APP下载

“断新闻”疗法

2020-06-15克莱姆·菲利克斯孙开元/编译

海外文摘 2020年6期
关键词:鲁滨逊伦敦世界

克莱姆·菲利克斯 孙开元/编译

时刻关注天下大事,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并非唱高调,我觉得这是身为国家公民的责任。不过,现在看新闻可不像是过去那样只瞥几眼早报,再将其当成一天的谈资那么简单。有时,我正忙着手头的工作,会忽然想:看一眼新闻吧,世界那么大,此刻发生了啥?点开一看:“失业裁员潮来袭”“五人被杀”“死亡病例增加”……

天啊,这是真的?太可怕了,没有什么好消息吗?换一家看看。我知道这样在手机上划来划去不仅是在消磨时间,也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政府危机”“恐怖威胁”……这些标题党的用词都很有一套,会让你按捺不住想點开看看,但我也知道看这些消息会让自己情绪低落,因为好消息是不会上头版的。但每打开一家新闻网站的头版都看到坏消息,这真是让人越看越感到心烦意乱。

不堪重负

“头版新闻让我反感至极,我甚至连看其他新闻的兴趣都没有了。”《读什么决定人生:为何少看媒体能改变世界》一书的作者朱迪·杰克逊说,“这些新闻如同警报器,随时警告我可怕的事情马上就要发生。”

杰克逊认为,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我们很难对“坏消息”保持正确看法,这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威胁。“煽风点火的头版新闻让我们以一个扭曲的视角看待生活。”她说,“在我的个人体验中,世界应该是个美丽而又复杂的地方,充满了神奇、未知和善意,同时也存在着野蛮、苦难和不公。现在的媒体总是戴着阴暗的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不相信它们。”

我生活在伦敦,喜欢看新闻的人肯定都会觉得,伦敦是个持刀犯罪案件多发之地。我看了几年头版新闻,知道伦敦的持刀犯罪案件一直不断,因此总会非常担心几个孩子的安全。案件现场惨不忍睹,持刀犯罪确实是需要认真应对的严重问题,但几则新闻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对于伦敦这座城市的看法,这合理吗?我没遇到过持刀犯罪,我认识的人中也没有一个遇到过。如果让我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来形容伦敦,我会说伦敦是一座极具亲和力的城市,虽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绝不会是媒体报道中那个像极了西部片的可怕世界。我的看法是中肯的,因为从统计数据来看,对于居住者来说,伦敦是座安全的城市。

我知道要想在新闻与客观之间找到平衡,得靠自己。看新闻无可厚非,但可以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已经养成了新闻瘾,但我想过一过脚踏实地的生活,多看一看、听一听,感受一下真实的世界。于是我决定一个月内不看新闻,一眼都不看。

归去来兮,我的时间

不看新闻的第一天,我浑身难受,老想从工作中摆脱出来,找些事分散一下注意力。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这可真让人感到百爪挠心。不过,这一天下来,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完成了工作任务,有时间做晚饭,还读了一篇有深度的杂志文章,并整理了花园地面。归置花园的事我都想了好几年了。我那时才发现,自己之前把那么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掉了。

第二天早上睡醒后,我感觉四肢无力,无精打采。我还是总想着找点事打发时间。虽然仍在竭力保持远离新闻,但我发现自己落入了另一个焦虑陷阱。于是我在纸上写下了一串可以在难受时进行的健康活动:跑步、研究下星期的菜谱和读一个短篇故事。

负面新闻织就的思维怪圈让人深陷而不自知。

“断新闻”可以帮人们摆脱极端,回归理性。

第三天一早,我心情大爽。我感觉自己的精力充足了些,也能集中精神干活了。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女儿放学回家,我专心致志地听她讲了白天的学习生活。我以前总把做事情心不在焉归咎于工作,但现在我才发现,原来那是因为自己的脑子里总是充斥着焦虑的杂音。我很愧疚,自己一直没有踏下心来面对那些最亲近的人。

我和心理治疗学家弗·鲁滨逊聊过一次,问她:“我为何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她告诉我,在这个能与外面世界即时沟通的时代,我这种情况相当常见,她说:“世界每时每刻都有大事发生,而你却全然不知,这种感觉可能会让人心生恐慌。很多人在放下一件事后,马上就会找另一件事作为精神寄托。其实,当脑子里的空白空间变大时,感觉系统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你会开始注意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把心收回来可能会让你不适应,但不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我们会和自我‘失联。在内外之间找平衡很重要。你有没有时间接收来自心灵深处的信息?能否知晓自己的感觉?”

“这我怎么知道?”我反问鲁滨逊。

不上网,心慌慌

“对我而言,虽说痛苦难耐的焦虑感能让自己有所领悟。”她回答道,“但若是对自己的感觉失去了敏感,我就会恐慌不安。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发现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只是应付,而不是回应。”

听起来她的感受和我一样,现在我知道自己是选择了一个最糟糕的心理寄托法:往脑子里塞入各种耸人听闻的新闻,而自己却又对这些事无能为力,结果就是陷入焦虑和压抑的泥潭。

“这是个险恶的世界。”鲁滨逊说,“新闻看多了,想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都难。在正面和负面新闻之间找到平衡,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并非易事。”

执着于新闻也已让我不堪重负。不过“断新闻”一周后,我感觉好多了,也开始习惯了生活中的新空间。这让我更能倾听自己的心声,肯花时间体会、打理自己的各种情绪。

鲁滨逊给我的建议是阅读一些展望美好未来的新闻,她还补充道:“如果我们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基础,就会对新闻中的片面之词信以为真。大脑是一台‘意义构建机,无论看到、听到何种信息,都会赋予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在看新闻时,应当认识到这一点,不为其所惑。多问问自己:‘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看这则新闻对我有什么意义?这有助于在新闻信息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桥梁。”

每天的悲观主义者

又过了几天,我和几位朋友去外面吃饭,话题不可避免地转到了世界和我们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事情上。我注意到他们各个都神情沮丧,而我是一席人中唯一的乐观者。当别人谈论着世界难题时,我说的是:“相信都会好起来的。”

朋友们告诉我,又发生了一桩捅人案件。他们说着案件的可怕细节,我发现自己恐惧得目瞪口呆,简直吓出了病,直到第二天还觉得情绪低落。若是从前的话,我肯定会上网搜索那起案件的更多细节,仿佛搞清楚之后就能扭转乾坤,或让自己更好受一般。现在我采纳了鲁滨逊的建议,我问自己:“我对这个消息有何感受?”回答是:“行凶者太邪恶,除了让我沮丧,还让我感觉压抑和恐惧。”

倾听自己的心声似乎很有好处,我发现强烈的负面情绪淡化下来,我很快就重新跟上了生活的节奏。我提醒自己,必须对灌进脑子里的信息保持清醒,被一则新闻带来的恐惧搞得心灵坍塌,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每当遇到争论或交流困难时,我发现自己是回应对方,而不是应付。

“断新闻”两周,我的焦虑感减轻了很多,也变得更从容了。我和另一群朋友见面时,大家也聊起新闻,这次我注意到了他们的观点呈两极化。他们都在描述同一件事,但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讲,而没有真正的互相倾听。和以往一样,这次聊天话不投机。

这让我想起鲁滨逊在书里写过,“死盯着负面”的媒体新闻会让人焦虑不安,而陷入无助境地的人们,极易形成极端化观点,这就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合作解决问题。

倾听心声和感知情绪对保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生活的吗?回想起来有一点很清楚,就是那时的我是在一种过激情绪中生活做事,负面思维日久聚积,这让我深陷思维怪圈而不自知。每天都在接收负能量,自然也就无法将正能量带给身边的人。

现在,每当遇到争论或交流困难时,我发现自己是回应对方,而不是应付,也就是不再以高度警惕的目光看待他人了。而想到这个世界的问题时,我能更冷静地判断,并关注可能存在的解决办法,以及自己所能尽到的微薄之力。

保持均衡的“新闻餐”

我并不想永远对新闻避之千里,但我希望今后能以一种新的方式接收它。鲁滨逊和杰克逊都建议人们阶段性看新闻。“可以每星期看一次新闻提要,甚至是每月看一次。”鲁滨逊说。这个方式比较传统,就如同人们每星期、每月结一次账。杰克逊还建议可以在看负面新闻的同时关注一些解决之道,这样就能保持情绪平衡。

我打算订一份新闻周报,每星期看一次天下大事,多关注以解决问题为基点的新闻,并且不忘记从生活的现实世界里获得经验。这样既了解了天下大事,又能从一个更公平的视角看世界。

[编译自英国《心理学》]

編辑:马果娜

猜你喜欢

鲁滨逊伦敦世界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伦敦畅游记(二)
伦敦畅游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