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认证体系为制造质量背书
2020-06-15林雪萍张耀文
林雪萍 张耀文
一个国家的制造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受其背后运行的认证体系约束。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时候,认证和检测体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胜负手。而蓬勃發展的独立第三方的合格评定机构,就是德国制造走向金牌奖台的能力证明和授信。
德国制造是德国的金字招牌,在GDP中占比高达22%,这是发达国家很少见的比例。而德国制造增加值在全球也占到近10%,与日本不相上下,排在中美之后。“德国制造”并不只是质量和工匠精神的体现,它依靠的是一套国家级的质量基础设施。这其中,蓬勃发展的独立第三方的合格评定机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德国制造走向金牌奖台的能力证明和授信。
那么,德国工业界在认证体系上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谁来授信和约束检测认证机构?
通常,工业企业界更多接触到的是产品、服务和体系认证机构,然而可信的检测认证机构的授信机构却是认证体系的开端。联邦政府所指定的德国认可委员会(DAkkS),是德国产品认证制度的协调管理机构,是德国认证资格的管理者,代表欧洲最严格标准。德国认可委员会大致相当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由于德国是欧盟成员国,因此获得该机构认可的实验室或者检测机构所出具的报告会在欧洲范围内获得广泛的接受和认可。而这样的一个机构,居然是由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德国化学认可机构(DACH)、德国检测认可机构(DAP)等近20个机构共同组建,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能积极影响德国认可政策的工业界代表,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可以说这个认证机构尽管有些官办色彩,但充分吸收了民间机构的精粹。
百年老店不许资本运作
德国标准检测机构最有名的当属德国技术监督协会,国内所熟悉的TüV。最初德国的检测认证机构主要负责公众场所与工作场所的安全,特别是设备、蒸汽机、锅炉的安全,建立了地区组织(DüV),也就是蒸汽锅炉监督与复审组织,自主独立监督并取得成功,后来演化扩展改组为TüV。德国的检测认证机构背后大多都是政府、科研院所作为所有者。以目前德国检测认证领域的领军企业TüV南德为例,其身后的所有者包含巴伐利亚州政府等。但这样一个组织,不能看成是政府机构,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德国的国有事业单位。它背后的组成主体,还是有很多的社会团体组织的身影,以市场化为导向,有着非常强的民营特色。
与欧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的检测认证企业不同的是,为了保证德国检测认证机构的公正性,德国的《认证机构法案(AkkStelleG)》规定,检测认证机构不得进行上市融资活动,尽管他们本身的运作也是以企业法人的形式来进行的。德国VDE可以制定标准,但不能成为执行者,也不能成为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德国工业标准协会(DIN)尽管也会邀请检测和认证机构(如TüV)与企业一起参与标准的形成和制定过程,但其严格的界限,让互相持股等利益交换行为几乎成为了不可能。
在检测和认证领域,德国是个很独特的国家,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同样知名的法国必维BV集团、比利时欧陆集团,以及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检测认证机构,一般都是兼具标准制定、检测、认证多重功能于一身的。相比美国有400多家标准机构自行制定标准并实施检测和认证工作,德国的认证体系的监管以及认证机构的数量可谓数量稀少、监管严格甚至呆板。当然,欧美其他国家也是秉持另一种自由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逻辑:由市场参与方逐渐在竞争中确认检测认证机构的权威,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
TüV有关人员、体系和产品的认证当中,安全类的认证最受追捧。而TüV标志是德国TüV专为元器件产品定制的一个安全认证标志,在德国和欧洲得到广泛的接受。此外TUV也做其它的认证,如GS。GS认证是以德国产品安全法(ProdSG)为依据,按照欧盟协调标准EN或德国工业标准DIN进行自愿性检测认证。颁发GS的认证机构必须得到德国安全认证技术中心ZLS的认可,是欧洲市场公认的德国安全认证标志,某些要求比欧洲CE指令的要求更严格。和CE认证不同的是,GS认证需要对批量产品负责。GS认证每年需要执行严格的工厂检查,产品外包装或产品铭牌上也被允许打上包含认证机构logo的GS标志,因此拥有忠实的顾客群,在欧洲尤其是德国消费者中具有极高的认可度。不光是TüV可以做这个业务,像其它国际机构如Intertek、BV、Dekra 等机构都在发证,但TüV是最大的GS发证机构。
德国TüV也经过了历史的洗礼。从最开始的100多家,经过不断地并购,直到现在只剩下了6家,比较知名的如TüV莱茵、TüV南德、TüV北德、TüV特灵顿等。这其中,还包括一家奥地利的机构。在检测认证市场上,只能留下极少的玩家。
想当运动员?那就不能当裁判!
德国对全球出口的依赖度超过一般人的想象。2019年德国的外贸总额占其GDP的比例已经上升至71%,而美国只有20%,远远低于德国外贸总额所占的比例。即使是中国,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2%。
如此依赖全球市场,也使得德国工业认证体系独有特色。在全世界范围内积累的出口和市场准入的经验,德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法律—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在各种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细化为数万条的行业标准,然后由质量认证机构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规格、成品质量等进行逐一审核。企业最终只要拿到了认证机构的认证结果,就可以畅行无阻。这样,既保证了繁杂的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也便于企业向消费者证明自身产品的安全性。
在产品质量监检领域,德国政府大胆引进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以提高监管效率并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在德国的消费品市场,政企分离的独立模式,驱动人们对质量和安全的需求。独立第三方机构,经由认可机构认可和或政府部门授权,对企业进行产品的质量测试与认证。这种简政放权的力度,是非常深入民心的。
认证体系的张与弛
从检测和认证市场对于产业的意义来说,其业务范式离不开两个刚需的支柱,即安全和市场准入。人们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享受的同时,最为担心的是产品的安全性能。实际上,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各国产品的检测和认证都离不开把安全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即便是市场准入本身,也更多地是站在保护用户和消费者角度的利器。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得CE认证得到广泛关注。欧洲合格认证(CE)也称欧盟安全认证标志,是欧盟法律对产品提出的一种强制性安全合格标志。凡是符合欧盟安全认证的新方法指令,通过欧盟理事会批准的《全球方法》欧洲合格评定程序评定的产品,可以加贴CE标志。欧盟明确要求,凡涉及欧盟指令的产品,必须符合其指令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欧盟成员国市场上流通。CE标志可以用以证明产品符合欧盟理事会新指令的基本要求。产品加贴CE标志,即向用户和政府做出质量保证和质量承诺,表明产品符合欧盟指令的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当然欧盟和中国的企业也可以自我声明并贴上CE标志,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CE形成了实际上的强制认证。
在欧洲市场上,质量检测本身,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进行最终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角逐。唯有安全,必须有强制性的标准。
中国国内市场认证最严格的要求是过程工业的安全,这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据国家安监总局安监总管三(2014)116号要求,2018年和2020年的元月,是两个重要的强制性节点:从2018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化工装置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要设计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其他新建化工装置、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安全仪表系统,从2020年1月1日起,应执行功能安全相关标准要求,设计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这是监管机构和企业主本身十分重视的工作领域,特别是近年的化工安全事故更是加深了检测认证市场需求方对安全的认知。在德国,各个大小企业都有健康安全环保(HSE)岗位,因为发达国家对上述领域重视到近乎严苛的地步,而巨额罚款也让企业主闻风丧胆。一个公司死了人,如果是因为设备没有符合欧盟的安全要求,最后企业会被罚得倾家荡产,企业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直至入狱。因此,在欧洲HSE总监的权力很大,可以随时停机,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在机器面前损伤。业界一个盛传的案例就是,法国某大型跨国公司HSE总监可以直接对话到中国区分公司的CEO或者厂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叫停生产。
欧盟认证互认体系的形成
欧洲国家在二战后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在历经几十年谈判协商最终实现了产品标准及认证体系的统一,消除了欧盟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为欧洲形成统一的内部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颁布的欧盟委員会认证(CE)新方法指令和标识制度的实施,实现了欧盟对大多数安全、环保相关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的统一。欧盟认证新方法指令规定,各成员国除了协调标准和等效法律外,还必须互认测试结果和认证证书。欧洲电工技术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认证协议(CCA) 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果,制造商由此可以按照简化的程序在所有欧盟成员国内申请相应的国家标志认可。除CCA外,国际互认的CB体系在欧盟也适用。制造商只需在一家测试机构测试产品,只要该机构为CB成员,则制造商在获得CB测试报告和证书的前提下,不必在其它机构重复进行测试。
这也是欧盟致力于打造欧洲“单一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利益集团被严格地切割开来。
以食品为例,早前疯牛病的蔓延对欧洲的消费者和养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食源性疾病有关的监测预警成了欧洲社会的热门话题。2002年德国联邦议会颁布了明确规定,组建风险评估机构。本着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构分离的原则,逐步建立了涉及食品、原料和产品安全的独立风险评估机构——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该所与风险管理机构完全分离,以便与政治、经济和集团利益脱钩。运动员和裁判,绝不会混同到同一个机构上的。
认证体系应具前瞻性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转型在德国和在德国主导下在德意法三国的全面铺开,德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德国联邦信息安全办公室(BSI),确保数字化领域的信息安全。
其认证的范围则包含产品认证和体系与服务认证两个大类,都需要测试中心/人员的执业资格、资格鉴定人员、服务证书以及安全服务的认证,例如:ISO/IEC27001认证。以华为AR系列服务路由器为例,AR1220已经通过BSI认证。其实美国、欧洲拿华为服务器等产品的安全说事,不过是政客们或天真或故意的偏见罢了。它在信息安全方面可能有的漏洞,早已经被认证标准给堵死了。
当前,德国BSI作为信息安全方面的独立国家认证机构,制定技术标准和认证为政府提供进行监管的工具。通过量身定制的技术标准和认证过程为政府法律倡议提供支持,也从欧洲和国家层面上提供支持每年发布超过100张证书,其中大约75%的证书为高保障级别证书。此外,它还运营着9个国家评估实验室。
与此同时,德国也在积极应对数字能源的安全防护。以数字化和能源转型领域的认证为例,德国150万个分散的可再生能源接入点,通过数字化集成到一起。该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使用智能网络,用以链接能源产生、存储和消耗。随着基础设施变得更为复杂、数据流量急剧增加,在能源网络和安全的通信基础设施方面,需要有绝对值得信赖的产品和系统。德国政府于2016年专门颁布《能源转型的数字化法案》,以关于电力、天然气和能源效率的EU指令为依据,为德国国内的智能能源网络设定法律和技术依据。目前全德国900家配电网运营公司(DSO)和4200万个计量表连接点所涉及的8个来自于制造商的智能电表网关由BSI评估/认证体系进行现场试验和试点。
针对工业控制领域的产品安全评估,德国业内认证机构也在技术前沿同步发展,开发适应智能产品的安全评估方面的方法,包括电子身份证、微处理器、红外摄像机等进行深入的渗透性测试。
没有国际认证的制造体系不可想象
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场全科的大考试。一个国家的制造能力和动员能力会在考试面前一览无遗。德国很低的病死率和充沛的医护设备,这背后也是有一套完整的认证体系在运转。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时候,制造能力本身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而在这背后的认证和检测体系,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胜负手。没有大国认证体系的基石,就没有强国制造的殿堂。
(本文鸣谢:德国TüV特灵顿认证产品总监张韬先生给与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