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大阅读教学研究
2020-06-15方惠娟
方惠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巧妙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将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使他们意识到阅读可以带来乐趣,才能让学生产生阅读动力。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由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决定。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该如何演好这一角色?
一、教师是读者
想要上好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首先应当以一位读者的身份,广泛阅读,用心地研读文本,充分体会文本中语言文字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启迪。
每一篇文章都陈述着一个故事,都传递着丰富的讯息,这便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而这个中心思想正是我们教学行进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只能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因此,教学之前,教师必须精心、细心研读文章,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准确地捕捉作家所要传递的信息、所要抒发的情感。
二、教师是导演
有了以上的准备,接下来就是创作阶段。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哪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最感兴趣,哪一种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学生,我们便要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几个相承接的环节:怎样环环相扣,怎样步步深入,怎样深入浅出。例如一篇课外阅读课文《学会看病》,讲述的是作家毕淑敏在儿子发烧时想锻炼儿子的自理能力,给儿子口述了一张问诊路线图让他自己去看病。而后是作者作为一名母亲煎熬地等待,她甚至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直到听到儿子归来的脚步声,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文章通过对母亲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示了母亲柔弱的一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这是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怎样的设计才能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且能使他们真正了解母亲呢?反复研读之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挑出一些生词好词,展示他们的课内基本功。第二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理解“打蔫儿”的精神状态,“喋喋不休”等需要积累的词语的含义。回忆自己的母亲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当时的心情是如何的?第三环节是让学生精读选文片段,感悟母亲的深情。然后用以下话语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在生病烦躁时,在意的往往是自己的感受,今天让我们走进母亲的心里去看一看。读文章,有什么新的发现?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把自己的新认识说出来,积累好词好句。第四环节是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文章的最后道出了母亲的心声:生病时的冷漠是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面对生活。请学生们回忆生活中自己母亲的冷漠,此时你能理解吗?接着进行写话练习。第五环节是分享练笔。学生们写得真切动人,感动了自己,感动了老师,得到了成长。
三、教师是组织者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许。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定期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能有效地检测阅读效果,展示阅读成果,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课前一分钟听话训练。每堂语文课前,学生按座位号顺序轮流登上讲台,可以朗诵自己摘抄的优美诗文、精彩片段,或讲述一小段故事,或介绍一本书,说说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会。
2.定期布置和展评学生创作的读书卡片和手抄报,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快乐。
3.每月评选最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家长,形式不定。将读书活动逐步推向家庭,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
自開展课外阅读教学活动以来,教师和学生沉浸在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中,大家都收获了快乐。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剧本,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书籍让他们过着崭新的、精彩的生活,让他们在书香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着知识,为写作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