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发展战略研究
——以黔江区为例
2020-06-15冉敏芳
冉敏芳
(中共重庆黔江区委党校 重庆 409000)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基于封闭经济背景下的经济辐射研究方式,结合现有的经济辐射理论知识,明确当前黔江区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能够辐射的经济范围,即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所涵盖的范围(下文则简称为结合部)。本文结合部所涵盖范围包含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贵州省铜仁市、重庆市渝东南6区县等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五个行政单元区域。该部分区域由于地缘较为紧密,有极为深入的经济来往,因此共同面临区域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国家扶贫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挑战。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增快,区域内部的经济来往更为密切,同时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关行为不断增加,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渐成共识。不过因地区生态环境、自然情况、经济情况、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存在的差距,使得各个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距。同时在结合部区域中,黔江区域近年来发展较为优质,整体经济能力提升显著,且已经向区域经济中心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黔江区结合自身发展优势,采取多种方式促使区域经济能够协调发展,最大程度控制城乡差距的产生,促使黔江区域经济发展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正在加速,结合部经济高地辐射力正在形成。利用政策迭加,即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黔江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2010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把黔江建设成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黔江的中心城市地位,给予黔江5大战略定位和10大黄金定位,涉及9大类150个重大项目和10大类65条重大政策,总投资达到2700亿元。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将黔江列为武陵山片区六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市三次定位为发展带来了的前所未有的机遇,黔江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武陵山机场、渝怀铁路、渝湘高速、黔恩高速建成投用,渝怀铁路二线、黔张常铁路、黔石高速陆续开工建设,重庆至黔江城际铁路、黔毕昭铁路、黔恩铁路、黔遵高速公路、黔张高速公路、城市外环高速公路等纳入国家、市相关建设规划。黔江,正在成为重庆连接东南沿海的重要节点和最具活力的重要开放门户。
基于该时代背景,黔江区自身具备极大的经济发展潜能,结合自身优质的发展位置、丰富的经济资源及武陵山机场、渝湘高速、黔恩高速、渝怀铁路、黔张常铁路等建设投用,使得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的构建可行性大大增加。而黔江区当前的任务首先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条件等,高效应用自身优势,得出2017-203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以最快速度构建渝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
2.研究意义
黔江区位于武陵山腹地,且在渝鄂湘黔三省一市的交界地带,该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是西部地区连接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因此研究该区域的发展方向以及明确其区域的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心。就当前发展现状而言,在省际边界区域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研究的深入与数量较为缺乏。边界区域作为一个具备特殊性的区域,因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省际边界区域目前仍然处于不可持续、不协调及欠发达的状态,甚至呈现出一种特定的经济运行方式—“行政区边缘经济”。很多研究者认为这一问题的影响极为严重,进而基于多个视角分析省际边界区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将对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帮助。针对当前结合部经济高地战略目标的确定与实施,能够最大程度上弥补当前渝鄂湘黔边界与经济有关的研究内容存在的缺陷,结合部经济高地可实现区域内吸引东部向西部发展。
黔江区在落实结合部经济高地这一重要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做了很多事,诸如承办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推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运行等,但对此方面的综合研究仍十分有限。本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将呈现经济高地直接展现有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方式等等,进而为其他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明确黔江区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而言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结合大量的实践与理论知识共同实现,因此需要针对黔江区现有的社会、经济、自然、技术、历史及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研究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建设在实际情况中的实施可行性,研究对应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上将自身辐射、聚集作用发挥出来,进而推动整个结合部的经济发展。
(二)文献综述
我国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也存在不足,如某些内容上重复性多,数学模型运用少,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事实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还要进一步深化和探索。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对渝鄂湘黔边区的研究主要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渝鄂湘黔边区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及措施研究。如王兆峰通过分析湘鄂渝黔边旅游资源特色及优势,寻求对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形成经济强势,加快边区脱贫至富奔小康的步伐。王孔敬针对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发展存在条块分割、发展水平低下等许多缺陷和不足,提出其红色旅游资源走区域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之路。张海燕则认为湘鄂渝黔边区是高品质的旅游资源集聚区,她用博弈理论讨论一个企业、多个企业之间资源开发的博弈关系,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决策及相互关系,揭示开发投入中的一些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周运瑜、袁正新等从民族体育旅游的角度,对渝鄂湘黔边区中的武陵山区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对策措施。刘水良、田金霞等认为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休闲旅游将是渝鄂湘黔边区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最好选择之一,提出了该区域发展休闲旅游的途径是发展民俗休闲旅游、山地休闲旅游、特色城镇休闲旅游和山寨农业休闲旅游等方式。鲁明勇、王玉杰等以旅游基本部门为基准,以投入产出的关联性来分析直接、间接和引致影响产业部门,借助旅游卫星帐户,构筑旅游产业对湘鄂渝黔边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的指标体系,来揭示湘鄂渝黔边区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度和旅游业对地方财政和居民支收及就业贡献等方面的数量关系。
第二,对渝鄂湘黔边区的工业发展战略措施的研究。如冷志明从湘鄂渝黔边区实际出发,分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障碍,并就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措施。杨定国认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渝鄂湘黔边区综合开发和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提出该区域乡镇企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优势资源市场导向综合开发和集约规模发展,突出绿色产品和绿色食品发展与旅游业和商贸业发展,加强新产品和名牌产品开发,组建生物医药和植物日化、精细化工等高技术产业,强化科学采矿和提高加工水平。陈国阶对渝鄂湘黔接壤区商贸业产品的不同市场前景进行分类,再分门别类采取不同措施,如组织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抗风险力,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促进产品对外销售,拓展产品市场,使渝鄂湘黔接壤区逐步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李付坤在全面分析边区中小企业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如何提升边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进而从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寻找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等方面提出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第三,从法律的角度出发,研究发展渝鄂湘黔边区经济的措施。如方迎认为武陵民族地区应该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道路,使资源共享,获得成本优势,市场互利,环境共治,从而提高区域整体势力。
第四,对渝鄂湘黔边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研究。如陈茜、邓正琦分析了湘鄂渝黔边区交通运输发展现状,透析该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论述共建边区交通运输网络的必要性。
第五,对渝鄂湘黔边区发展定位和统一市场建设的研究。如黄柏权提出湘鄂渝黔边区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解放思想,创新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教文化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宣传和开放力度,加强联合与合作。陈国阶对渝鄂湘黔接壤区如何面向21世纪进行战略思考,认为该区域要脱贫就要制定新的发展思路:不以建立完全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市场配置资源代替资源配置市场;挑战买方市场,创立名牌;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等。吴焕新认为构建渝鄂湘黔边区经济协作区是渝鄂湘黔边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构建边区经济协作区的对策主要有:设置协作区的结构;打造贸易核心区和经济增长极;培育资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建立和完善市场结构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等。冷志明、秦其文分析渝鄂湘黔边区由于行政界线的分割,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严重,给边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呼吁建设边区统一市场,促进边区经济大发展。刘春、邓正琦认为要加快渝鄂湘黔边区统筹发展,必须建设边区统一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的规范、有序、自由流动等措施,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吕学芳认为开拓渝鄂湘黔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费市场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随着西部大开发,渝鄂湘黔边区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对渝鄂湘黔边区的研究也将会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还更多的涉及到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科技创新等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都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的劳动成果,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渝鄂湘黔边区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不能否认,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上述研究成果和思想观点也存在不足。这些不足与问题的存在,对于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渝鄂湘黔边区经济发展问题的青年学者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论文试图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黔江构建渝鄂湘黔边区结合部经济高地对发展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二、经济高地的涵义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经济高地的涵义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衍生物,经济高地在当前经济学术界有别于普通的区域商业中心和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区。就经济高地而言,其具备特殊的含义,指在某一区域范围或时期内与其余区域比较后得到了科教水平、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化等多个方面均较为优质的空间组织体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具备极为重要的核心增长力、发展潜能以及经济辐射能力。
针对黔江区发展结合部经济高地的未来发展目标,若使黔江区在2030年达成这一目标,那就意味着必须在近10年的时间里,促使其经济快速腾飞,能在短时间里使经济快速发展模式莫过于增长极发展模式。这意味着黔江区要确定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即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以此点带面,最终促使整个黔江区的经济突飞猛进。在这个从点到面的发展过程中,增长极发展模式的乘数效应、剥夺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它们的作用,才能够真正把点的发展拓展到面的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经济高地指标体系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各个学者思考的视角存在差异性,因此研究指标同样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同时空经济高地自身环境、发展情况、进程情况及模式均存在差别,实际评价过程中的重点与指标也就存在差别。当前学术界在经济高地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仍不够系统与详细。文章基于黔江区现状及区域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经济高地指标评价系统,促使其具备应有的范围性、时期性与统一性,同时让其具备更加广泛的应用性与可操作性。
就目前的实际经济状况来说,黔江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而现在提出黔江区建设结合部经济高地的目标,就是要黔江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后来居上,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成为结合部的经济增长核心。黔江区如何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促使经济发展,具体情况是:黔江区利用本身的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在西部大开发、我国第一个率先启动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区武陵山区连片扶贫工程(渝鄂湘黔边区)、重庆市委部署渝东南经济发展重点开发等三大发展背景的前提下,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黔江区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等支撑和引导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代化程度快速提高,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效应。
经济高地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涵盖了制约、目标以及具体三个指标层。而该体系的分层评价在体现实际评价成效的过程中,体现不同层面的评价现状。目前评价体系当前分为四大类型,即科教、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活质量。而第二层次中涵盖的16项指标则具体见图1。
图1 经济高地指标评价体系层次图
(三)指标体系的形成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明确评价标准值。所谓标准值,是指一个区域发展成为影响力、联系性较强的区域经济高地的临界数值,在反应经济高地发展的动态化过程的同时,明确自身的定量标准。而这一标准则依照第二次区域现代化阶段判断标准、世界银行出台的《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同时以渝鄂湘黔结合部与黔江区当前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现代城市化发展现状为基础,明确所有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而对应精准的标准值为:
(1)黔江区人均GDP超过五万元。以崔大树区域现代化标准中人均GDP七千美元为基础,与黔江区当前发展现状结合分析,确定人均GDP目标为五万元人民币。
(2)GDP中农业占比在一成以下。当前中等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在GDP中占比约为8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占比约为5到10个百分点。由于黔江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产业具备极高的重要性,因此将该标准设置为10个百分点以下。
(3)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在五成以上。对于经济高地的评判行为,这一标准一直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依照国内宏观经济研究院所研究得出的指标,以当前黔江区发展现状为基础,得出非农业人口所占比率应在五成以上。
(4)该地区GDP中第三产业的占比应超过六成。为了最大程度提升当前经济提升效率,产业结构转换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李江帆得出的比重理论中有关三次产业产值的内容,与黔江区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比较后发现,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六成是最为优质的状态。
(5)GDP中R&D经费约占2个百分点。为了保证创新水平的重要意义,同时考虑到黔江区该方面的水平不高,依照发达国家的水平基础得出该指标的水平应超过百分之2。
(6)GDP中教育方面的费用应超过4.5个百分比。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占比为百分之5.2,结合黔江区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得出该指标的标准值应为百分之4.5以上。
(7)该地区人口中每1万人应有在读高校生五百人。随着经济高地建设进程的推移,对区域教学水平及人口的综合素质存在较高要求。按照中等收入国家标准进行设置,将该标准设置在500人。
(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概率近百分之百。这一指标从理论层面来讲达到最佳值,所谓小学学龄儿童水平主要指该地区所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结合黔江区发展现状可以得出,可以将这一指标设置为在百分之99.99以上。
(9)基尼系数控制小于0.47。从普遍意义上而言,某地区的基尼系数容超过0.40,则代表这一区域实际分配存在不合理性。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发展报告,我国基尼系数在2016年为0.465,随着发展,已然超出分配失衡的最低标准,严重导致贫富差异持续增加。结合黔江区当前发展情况将这一指标设置为0.47以下。
(10)区域内每万人中应有千户以上的联网人民,这一标准是当前世界对中等收入国家的要求,因此将其设置为该地区的标准。
(11)区域内人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8周岁。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国内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此时世界平均寿命为71.4岁,依照这一标准,结合黔江区实际情况将这一标准设置在78周岁。
(12)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千分之3.5。基于国内现有政策制约,确定这一标准值。
(13)恩格尔系数控制在百分之40以下。依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给予的标准,结合黔江区的发展,确定这系数的指标标准。
(14)区域城镇人均房屋使用面积标准为大于25平方米。这一指标数值是参照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标准得出的。
(15)区域内每千名人口就应配备2名医生。这一指标按照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结合黔江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国内社会医疗保健发展情况共同研究分析得出,符合发展方向。
三、黔江区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的可能性分析
渝鄂湘黔结合部从本质而言即为能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地区的区域,其中随着不同州市自身条件及发展情况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程度上促使结合部中间构建有特殊性的经济高地。而这一结合部自身统一经济地域系统使得黔江区在构建经济高地的过程中,具备极为优质的经济发展背景,使本次研究内容能够成为现实。
(一)地貌的一致性
自然地区主要结合自身区域水文及温度环境情况,自身区域气候成因具备相似性,同时土地、土壤以及植被等多个方面使用情况具备划分性。所以相同的自然地区所进行的完善与改造行为极为相似。根据中国国情发展以及其自然区划分现状可以了解到,本次研究中的结合部处于西南自然地区,在我国武陵山区主体地带,其自然、地貌、地理性质具备一致性。
(二)文化习俗同源性
结合部所处地区是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区,古时曾有“五溪蛮”之称。在先秦时期,这一区域属于夜郎国,而秦汉时期时则是武陵郡行政区。在此区域中长久居住着30多个少数民族,并繁衍生息,他们之间的水源、山脉、文学、语言都算是一个系统中的。基于这种同系统背景下的结合部,在文化、地域及历史相似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构建多民族聚集文化的共同感。这一区域属于极为典型的苗族、土家族民族聚集区域,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各民族间密切的交流,共同构建了极为特殊的大武陵文化。
(三)产业结构的相似性
目前区域产业机构所具备的相似性主要源于其历史发展相似性以及自身资源的同源性。一方面,结合部所处区域仍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由于近几年来区域优势的持续增加,工业、交通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不过其工业多结合自身丰富的资源构建了加工、矿产掘进、建材等多个产业,但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工业的稳步发展,结合部第三产业得到了优质化发展,自身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据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不过其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初级性仍较为显著。在第三产业所有产值中,占比最多的仍然在物流交通方面,而占比最小的则为综合技术行业。
(四)经济交往的频繁性
从古至今,渝鄂湘黔结合部都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一方面,其边际贸易发展时间极为悠久,其交易行为从未消失,尤其发展至现代,随着国家出台西部大开发战略,渝鄂湘黔结合部因自身区位优势及少数民族聚集情况促使自身地位不断提升。当前结合部的各个州市区县拥有自身特色的边际贸易小区,此外还存在商品交易会,推动了边际贸易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该区域内部所进行的联合、开发以及独资行为非常之多,这些非常繁琐的经济交流使得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得到发展,奠定了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四、黔江区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的可行性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可分析当前黔江区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的基础条件。这一方法运用最早是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其中SWOT分别表示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这一方式又称态势分析,这是通过研究与研究对象有关系的所有SWOT,结合调查行为将其列举出来,借助矩阵形式排列方式,合理运用系统分析这一思维,使所有因素能够合理分配并加以研究,从中获取了具备决策性结果。从黔江区自身情况出发,应用这一方式能够非常系统、全面、精准的分析当前黔江基础条件的分析,进而使经济高地的构建更具可行性。
(一)优势(Strength)条件分析
所谓经济高地,其成为高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经济发展情况极为高,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影响因素不具备单一化,而具备多元化的因素。在众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就是结合区域自身区位及资源,结合外部因素,使得自身经济能够持续发展,这一过程中,区域自身条件具备关键性作用。而黔江区构建经济高地具备的优质体现在下述方面。
1.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又名地缘优势,其表现为区域地理位置,如机场、交通干线、能源管线等。基于经济学视角而言,区位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控制运输成本,得到极为优质的极差地租;基于社会分配视角而言,能够极为全面地起到大中城市自身的辐射作用,能够很好的与城市发展呈现良好的关联效应。黔江区作为国、市三次定位的武陵山区中心城市、渝东南中心城市,是渝鄂湘黔三省一市结合部重要的经济交流节点,具有机场、交通干线、能源管线等,同时也是东西两部中非常重要的资源集合区域,能全面地起到大中城市自身的辐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上体现区位优势关联效应。
2.具有加快发展的特殊优势
黔江区在建区前是四川省黔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其城镇基础设施相对优质,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处于极为优质的状态,自身具备成为渝东南区域中心和渝鄂湘黔三省一市结合部经济高地的基础。随着武陵山机场、渝怀铁路、渝湘高速、黔恩高速的建设使用,黔江已经完成了外部通道的交通枢纽建设,自身辐射作用与集聚作用的得以迅速提升。同时黔江主城区与正阳、舟白新城区交通设施日益完善而连接在一起,市级工业园区—正阳工业园区置身其中,让城镇化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使黔江不仅成为渝东南区域的经济中心,也是武陵山区的中心城市,将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积聚与辐射作用。
3.具有参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优势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重庆成为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构成重要的部分,其所具备的规模及潜在投资需求已经成为西部投资的中心。在此之中,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及市委、市政府,将黔江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将黔江列为武陵山片区六大中心城市之一。因此,黔江既有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普惠政策,又有中心城市的特殊扶持政策。黔江区因此得到了应有的发展机会与资本,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水平,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4.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
黔江区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的重点开发区,本身就拥有极为独特的生态及旅游发展潜能,具备优质的挖掘潜质。黔江除最大程度上具有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普惠政策,又有中心城市的特殊扶持政策外,还有生态环境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旅游大区建设、工业强区建设和城市靓区建设,区域内部具备的较为优质生态功能,让黔江经济具有空前的发展优势。
(二)劣势(Weakness)条件分析
1.城镇化率低,地域二元结构显著
2018年据相关数据信息显示,自身城镇化概率约为50%,黔江区与同期的渝鄂湘黔结合部其余区域而言,相对优势地位并不十分明显。加之自身城乡二元结构性极为明显,实现农民收入的提升和收入方式相对单一。
2.地貌类型复杂,制约基础设施建设
黔江区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区域,地区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溪河纵横。在这地区中,绝大多数地区以低中山区为主,同时整个山地面积在地区总面积中占比85%,此外丘陵约占比一成,此外为盆地与河谷平坝。其复杂地貌以及自身地区的特点,基础设施无法跟上发展需求。
3.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的动力单一
三大产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极为庞大;而其经济增长过程往往结合自身投资,同时其消费较为单一,出口不足,自身投资主要以交通为重要项目发展基础,同时产业项目不多,自身投资途径过于单一化,结合国有投资,有效控制社会资产的投入;自身产业结构与规模处于较劣质的水平,有关产业缺乏极为优质竞争力,导致增长条件缺乏。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转化不畅
产品科技含量缺乏,高新技术发展前景不足,其提升方法粗放,使得资源成本的消耗不断增加,整体使用率过于低,导致资源环境受到的约束,导致经济增长措施的自身难度提升。
(三)机遇(Opportunity)与挑战(Threat)分析
为了优质地对其挑战与机会进行分析,用表格的方式展现出来。
表1 黔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分析比较表
综合上述内容,针对黔江区域经济高地构建自身的可行性,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及综合预测等多个方面实施研究。对于基础条件的分析而言,结合上述研究措施有效的对黔江区发展建设的优势、劣势、挑战与机遇,明确该地区能够成为经济高地。
五、如何构建黔江区经济高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与区域有关的因素为前提,针对经济发展的目标、因素、阶段、指导思想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黔江区构建经济高地作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从理论层面上而言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当前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对其的要求。
(一)黔江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
黔江区当前所具备的区域定位一是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以及渝东南的重要经济中心性;二是武陵山区六个中心城市之一,可以将其称为一个“小黔江”。从本质出发,既在整个重庆范围内发展,也在武陵山区域内发展。自身基础框架的主体为铁路与公路,航空是综合性交通网络系统的基础,进而构建渝东南立体交通枢纽;产业涵盖了制药、丝绸生产及加工、建材、卷烟以及多种绿色食品加工业,共同构建渝东南加工行业中心;构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以及文明城区;构建中国优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构建对应的渝东南旅游服务中心。促使黔江在综合信息网的构建中,形成优秀的信息服务中心;城市商业服务网络、区域物流基地以及核心商圈等重要发展进程,金融市场、组织、风险防范系统以及调控监控的构建,是区域内部各行业均得到了极为明显的提升,构建一个多元化中心——“大黔江”。
(二)“大黔江”发展定位的战略思路
总体思路:“大黔江”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发挥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加速构建渝鄂湘黔结合的经济区域高地。
第一步,争取国家和市上对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贸易活动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降低经济活动中的成本,从行政方面减少结合部的差异性,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共享,尝试建立小范围的经济自由贸易区,从根本上打破行政区划的阻碍。
第二步,加快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使之成为网络化的交通干线。有利于渝鄂湘黔结合部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形成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当然,区域的发展方向不能偏离国家整体大方向。地方在发展时,要着眼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在整个社会化大分工下属于什么样的地位,还有该地区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一切因素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GDP趋势是呈现下行趋势,因而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渝鄂湘黔结合部的黔江基础设施的完善:渝怀铁路、渝湘高速、黔恩高速等和武陵山机场建成投用,黔石高速、黔张常铁路建设加快,种种迹象表明,地处渝鄂湘黔结合部的黔江,高速发展的时刻已经到来,也大大加快了区域现代化发展。
(三)黔江区构建经济高地的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主要是指在战略规划的时间内完成的目标,它在战略中属于核心地位。渝鄂湘黔结合部的黔江构建经济高地的战略目标在选定时,综合考虑渝鄂湘黔三省一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将来渝鄂湘黔三省一市的发展目标,参考内外部因素。由此,目标为:促进渝鄂湘黔结合部的经济快速发展,黔江能同时保证环境适宜居住,社会建设完善,提高渝鄂湘黔地区的竞争力,促进区域协作更好发展。
1.城乡统筹协调区域
城乡统筹协调实质上是指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针对目前城乡发展所出现的二元化现象所提出的改进政策。黔江首先加快建设基础设施,特别是城乡间的公路设施建设,推进了渝鄂湘黔结合部的城乡一体化加速,产生了集群效应。
2.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加快建设渝鄂湘黔结合部的经济高地,为地区经济发展营造出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合作的力量,促进各地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使之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3.交通发达的枢纽区
有专家认为,某一地区的道路系统完善程度与该地经济发展速度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黔江构建渝鄂湘黔结合部经济高地,已初步实现运输的网络化,在渝鄂湘黔结合部形成主要的交通枢纽,使各地间的实际路程缩小,运输时间缩短。
4.特色旅游文化区
黔江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既有武陵山的奇岩怪峰,也具有神奇的溶洞景观。除开这些自然景观之外,黔江区的人文景观同样引人注目。其中土家族的摆手舞以及山歌,苗族的芦笙木鼓舞等,都是十分具有观赏性。每届武陵山民族文化节,都会吸引许多海内外的朋友前来参加,十分热闹。
(四)黔江区构建经济高地的战略重点
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是涉及到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部门,行业以及地区。一定程度上说,这些部门关系到整个经济高地发展战略能否实现。这些部门自身具有可能性大,同时也是出容易出现薄弱环节,或者是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黔江在战略推进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以下环节。
1.积极改善交通基础设施
“十三五”时期,黔江区交通计划总投资约385亿元,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目标。
提速铁路发展,建设国家级区域性铁路运输枢纽。续建黔张常和渝怀二线铁路86公里;全力推进渝怀高铁主城至黔江段前期工作;积极争取黔毕昭、黔恩铁路在“十三五”开工;尽早启动广忠黔铁路、黔万高铁前期研究工作,为开工建设打好基础。切实加强铁路客货枢纽建设,全面建成黔江北综合客运换乘枢纽,实现多种交通工具的“无缝链接”;建成正阳450万吨货运物流枢纽。打造黔江“七干线两枢纽”的铁路网络。
优化区域公路网络,建设区域性公路运输枢纽。新建成高速公路47公里、改造普通干线公路约600公里、改建农村公路1000余公里。加快建成黔石高速公路,加快推进黔江过境高速公路(东南环线)前期工作。积极推进黔永、黔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建成“1环4射”高速公路网,谋划“1环6射”高速公路网。大力实施路网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认真落实国市精准扶贫方略,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以撤并村通畅、自然村通达为重点,加快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318个撤并村100%通畅、自然村100%通达的目标。
加快推进民航发展,建成多航线的开放口岸机场。以增强武陵山机场辐射带动能力为重点,形成武陵山区重要空中门户和旅游中转港。加快机场建设、推进通用航空基地建设。优化航线网络,积极推进空港口岸建设,建成开放型口岸机场。
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打造便捷、高效的客货衔接体系为重点,到2030年,基本形成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综合枢纽建设,完善运输体系,加快高速公路互通与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的连接线建设,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着力发展公铁航多式联运。
2.发展特色经济体系,快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现在针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言,发展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经济是一种有效措施。黔江区未来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支柱产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认可度和溢价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品牌,抢占产业先机。以城市集聚发展区为重点,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制造业提质转型升级,快速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升级汽摩、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产业品牌,增强市场影响力。支持汽摩企业提升品牌形象,零部件企业改进质量和性能,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建设汽摩配件产业基地。积极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和工业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品牌。
优化材料、生物医药和能源等基础工业品牌,融入全市产业体系。推动建材等传统材料产业向新型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剔除无效低质供给,鼓励玻纤复合材料、铝基复合材料、镁合金制品等新材料产品开发应用。促进高效农药、化肥、涂料等特色精细化工产品集聚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及耗材等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构建医药健康品牌集群。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
做强卷烟及配套、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轻工等消费产业品牌,提升居民消费品质。加快建设茶叶、蔬菜、水果、羊肚菌、黔江老红米、地牯牛、银耳等地方特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速冻食品、牛肉制品等深加工新产品,依托电子商务打造“食品园+互联网”全新业态,培育壮大蓬江食品、珍珠兰茶叶、朵朵润尔等龙头企业。挖掘西南卡普、根雕等传统文化工艺品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强化产品设计,丰富丝绸面料种类,形成舒适、时尚、个性的“渝派时装”品牌特色。建设钓具、眼镜、珠宝首饰等文化特色轻工产业,提升品牌集聚度。
3.发展文化经济
当该地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现有的物质水平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在此基础上,发展文化经济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黔江地区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各个民族的风俗都不尽相同,各个民族在日常交流过程中,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且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举例说明,土家族的摆手舞,山歌等活动,还有苗族的芦笙等,这些都是属于民族艺术范畴。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还有吊脚楼这一特殊的民族建筑,这些都是属于民族文化遗产。各个民族在风俗习惯上也各有差异,特别是在人生大事上,比如婚礼,葬礼以及各种民族节日,还有苗族特色的银饰。这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黔江地区发展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4.加快黔江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地区向城镇化方向发展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就业年限、居住年限、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充分考虑城镇容量规划和承载能力,促进人口分级梯次转移承接,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一般镇的梯次合理分布。实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挂钩,新增城镇人口数量作为土地利用计划分配的重要指标参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人的城镇化,加强对城镇常住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加快构建集居住登记、房屋租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税费收缴、教育文化、社会信用等服务管理功能为一体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强推进城镇人口服务由单纯的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转变。加强对城乡人口结构的分析与研究,科学把握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住房建设、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影响,为城镇常住人口提供完善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到2020年,黔江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产城融合、文旅互动、宜居宜业、城乡一体、乡村美丽的发展目标。一是城镇体系布局更加优化。以三大功能区为基础,加速构建“一心、一轴、两区、多点”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全国重点镇、市级中心镇和特色集镇为支撑,梯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结构。二是城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日趋成型,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6大对外连接通道,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构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三是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均等。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发展趋势和人口规模,加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社会福利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生活设施配置,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便捷度,保障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安居乐业,创造城镇人口集聚条件。建成渝东南医疗中心和教育中心,建立“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科技进步、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四是产城融合发展更加联动。优化三大功能区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协同,联动发展。依托城市发展集聚区,构建“6+1”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带动新城建设,增强城市产业支撑。五是民生保障工程更加完善。六是城乡发展一体化更加协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文明城区,建成石会、濯水、马喇、阿蓬江等全国重点镇和市级中心镇,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特色小镇,2个市级特色旅游名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000人,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个,示范村总数达到19个;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5个,其中市级示范片1个、区级示范片4个;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10个。推动实施农村适宜农户“一池三改”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五)黔江区构建现代信息网络路径
1.积极建设机制
要尽快建立高效统一的领导管理机制,协调经济发展全域产业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派驻精兵强将抓好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行业发展。要成立协调联系小组,同渝东南各区县和武陵山各中心城市相互衔接,形成战略互助机制,放大优势,互补不足。
2.切实做好规划
建设信息化中心,必须注重经济发展的整合性、系统性、全局性和效益性,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适度超前和根据实际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国内外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对中心经济发展作出规划和提出实施原则,编制好现代经济发展纲要和专项规划,以指导行业发展。要留足信息化发展的区域和空间,增强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
3.推动黔江信息化建设
一是政府科学规划,重点支持园区信息化建设。政府主管部门应在政策、资金以及土地审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二是行业牵头整合资源,构建黔江区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能职责,协调相关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标准,便于数据的对接,实现全区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三是园区搭建共享平台,完善提升信息化服务。支持物流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推广数据利用的先进经验,帮助其他企业摸索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四是推动物流企业兼并与重组,扩大市场规模。企业规模和业务量决定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推动全区中小规模企业实现区域范围内的重组和整合,做大规模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可操作性。五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管理水平。依托我区职业教育中心,与企业一道合作培养黔江本土亟需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