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6-15雷光美
熊 婧 雷光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财金学院 福建 福州 350202)
引言
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随着社会对财会岗位需求量的增加及财会理论的逐渐发展完善,会计逐渐成为各高校的热门专业。为了凸显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的不同,本科院校往往重视科研成果而忽略教学问题、重视综合素质而忽视专业素质。从而导致会计专业本科生在进入职场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甚至有些企业认为本科生不如专科生“好用”。与高职高专生相比,本科生虽然专业能力不突出但综合素质强,但不排除很大部分企业更需要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是在专业性强的前提下作为锦上添花之用。因此会计学本科生要如何做到偏专业化但综合素质不薄弱,是应用性本科大学应考虑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应用型本科应当培养“实践型综合会计人才”并建立了相应的培养模式,针对此培养模式提出了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措施。本文旨在改善应用型高校的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模式,让应用型本科的会计学生能在理论性较强的一流大学学生和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高专生的夹缝中生存并发挥其突出的作用。
一、实践型综合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
高水平综合人才不仅仅在实践中表现较为优异,在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中也较有想法和建树,好的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践的积累,这类人才应能将理论和实践两者高度结合,利用其相辅相成的作用达到效果最优化。因此对于一个高水平综合的会计高校人才培养,应采用如下的模式:
第一步进行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同时进一步进行操作指引理论的学习;
第二步按照操作指引进行校内的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
第三步前往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经验积累,对实验效果进行升华;
第四部进行经验总结、实践调研,最后回归理论,进行研究和创新。
培养高水平的实践型综合会计人才需要对以上四步都进行高度重视和投入才能成功。但对于普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成本、精力、能力的局限等因素造成了学校难以将大部分学生都塑造成高水平综合人才的局面。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对以上几个环节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才能使培养大批“实践型综合会计人才”具备可行性。我们可以通过下表对不同类型人才在不同环节的权重做一个比较,如下图:
理论的学习研究操作指引理论学习实验室模拟仿真实践基地效果升华实践调研、重回理论探讨高水平综合人才☆☆☆☆☆☆☆☆☆☆☆☆☆☆☆☆☆☆☆☆☆☆偏理论型综合人才☆☆☆☆☆☆☆☆☆☆☆☆☆☆☆☆☆☆偏实践型综合人才☆☆☆☆☆☆☆☆☆☆☆☆☆☆☆☆☆☆☆☆☆实践型低端人才☆☆☆☆☆☆☆☆☆☆☆☆☆☆
要培养出“实践型综合会计人才”应当参考表中第三类偏实践型综合人才,此类人才与一流学府培养的偏理论性综合人才相比,在理论的学习部分更注重操作指引部分的理论,且在实验模拟仿真和实践基地两部分予以更高的重视和要求,比起理论型人才,“实践型综合会计人才”能够迅速融入实践工作。与高职高专的实践型人才相比,理论和综合能力的部分又有明显的优势,不限于成为一个“死板的财务操作机器”,而更多地成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财务人才,不仅仅会进行基本财务操作,还会进行财务分析,会根据瞬息万变的环境变化对工作做出调整、选择更好的应对方案和手段,最后不仅仅能出色地完成财务工作,还能将自身所学理论与工作实践融合,进一步助推财务实践工作的发展及理论的延伸,最终发挥其他几类人才无法取代的效果。
二、培养模式各环节的常见问题及措施
(一)本科院校对操作指引的教学不够重视
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操作指引的理论学习应兼顾方可保证人才的综合素质,但操作指引的学习更应受到重视,这样才能大大加强人才的专业性,先专业再综合才是实践型综合人才应当关注的顺序。许多大学提倡一个学术自由的氛围,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无疑让许多学生误以为操作指引的学习是次要的从而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薄弱。部分地方高校担心被理解为“注重技术技能教育”,不愿意从学术理论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神坛”走下[1]。并且常常为了显示自己与高职院校的不同,花了大把实时间精力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忘了最根本的专业能力,导致很对企业老板误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能力强于本科院校。
因此,普通本科首先应当扭转以上观念,专业能力是很多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首要考虑的因素,在专业能力较强的情况下,“综合素质”强才能发挥其锦上添花的优势。学校应在操作指引的学习内容上加大课时量和学分,这部分内容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授课及练习模式,更应该和实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反复练习达到更佳的效果。
(二)各种教学手段配合不足
会计专业教育的模式大多是根据教学大纲或培养方案来进行教学,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单方面进行讲授,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不利于会计思维的建立。[2]但大部分高校还是引入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提交报告等灵活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能力。但不同种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配合,有些课程在课堂上完全采用分组汇报的方式,由学生表现,但老师并没有对学生汇报的内容做出好的引导和评价,比如并没有做好传统的理论讲授,或是理论知识并没有和学生汇报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仅使用单一的新教学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果,毕竟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这么多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新教学模式又能加大培养的效果。所以对新的教学模式生搬硬套是难以获得成效的。因此,各种新旧教学手段的配合使用才是问题的关键。
针对教学手段配合的问题,应由任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将不同种教学手段混合使用形成一组教学方案,然后在教学中对各种教学方案评估其有效性。比如通过收集学生对课堂的反馈,分析学生的成绩等方式去衡量各教学方案的效果。当然为了能制定出新的教学方案,教师应走在最前面,而不依赖校方组织推动,毕竟课堂效果只有教师最清楚。
(三)仿真模拟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
虽然各大普通高校的都有相对应的财会实验室,但是实验的种类较少,课时和学分总数还是远不及理论课。一方面是因为实验课得不到重视,二是因为实验课建设还任重道远。比如实验项目中最典型的是以工业企业作为例子进行财会实验,然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学生往往可能还会接触到金融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甚至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工作,所以实验室如果项目比较单一,则很难让人才在进入企业之后快速适应财务工作。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一是应该加强对实际工作中财务工作的考查,分类建设多行业情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验室里能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在不同行业进行财务工作的体验。还应提高实验的仿真度,尽量将财务工作的整个流程以及所有细节进行高度模拟,甚至今后可以考虑利用VR技术,其高度逼真的仿真环境能使财会实验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教学过程交互性更强,更能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感和投入感。[3]在实践基地方面,可参考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国外金融财会类专业主要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为主,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求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所占课时基本持平。[4]除此之外未来还可考虑利用5G技术对企业进行远程财务操作,获取比仿真实验室更真实的体验。
(四)实践完成后难以做到理论巩固和创新
理论的学习其实需要贯穿整个学习主线,在首尾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理论能在学习的一开始指引方向,最后的学习环节又需要回归理论进行巩固和创新。但在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下大多重视的是一开始的理论引导学习,并不关注实践完成后的理论巩固和创新问题。普通大学往往采取要求学生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锻炼、实习结束之后提交实习报告为成果,内容多半都是记录了一些实习的过程、总结了实习经验以及陈述了一些想法,但这些经验和想法往往是零散的,常常难以和理论的知识及规律扯上直接关系,造成了实践是实践、理论是理论这种完全分立的情况,所以这种常见的实习报告形式是否有缺陷值得思考。此外,许多普通院校对实践报告内容没有严格的形式及规范要求,这也是造成学生常常只能写出实习过程及零散经验和想法的原因,这无疑阻碍了学生将实践成果理论化。
不妨再考虑其他几种成果形式:比如案例论文、主题调研、项目演示汇报等,这几种形式往往需要引进理论论述、做事实证明,尤其是论文这种相对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更容易达到目的,几种形式可以单独或者结合使用。确定了形式之后,在内容上,首先应当在学生的实践任务中明确表明学生应该完成的主题和应验证的理论,只有明确主题学生才不会写出零散的经验和想法;其次制定科学的格式及规范让学生的成果更为严谨;最后完善对该成果的评价标准及体系以更好地检验成果。
结语
财会专业领域的高端实践人才目前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应届毕业生从高校毕业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工作历练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才,因此目前来看高端会计人才的形成还是高度依赖于社会历练,校内学习的贡献度在打造实践型高端人才上并不是很高。然而高效率的大学教育可以使得人才避免走很多弯路而快速成为优秀人才,因此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大学教育在塑造高端会计人才中的贡献度,是应用型高校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一个高校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加大实践教育的力度,培养“实践型综合会计人才”的模式将更好地为会计行业贡献中、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