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村落文化的视角看当今民宿的设计

2020-06-15肖青波湖南农业大学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居民宿村落

◆肖青波(湖南农业大学)

姜松荣(湖南师范大学)

伴随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乡村民宿的出现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催生的一个重要“产物”,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乡村“文化符号”影响着村落建筑文化内容的构成;另一方面,日益变化的乡村民居住宅形态,给当今民宿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来笔者就民宿的产生与发展引出民宿与传统村落文化的内在关系,并就当前的乡村民居住宅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一、有关民宿

民宿一词从其诞生就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亦或者说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了民宿的产生。所谓民宿,从字面上可简单理解为能够提供住宿服务的民居住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则为:依托民宅修建的小型旅馆。综合来看,民宿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民宿的功能需要依托现有的民宅进行设计;二是民宿的空间体量一般不大。所谓民宅自然是指村民所居住的自家房屋,在现有的自家房屋中给游客提供可以临时居住的住宿空间,这便是民宿最本体的定义。从相关文献来看,民宿最初的产生是因为传统的酒店或是旅馆在旅游旺季之时,在短时间内不能满足大量游客对于住宿的需求,进而促使周边拥有空余房屋的村民临时给游客提供可以住宿及餐饮服务的一种住宿空间。而如今,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扩大及游客需求的不断提高,民宿已经变成了乡村旅游中的一种特色旅居服务而被大家所关注。

二、乡村民宿正逐渐成为传统村落文化内容的组成部分

乡村的民宿离不开乡村旅游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开发离不开乡村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而这些文化资源的总和便是传统的村落文化集中的体现。在传统村落文化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形态,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便是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而在传统建筑当中,传统的乡村民居住宅占据了其中大部分内容。

乡村民居住宅空间作为乡村居民进行农耕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可以说是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生发的重要起点,其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也在紧随其后地发生改变。事物总是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着“自我更新”或是“被动变革”,与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传统村落民居在当代村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除了受到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的影响外,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事物的刺激。在乡村旅游业的影响下,作为一种“外来事物”的民宿正在逐步促使一些传统民居住宅渐渐打破原有的自居功能。为了能在提高自居条件的同时又能实现房屋的“增值”,乡村的原住民通过“改建”或“扩建”等多种方式使原有的住宅空间增加了对外接待的功能,而这种对外接待的空间不仅是传统“住宅空间”向当代“民宿空间”的转变,同时也是传统民居住宅在建筑功能上的一次“自我更新”。

由此可以看出,在乡村旅游业的促使下,民宿已逐渐成为乡村民居住宅的一部分。乡村民宿的开发与设计在传统村落文化的更新和发展的进程中,将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村落文化内容。

三、传统村落建筑文化背景下的民宿设计策略

在当前的一些传统村落当中,传统建筑的种类繁多且数量庞杂。为了能在接下来的阐述中更好地对传统村落民居住宅进行探讨,笔者试图将其整合为三类民居住宅形态:

一是“原生住宅”形态,这部分民居住宅是指具有完整保留原有村落建筑内在格局和外在风貌的住宅形态。该类民居住宅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有人居住、数量较多。其在传统村落当中承载着整个村落建筑的总体面貌特征,发挥着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功能。

图一 传统村落民居住宅与民宿设计关系图

二是“废旧住宅”形态,这部分民居住宅是指在大的建筑风格和格局上与“原生住宅”具有相同特点的住宅形态。该类民居住宅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无人居住、数量较少。其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和打理已不再具有正常的使用功能,基本处于废弃状态。

三是“新建住宅”形态,这部分民居住宅是指在原有传统民居住宅的地基上或其他空地上新建的住宅形态。该类民居住宅的特点是,建造时间短,建造数量逐年增多。其所呈现出的建筑内在格局和外在风貌与传统的其他民居住宅全然不同。

针对上述三种不同的民居住宅形态和其所呈现出的现状,立足于当代民宿的设计,并结合当前的乡村旅游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利用与开发的需要,笔者将对应三种民居住宅形态,提出三种不同的民宿类型,即“原生民宿”“次生民宿”“再生民宿”,并针对三种不同类别的民宿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希望以此来为当代民宿的设计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1.“原生民宿”的设计

“原生民宿”是相对于“原生住宅”所提出的民宿形式。“原生”二字强调的是一种建筑空间文化的“本源性”,旨在通过设计使“原生民宿”更具传统村落文化的居住空间特色。“原生住宅”往往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村落建筑的空间形态和文化符号,也是最具乡土气息和体验价值的生活空间,其不管是在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上,还是在居住空间的人流动线上,亦或是其他功能用房的配置上都基本呈现了原有的传统村落民居住宅的特点。“原生民宿”主要是指通过对“原生住宅”进行相应的空间整理或设计改造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的原生文化特点的民宿空间。

在传统村落文化发展过程中 “原生住宅”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并一直被原著居民所使用。其往往具有较强的传统文化生命力,同时也最具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特征。在遵循原有建筑院落空间格局的同时,民宿设计的重心应着重于在理清建筑院落空间关系的同时,强化其功能空间的叙事效果。将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有序的整合,强化原有的生产与生活的空间秩序,可重点突出传统乡村民居住宅原有的叙事逻辑,并以此来增强游客对传统乡村民居住宅的“原生体验”。如在住宿空间设计上,在不影响主人正常居住的同时,可适当拓展和提升客房的空间数量及舒适度。在客厅空间设计上,要有效地保持主客之间的畅谈与交流,让游客能深切感受民宿主人的家庭文化。如在厨房、厕所、生产用房等功能空间上,在不改变其大格局的同时,提升其使用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因此,对应于“原生住宅”的空间特点,“原生民宿”所采取的设计策略应以空间整理为主,改造设计为辅。在尽可能保持“原生住宅”功能空间“原生性”的同时,提高其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增强游客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体验感。这种功能空间的“原生性”不仅是“原生民宿”的内涵所在,同时也是“原生民宿”相对于其他民宿来说最为宝贵的地方。

2.“次生民宿”的设计

图二 传统村落民居风貌

“次生民宿”是相对于“废旧住宅”所提出的民宿形式。“次生”二字强调的是一种建筑空间文化的二次形成,旨在通过设计使“废旧住宅”能重新焕发传统建筑应有的功能和形制。在传统村落建筑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部分无人居住或长久废弃的老旧民居住宅,这部分住宅具有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全部“基因”,其具备了“原生住宅”在建筑上的所有形制特征,但由于长期搁置且无人打理,其建筑本身已不在具备正常的居家使用功能,随时有倒塌或者消失的可能。“次生民宿”主要是指通过对“废旧住宅”进行相应的空间激活和功能恢复而形成的一种在建筑形制上具有一定“原生住宅”文化特点的民宿空间。

这部分建筑虽然已不具备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功能使用需求,但其依旧具备传统建筑文化复苏的潜力。面对这部分民居住宅,首要的任务不是重新将其变成建筑“古董”,而是要通过民宿设计的手段将其空间“激活”,使其恢复成一般民居住宅应有的建筑功能。其次是根据场地及周边环境的总体面貌,尽可能地修缮其建筑结构与外在形态,有效地利用其原始空间结构进行创新设计。在功能布局上可适当突破传统的格局观念,强化其内在功能空间的艺术创造性。由于该类住宅空间相比“原生住宅”具有较强的空间可变性,受到原有建筑结构的限制较少,因此更能创造出丰富的对内使用空间和对外接待空间。在民宿的设计上可以重点突出其在内部空间设计上的主题性和原创性,进而根据民宿开发的实际需求设计出别具乡村文化特色的“主题性民宿”。这样既恢复了其在传统村落建筑上应有的形态特征,同时也能很好地发挥其在乡村民宿中的建筑审美功能。

由此可知,对应于“废旧住宅”的空间特点,“次生民宿”所采取的设计策略是空间激活和功能恢复。在恢复“废旧住宅”建筑形态和空间功能的同时,应强调其空间文化的二次复苏,突出设计在空间文化当中的催化作用。

3.“再生民宿”的设计

“再生民宿”是相对于“新建住宅”所提出的民宿形式。“再生”二字强调的是文化的重拾过程,旨在通过设计使“新建住宅”能重拾其在重建过程中所丢失的村落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村落民居住宅的格局和风貌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昔日的土砖瓦房逐渐地被钢筋混泥土的现代洋楼所取代,原有质朴的传统木构逐渐被西洋的罗马立柱所替换,而这些“改变”最终都体现在这些“新建住宅”之上。“再生民宿”主要是指通过对“新建住宅”进行外在形态上的修饰和内部功能上的拓展而形成的一种民宿空间。

“新建住宅”除了少量住宅是重新择地而建,大多是在原有的地基上重新建造。由此可见,其所处的周边自然环境和地域空间与传统村落的其他民居住宅是一致的。换而言之,在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大背景下,该类民居住宅与村落的其他民居住宅具有相同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是其在重建过程中丢失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部分信息,从而“新生”出有别与传统民居住宅的建筑形态。在民宿的设计上,面对这部分民居住宅,可结合周边传统村落民居住宅的建筑风貌,对其建筑外形进行适当调整使其在大的外形特征上与周边环境求得统一,这种统一可以是外在材料上的协调或是建筑色彩上的修饰。其次是利用“新建住宅”室内大空间的优势,在保证主客拥有舒适的居住空间的同时,对一些大的住宅空间适当进行功能拓展和空间改造,增加一些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的体验空间。可根据住宅体量的实际大小,改造出可供游客体验的私家“作坊小空间”,如甜酒制作间、泡菜制作间、蜡制品制作间等能反映传统村落居民生产生活的“特色空间”。这些小空间不仅是乡村居民的一种生活空间,同时也是一种乡村生活文化的展示空间。

因此,对应于“新建住宅”的空间特点,“再生民宿”所采取的设计策略应是协调其外形拓展其功能。在拓展其内在的功能空间时,应重点突出生产和生活体验空间的设计,通过重新设定“作坊小空间”来使原有的现代居住空间“再生”传统建筑文化。

综上所述,对传统村落的民居住宅进行分类探讨,并结合乡村民宿开发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民居住宅类型提出不同的空间设计策略,这不仅能让当代民宿的设计在面对纷繁芜杂的乡村局面时找准设计的方向,同时也能让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四、结语

在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程中,传统的村落民居住宅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不同的民居住宅类型具有不同的空间属性,其在地域空间当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属性和形态特征,这种文化属性和形态特征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合理地把握乡村民居住宅的不同面貌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民宿设计策略,这既是当代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民居民宿村落
孪生院子民宿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