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上的花园

2020-06-15方鸣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征明仇英司马光

◆方鸣(北京)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戏答元珍》

1.

近读阮元的《石渠随笔》,偶然发现书中一处记述了宋画《独乐园图》。阮元是乾隆朝的大学士,曾参与编纂《石渠宝笈续编》和《秘殿珠林续编》。《石渠随笔》是他编书的经眼录,可见宋人的《独乐园图》或已被编入《石渠宝笈续编》。于是,又随即前往《石渠宝笈续编》去仔细追溯,果不其然。不过,这一幅《独乐园图》的绘者究是何人,却是未有交待。

这一日的读书偶得,令我喜不自禁。君不知,若干年前,我已在遥想独乐园了,并开启了我的历史漫游之旅。只是那时还不知宋朝便已有人绘写了这一座名园,这仿佛让我看到了园中独放的一朵宋朝的牡丹。

然而,又有谁能告诉我,这朵水墨牡丹如今已飘零何方?西风吹过,万物萧瑟,我却只寻得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牡丹诗句:“一年春色摧残尽,再觅姚黄魏紫看。”

2.

独乐园是北宋名相司马光的故园,遗址位于洛阳市诸葛镇司马村。故园今已不存,古风凄凄,草木悲凉。唯园中的花草味道和书香气息,千百年来依然芬芳馥郁,流转不散。

北宋熙宁四年,司马光辞去朝中职务,退居西京洛阳,潜心编修鸿篇史书《资治通鉴》。洛阳,本是他鸿蒙初开之地。当年,少年砸缸,智勇可嘉;而今,孺子归来,壮心未已。

洛阳乃是十三朝古都,气象万千,魁斗高悬。也许,洛阳才是司马光最好的归处。古都阅史,阅尽王朝兴衰;史地写史,写尽天下春秋。

再回故地,古城春色似曾相识,司马光难免伤感:“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重修史章,漫漫遗迹依稀可辨,司马光不禁赞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而这后面一句,便直抒了他归返洛阳修史的心迹。

两年后,独乐园建成,司马光在园内住了十三年,心系社稷,思接千载,穷竭所有,独乐其中,书写出了中国最为浩瀚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独乐园遗址残件

司马光有诗长叹:

人生百岁隙中光,唯有高名久不亡。

千古但令编简在,清风养物一何长。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自古多名园,东魏时期的《洛阳伽蓝记》曾记录了当时洛阳的园林盛景。司马光诗中就说:“洛阳相识尽名流”“洛阳相望尽名园”,司马光的好友邵雍也曾赋诗:“天下名园重洛阳”。

其时,洛阳共有一千多处名园,相形之下,独乐园不过是一处园林小品,既非旷阔,总共不过占地20亩;亦非奢侈,只有读书堂、秀水轩、钓鱼庵、种竹斋、采药圃、浇花亭、见山台七处微型景观,因而只是一个极为简朴的园圃,却是名满天下的千古名园,只因园中的那一个人、那一部书、那一枝笔、那一畦经年不衰的牡丹。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写下了洛阳的十九处名园,其中落笔独乐园,却不过是言其“园卑小”,七个景观处处都小,而且一处比一处小,不可与其他名园相比,云云。但又说:“所以为人欣羡者,不在于园耳。”自然,为人欣羡者,当是在于园子的主人,园因人而奉以为尊。

李格非是李清照的父亲,女词人少女时代曾住在洛阳环溪园的外公家,或许也是随父亲游赏过独乐园的。新婚之年,李清照曾作一首《庆清朝》,笔下写尽洛阳名园的暮春花景,却不知词中是否可见独乐园的牡丹芳姿?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竟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只是,独乐园衰老了,终有一天会颓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明嘉靖年间的《河南郡志》对独乐园略有提及,却是语焉不详,不知废存。到了清嘉庆之际,根据《洛阳县志》记载,独乐园就已是一片遗址了。

然而,不只是独乐园,洛阳的其他名园如今也多已灰飞烟灭。说也难怪,十三朝古都的历史陈迹又有多少能够留存下来呢?原来,在时间的长河里,城池和宫阙都不过是转瞬飘散的风烟,却惟有纸上的历史才是亘古久远。

3.

所幸,司马光曾以他的如椽史笔,写下了独乐园的诸多诗文,也留下了独乐园的原始记忆。于是,由司马光起笔,独乐园便在历代文人中笔笔相援,纸纸相传,成为了一座纸上的花园。

在这座纸上的花园里,诗文和书画,都是绽放在纸上的花朵,装点着独乐园的风景,也装点着我们的记忆。

司马光青史留名,却又诗文流芳。《古文观止》全书共222篇传世名作,即编入其两篇名文。清人朱孝臧编选的《宋词三百首》里,也从其仅存的三篇遗世词作中,收录了其中之一。又听说洛阳的学者新近已经编出《司马光诗词1000首》,这可真是一园盛开的牡丹呀!

君不见,独乐园乃是司马光的诗园,当诗人在风中漫吟,园中便飘洒着层叠不尽的诗篇,披拂而舒卷,沉郁而绮丽。我随手拈取一片,便是《其夕宿独乐园诘朝将归赋诗》:

平晓何人汲井华,辘轳声急散春鸦。开园更有四五日,映叶尚余三两花。

宿病岑岑犹带酒,无眠耿耿不禁茶。自嫌行乐妨年少,遽索蓝舆且向家。

那四五日,汲水倾地,春鸦绕枝,在我的眼中,便是新晴遍野了。

那三两花,影影绰绰,风姿招展,在我的眼中,便是春色满园了。

司马光从朝中退隐,只带一佣人清居独乐园,形单影只,孤寂落寞,与故友们少有往来,便有了这样一首《闲居》: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诗意是:无人来过,门可雀罗。我慵僮懒,春草长多。

——虽说幽慵,却是劳倦;看似孤居,实则独乐。

再摘得一片诗叶,原是《独乐园新春》:

春风与汝不相关,何事潜来入我园。

曲沼揉蓝通底绿,新梅翦彩压枝繁。

短莎乍见殊堪喜,鸣鸟初闻未觉喧。

凭仗东君徐按辔,旋添花卉伴芳樽。

看呀,司马光在独乐园赋诗,多是咏春,他真是一个春天的诗人呢,独乐园便成了一个诗人的春园。

这几篇,便是纸上的花园里随意捡拾的春诗散叶了。

4.

那么,司马光的独乐园,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呢?终于,我们就要走进司马光的散文名篇《独乐园记》了。

司马光开篇即有言在先:王公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鹪鹩在林中筑巢,不过是栖于一枝;偃鼠到河中饮水,不过是果于一腹。我的快乐仅此而已呀!

根据司马光在文中的描述,他的独乐园是这个样子的:

园子的中央是读书堂,藏书五千册。南边有一处房屋,屋下有水流过,淌入北边的池中。池水漫出,环绕四周,缓缓北流,此地为弄水轩。水池中间有一个岛,叫钓鱼庵。水池的北面还有六排房屋,因为房前屋后种满绿竹,所以叫种竹斋。水池的东面有120畦田,种植着各种花草药材,采药圃即在此处。南面是一片种植着芍药、牡丹和其他花卉的花圃,其间是浇花亭。在园子的西南,还筑一高台,登以观山,名观山台。

司马光《资治通鉴》

独乐园虽是一处小园,却充满了文人气息和田园风情。白日里,司马光在读书堂写作《资治通鉴》,厅堂四周,清波流贯,草木葱笼。写作之余,司马光尽可去弄水轩戏水,去钓鱼庵观鱼,去种竹斋赏绿,去采药圃尝草,去浇花亭植花,去观山台望远:望天河浩瀚,山川辽远,大地流金,风云激荡。

而到了夜晚……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如此明月,如此清风;如此踽踽,如此洋洋;如此行无所牵之独,如此止无所柅之乐……天底下难道还有什么更加快乐的事情吗?司马光不禁叹道: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园子命之曰“独乐园”的原因呀!

史学家们通常都把《资治通鉴》视为一部鉴往资治的史学著作,而我却似乎更愿意站在一个文学的侧面去观赏。我看到,当司马光的灵魂飘浮于历史的高远,他的感知却是在自然的天地间。在他凌厉的文字里,你绝对可以嗅到春风的味道,在独乐园的树梢上空呼啸而过。

5.

因为我还要匆匆赶路,

没把《独乐园记》全篇附录,

我只能是择要叙述,

但我知道你一定不会满足。

我等你停下脚步,

我等你去搜百度,

我等你等到日暮,

我等你把美文通篇再读一读。

可是现在,我却想让你先读一首司马光的《西江月》: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你一定惊诧,或许问:这果真是司马光写的吗?这分明是秦少游的词风呀,这不过是周邦彦的词意呀,如此幽怨,如此迷情,如此凄艳,如此伤离……

你说司马光是一个严肃的史学家,我读到的司马光却是一个感性的文学家;你说司马光是一个保守的政治家,我懂得的司马光,内心里却是充满了柔软和缠绵。

读了《西江月》,再通篇读一遍《独乐园记》,又当如何?然后,再去读《资治通鉴》,也许,你便能从史学中读出文学。最好的史学,本身就是文学。

6.

好啦,接下来我们还要欣赏司马光的独乐园组诗。独乐园有七景,七景有七咏,这就是《独乐园七咏》。

第一咏,《读书堂》: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

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一首诗,我竟是分外熟悉。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把历代的儒家都批了个遍,汉儒批的是董仲舒,宋儒批的就是司马光。批董仲舒和司马光时,这首诗便是反面教材。所以,那时就知道了,史学两司马,司马迁是好人,司马光是坏人。

当然,这是我年少时始读司马光的第一首诗,前几句我至今都能背下来。没想到,许多年以后,我苦苦追寻独乐园,却在独乐园里又邂逅到了这首诗,真觉得好有趣,又满怀伤感。

这首诗,前两句就是“我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而且通篇写的都是董仲舒如何“穷经守幽独”。史家毕竟是史家,不用说这是司马光以读书堂为题,读史咏怀,以史抒怀了。以下各咏皆是如此。

第二咏,《弄水轩》。前两句是“吾爱杜牧之,气调本高逸”。

第三咏,《钓鱼庵》。前两句是“吾爱严子陵,羊裘钓石濑”。

第四咏,《种竹斋》。前两句是“吾爱王子猷,借宅亦种竹”。

第五咏,《采药圃》。前两句是“吾爱韩伯休,采药卖都市”。

第六咏,《浇花亭》。前两句是“吾爱白乐天,退身家履道”。

第七咏,《见山台》。前两句是“吾爱陶渊明,拂衣遂长往”。

由此七咏可见,不论是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还是诗格高逸的杜牧之;不论是隐居钓台的严子陵,还是平生嗜竹的王子猷;不论是遁山采药的韩伯休,还是醉卧花间的白乐天,抑或是釆菊东篱下的陶渊明,皆因其心性的超逸和情致的高格,令司马光引为知己。司马光以独乐园的七景拟为七咏,借题发挥,咏颂史上七子,却是在表明自己以古人为师的隐逸之心。

于是,我想,司马光建园初始,一定会有一个历史的远观,一定会有一个诗思的运筹,一定会有一个有温度的想法,一定是想到了要建一个自己的精神之园。

只是,我们站在历史的边缘。也说不清他是由造景而入史,还是因入史而造景;也说不清他是以借喻七景而吟颂七子,还是以吟颂七子而借喻七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七咏之诗里,司马光乃是以古喻今,明史言志。

所以,司马光的七咏组诗,表面上是咏物诗,实则是咏史诗;读起来是七子诗,实则是抒己诗——我爱董仲舒,我爱杜牧之,我爱严子陵,我爱王子猷,我爱韩伯休,我爱白乐天,我爱陶渊明,却是:啊,我爱我的独乐园!

司马光好可爱,孰不爱之?

司马光的独乐园,其实并非是一人独乐,而是与古人共享,与七子同乐。所以,司马光建独乐园也好,赋写诗文也罢,都须当作历史看。因为,他有一双历史的眼睛,在历史的深处。

史家毕竟是史家,可以把历史写成诗,但最终还是把诗写成了历史。

7.

苏轼是司马光的好友。司马光偏居独乐园期间,苏轼也曾遭贬数处,流离无定,去过阵州、颍州、杭州、湖州、常州,走过密州、徐州、黄州、泗州,还游过庐山、石钟山,却偏偏没有到西京洛阳,否则,老友相聚,一定会留下诗文唱和的佳话。

都说诗在远方,苏轼确实在远方给司马光写了一首五言古诗:《司马君实独乐园》

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

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

花香袭杖屦,竹色侵盏斝。

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

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

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

虽云与众乐,中有独乐者。

才全德不形,所贵知我寡。

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

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持此欲安归,造物不我舍。

名声逐吾辈,此病天所赭。

抚掌笑先生,年来效喑哑。

熙宁十年四月,苏轼刚刚到徐州任所,半个月后,即收到了司马光寄来的《独乐园记》。以时间来推断,可以想见当时司马光急切的心情,他是多么希望苏轼能够早日分享他的独乐呀。

读罢,苏轼当即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其实,苏轼的这首诗应该是一封给老友的回信。由于是采取古体诗而不是格律诗的形式,可以随意转韵,不必讲究平仄,句数也没有限制,因而更为适意和自然,又平添几分古雅的韵味,是文友间较为逼格的叙怀方式。

苏轼体察到了司马光对独乐园的喜爱,更为老友开心,所以开篇就给独乐园点了许多赞,文辞之美甚至超过司马光,竟如同在独乐园里身临其境一般。

但是,苏轼似乎并不相信司马光的独乐,洛阳城的人都知道司马相公住在此地,他每日肯定会和友人们吃吃喝喝,怎么可能独乐?

苏轼倒是认为司马光沉缅于独乐园,不关心朝政,会放弃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苏轼就循循规劝司马光要不忘初心,对世事不要不闻不问,装聋作哑。

所以,这不是一般的书信,而是类于劝谏书。

可以肯定,苏轼之所以没有去过独乐园,是因为司马光没有相邀。如果司马光写信请他,他定会赴约。苏轼哪里知道,司马光确实是谢绝了许多的朋友,闭门独乐,乐在其中,却是身在草野,心系庙堂,风雨晨昏,笔耕不辍。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苏轼有所不知,司马光之所以独乐,是因为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在做。为了写《资治通鉴》,司马光“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以致“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就是为了给朝廷,也是为了给国家和历史,写一部治国的大书。

司马光与苏轼虽是同路人,但心性不甚相和,政见也渐有裂隙,后来终于分道扬镳,令人叹息。

苏轼本是诗家,司马光本是史家。

苏轼逍遥快活,司马光孤独寂寞。

苏轼边走边说,司马光读书写作。

苏轼俯瞰人间烟火,司马光坐观历史星河。

苏轼是季风,司马光是沉水。季风掠过,水起波澜,波澜不惊。却见季风过处,莺飞草长,花开遍野。

苏轼是积云,司马光是古寺。积云起处,梵音清越,法相庄严。犹有积云带雨,万木葱茏,山冈清凉。

在独乐园度过了十三个春秋,司马光最终完成了《资治通鉴》,重返朝廷。从此,独乐园再无司马光,成为了一座孤园。两年之后,司马光带着对独乐园的眷念阖目而逝。

苏轼写了祭文,“然其所立,天亦不能亡也”;又写了《司马温公神道碑》碑文,一不留神还成了传世的名帖。苏轼一生,该写的文字都写了,尤以游览赤壁的一词二赋最为著名。只可惜终于未去过独乐园,竟少写了一篇《独乐园赋》,于是,纸上的花园里,也再不会有那一朵绝色的牡丹。

8.

苏轼没有去过独乐园,苏轼的弟弟苏辙自然更不可能去过,因为司马光和苏辙本无太多交往。当年苏辙参加殿试时,曾得到覆考官司马光的赏识。只因苏辙抨击朝政,言辞激烈,最终勉强列为下等,这还多亏了宋仁宗的开明,宋仁宗讲,若是因为他的直言而黜落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

后来苏辙入朝了,却又和苏轼一样连遭贬谪,而此时,司马光也已朝政不闻,孤居独乐园了。但是苏辙对司马光一直是仰望的,对于独乐园更是向往的,并曾写下一首七言古诗:《司马君实端明独乐园》

子嗟丘中亲艺麻,邵平东陵亲种瓜。

公今归去事农圃,亦种洛阳千本花。

修篁绕屋韵寒玉,平泉入畦纡卧蛇。

锦屏奇种劚崖窦,嵩高灵药移萌芽。

城中三月花事起,肩舆遍入公侯家。

浅红深紫相媚好,重楼多叶争矜夸。

一枝盈尺不论价,十千斗酒那容赊。

归来曳履苔迳滑,醉倒闭门春日斜。

车轮班班走金毂,印绶若若趋朝衙。

世人不顾病杨绾,弟子独有穷侯芭。

终年著书未曾厌,一身独乐谁复加。

宦游嗟我久尘土,流转海角如浮槎。

归心每欲自投劾,孺子渐长能扶车。

过门有意奉谈笑,幅巾怀刺无袍靴。

虽然苏轼苏辙均位列唐宋八大家,但史上一般认为辙稍逊于轼。然而,仅就兄弟二人的两首独乐园咏诗而论,辙却略胜于轼。品读苏辙的诗句,“公今归去事农圃,亦种洛阳千本花”,未有疑惑,只有理解;“终年著书未曾厌,一身独乐谁复加”,不是规劝,只是仰慕。还有,“修篁绕屋韵寒玉,平泉入畦纡卧蛇”,清景似嗽香,美辞若含芳;“归来曳履苔迳滑,醉倒闭门春日斜”,这便是诗人的臆想和艳羡了。

然而,苏辙也只能是梦魂牵绕独乐园。那些年间,苏辙一定是想来独乐园拜望司马光的,但是,他没有其兄的洒脱和超然。苏轼遭贬,依然到处走,老子到处说。苏辙内向隐忍,不会主动去攀谈司马光。他凡事就去找苏轼,或相互砥砺,或同游西山、赤壁、快哉亭……

苏轼写赤壁,苏辙便写快哉亭。当然,这些都是花园之外的故事。

9.

那么,就再没有人去过独乐园吗?也不是。下面这首诗,便是一个独乐园中人写的:

《春日有怀仆射相公洛阳园》

阙塞当门外,伊流绕舍西。

松筠下改色,桃李自成蹊。

稚笋穿阶迸,珍禽拂面栖。

公归卧林壑,好作钓璜溪。

写诗的这位,叫范祖禹,也是个著名的史学家,对唐史颇有研究,著有《唐鉴》十二卷。此君和另一儒生刘恕一直跟随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是独乐园里的隐身人。他的诗笔所描绘的画面,那么静好,美得令人不敢亵玩,但却是当时真实的图景。

司马光生前,人们翘望独乐园;司马光身后,独乐园更是人们追慕的地方。南宋宰相赵鼎就写有这样一首诗:《独乐园夜饮梅花下再赋》

我有一樽酒,为君消百忧。

当春梅盛发,去作花间游。

嫦娥从东来,爱此亦迟留。

便欲买花去,玉玦恋枝头。

花动月光乱,月移花影流。

横斜满杯盘,酒面香浮浮。

举觞吸明月,与花相劝酬。

君若不尽饮,恐为花月羞。

缅想李太白,对酒无朋俦。

当时明月下,还有此花不。

赵鼎还是一个文学家,诗里有他的才情。他想象司马光在独乐园的月夜,独坐梅树下尽饮,又感慨当年李白在月下自斟自饮,都未必有梅花相伴呢!

“花动月光乱,月移花影流。”

“当时明月下,还有此花不?”

佳句,佳句,我第一次读来已是醉了。想必赵鼎也是醉笔成诗,诗笔成花。

只是,司马光离世时赵鼎才刚刚一岁,却说他携了一樽好酒,去为司马光解忧,司马光认识他是谁呢?想必赵鼎是在《资治通鉴》里,学到了太多的治国之道,也读出了司马光如许的忧思惆怅。不管怎么说,在这座纸上的花园里,拂尽萧萧落叶,这的确是写得最好的一首诗。

10.

饮酒和吟月,历来都是门前骚客和落野孤人的闲笔。我忽而想到了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他有一首极好的《江船对月》诗:

何处难忘酒,江船对月时。

风声传语笑,波影散须眉。

远火山浮动,明河天倒垂。

此时无一盏,水月负佳期。

文征明和司马光相隔四百年,却是同一轮明月、同一瓢清凉,把晚风吹来的诗句镀上银光,又散发酒香。举杯邀月,对影成双,歌以当哭,慨当以慷,这样的画面太美,我已不忍仔细打量。

一个北宋,一个明朝;一个司马氏,一个文氏;一个史家,一个画家;一个大官,一个小吏;看似两不相关,遥不可及,其实经天纬地,或有因缘。

文徴明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宗师,诗书画俱佳。然而,我留意到,他十三岁时,便日诵古文数千言。这样的人生启蒙,为他日后的精神成长和艺文精进,甚至对他和司马光的幽微的关联,埋下了一个长长的伏笔。

司马光虽不擅画,但也是诗书俱佳,更是北宋著名的名臣诗人。司马光并不以书法名,却颇有时誉,曾得到欧阳修的欣赏。宋高宗也是最喜欢司马光的书法,竟“日夕展玩其字不已”。

司马光的书法作品传世很少,已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资治通鉴》残卷,上海博物馆藏有《真书宁州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天圣帖》,此外,还有《与太师帖》《自承帖》《神采帖》《道德经》等。其中《神釆帖》,2010年在上海道明拍卖公司拍出560万元,《道德经》也于2018年被英国罗斯柴尔德拍卖行拍出。

乍看司马光的笔势,结体扁平,蚕头凤尾,朴茂高古,气度雄浑,与苏轼的颇有几分相似。而文征明的书法,长枪大戟,笔意纵逸,却是实实在在地出入黄庭坚。那么,二人的书法,便因宋四家中的苏黄二家而相映成趣。

诚然,司马光是个职业政治家,或著书,或为相,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胸怀自己的政治抱负,最终,在他快要被历史遗忘的时候,却回报给历史一部日月生辉的煌煌巨著。

文征明却生性是个文人,虽然一生求仕,然终无所成。从二十六岁到五十三岁,先后参加了九次乡试却都名落孙山,直到五十四岁时,才勉强坐到了一个翰林待诏的九品职位。

似乎是,历史给文征明开了个玩笑;

却原来,司马光给历史开了个玩笑。

文征明书《独乐园记》(节选)

11.

五十七岁时,文征明终于放下了,决意返回故里,专心书画。人生苦短,又当若何?孰不知,司马光五十二岁时就已退居洛阳修史去了。

文征明筑了一室,取名“玉磬山房”,还手植两桐于庭,表示本人终于还乡,以翰墨自娱了。又写下了一首《还家志喜》,以表达自己内心的解脱:

绿树成荫径有苔,园庐无恙客归来。

清朝自身容疏懒,明主何尝弃不才。

林壑岂无投老地,烟霞常护读书台。

石湖东畔横塘路,多少山花待我开。

只是,他耐不过司马光的寂寞,却只待山花烂漫。他整日在朋友圈里诗酒相邀,酬唱赠答,又挥毫弄墨,笔墨横姿,假以时日,修得正果,终成一代书画大家。

也许书画真的可以增寿,文征明活到了九十岁。在漫漫的天时里,文征明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的书画佳作,仅仅是七十一岁这一年,文征明便画下了《长林消夏图》《松泉高逸图》《尧峰观瀑图》《疏林浅水图》。

然而,不只是心绪畅然,在他的盛年,我也看到了他的犹豫,他的迟疑,他的隐忧……

他默默地画了许多图稿,相似的笔墨,相近的画意:屋舍、柴扉、台坡、池塘、奇石、春树、竹影、花丛,隐现其间的,是一个踽踽的老者。踽踽焉,洋洋焉——我忆起了《独乐园记》中相识的词句和熟悉的场景。

我无从知道文征明是从何时始读《独乐园记》的,我想,那大概就是他年少苦读古文的那几年。只是,最初他读得懵懵懂懂。他不解,人生到底是何种的滋味?

少年,不识孤独的愁滋味;盛年,识尽孤独的愁滋味;到了暮年,天凉好个秋……

我也无从知道文征明是从何时读懂了《独乐园记》的,但他肯定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过了。在时光中,他终于读懂了司马光,也读懂了自己。孤独,是宿命,也是况味。

文征明,或是咀嚼孤独,或是享受快乐。也许,孤独终究也是一种快乐,但那种快乐,绝非常人所享。本是苦涩,本是哀怨,却要你浇开人生的山花烂漫。如果孤独不可避免,那就只有让孤独慢慢地延时,在时间的回忆中产生快感。

文征明只是要把孤独的快乐,留到生命回放的最后时刻,在跃动而飞升的烛火将要熄灭之际,灿灿成殇。是啊,没有谁能像司马光那样,在盛年时,便以无畏的姿态,孤独求败,而以一篇《独乐园记》,成为孤独者们最美的精神篇章。

于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年,八十九岁的文征明终于不再犹豫和迟疑。

12.

早春二月,大地回暖,渐有春雷。终日拥炉的文征明慢慢起身了,前两天先是摹临了沈周的《溪山深秀图》,又仿倪云林书了一幅小楷。虽然已是暮年,但笔老墨秀,绝无衰飒之状。

这一日,没有阳光,但时光照亮了画案。文征明开始书写《独乐园记》。他的行笔似乎来自他生命的元始,又仿佛是他一生的步履,时缓时迅,时舒时疾,时抑扬而滞涩,时连绵又逶迤。

他要写出他的黯然忧伤,也要写出他的独自徬徨;

他要写出他的悲喜苦乐,也要写出他的日短夜长;

他要写出他的来之困顿,也要写出他的去之迷茫;

他要写出遥远的独乐园,也要写出他的玉磐山房。

文征明和司马光,两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里,划出了两条漫长而迥异的曲线,却在这游丝般的笔意下,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最终渐渐地聚合了。

到了盛夏,又是一日,有了赤热的阳光,

文征明的心情,也仿佛是格外的舒朗。

离生命的尽头越近,却愈是欣然独乐,

踽踽焉,洋洋焉,他兀自走到了画案的近旁。

是啊,他还没有画过独乐园,

这么多年,他的心思都深深地隐藏。

今天,他把墨彩都涂写在画纸上,

画出独乐园,他梦中的模样——

村居篱落,临水而筑。篱前立苍松,屋后植修竹。敞轩之中,士人倚窗凝视,远水遥岑。

当我查证了相关的史料之后,我几乎可以断言,这幅文征明唯一的《独乐园图》,居然是他离世前的最后一幅绝笔画作。这也证实了我先前的猜测,文征明一定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画出一幅萦绕他一生的独乐园的图卷。

而此时,文征明又一遍遍把画笔蘸满了墨汁。

然后,又全文书写了司马光的《独乐园记》;

然后,又全文书写了司马光的《独乐园七咏》五言七首;

然后,又全文书写了苏轼的五言古诗《司马君实独乐园》;

然后,文征明把画笔搁下了,向自己的画笔告别。

从二十多岁起,文征明画了整整一生,也画出了自己的完整人生。但只有画完了《独乐园图》,他才完成了所有的画幅,然后,走向生命的尽头。那个尽头,才是真正的冰冷和孤独。而在生命的这一边,孤独,就是人生最后的温暖和快乐。因此,只是在这座纸上的花园里,文征明才找到了人生最终的归宿。

13.

但在文征明的同期,他还不是绘制《独乐园图》的唯一之人,甚至不是最初之人。明四家之一的仇英,已在文征明之先,画出了另一幅《独乐园图》,而且画面更加绵延,似原野的一缕漫漫长风,如歌如吟,如泣如诉……

仇英以他的生命本相观照独乐园,他想象着,那是他自己的家园。他细笔如缕,精绘如丝,纤丽而华丽,瑰丽而曼丽,又呵气生风,吐气成云,画出了一处他平生从未见过的最美花园,以至有评论者指出,仇英画独乐园的笔墨,非宋乃明,与史不符。此言诚然不虚,但却有所不知,仇英一生无家,在外寄寓,只有这座纸上的花园,才是他的灵魂的独守、本体的归依。

明代四家,柑橘桔枳,各有不同。另外二人:唐寅,才华横溢却纵情声色,才不会为孤独所累,因而他的才笔,画不下一座远史的孤园;沈周,是文征明的师父,又擅画园林,性格也宽厚仁和,与司马光的为人极为相似,却不明为何,独不见他画独乐园。同样是两条相邻的人生曲线,飘飘忽忽,却始终没有交集,平行而过。

于是,文征明和仇英的两幅《独乐园图》,就成为两个大家自出机杼的超级画本——

文家是水墨花草,仇家是青绿山水;

文家是简淡天真,仇家是典雅蕴藉;

文家是清闲自适,仇家是静幽空灵;

文家是古韵浓郁,仇家是萧散悠然。

看似画意相近,实则画风各异。不过,仇英之与文征明的本来不同,却是在一个“仙”字上:

都是逸,文征明是超逸,仇英是仙逸;

都是游,文征明是悠游,仇英是仙游;

都是骨,文征明是风骨,仇英是仙骨;

都是尘,文征明是烟尘,仇英是仙尘。

都是山,文征明是青山,仇英是仙山;

都是台,文征明是高台,仇英是仙台;

都是居,文征明是闲居,仇英是仙居;

都是园,文征明是乡园,仇英是仙园。

我已知之,仇英本是一个仙人,是落世的谪仙,是天命的画仙,故而仙笔翩翩。

文征明比仇英年长二十八岁,二人亦师亦友,惺惺相惜。仇英一生只有作画这一件事,在他看来,除了作画,所有的事情都是多余的。仇英也只有孤独这一种心情,对他而言,作画是他的孤独,但孤独才是他的快乐所在。因为孤独,所以独乐。他以自己的一生,到底诠释了独乐何为。

当文征明画出《独乐园图》时,仇英已经离世,终于没有看到文征明的画图,这是仇英的遗憾,却更是文征明的悲哀。然而,我似乎看到,在文征明的画笔里,竟浸蘸着对好友的缕缕伤思。

为了纪念好友,文征明把自己在早春二月书写的《独乐园记》,拿去与仇英的《独乐园图》合卷,那是两人的灵魂之笔,天作之合,相映生辉。知乎,仇英,从此,文征明便在独乐园,这一座纸上的花园里,与君同游……

仇英《独乐园图》(局部)

14.

近悉,美国洛杉矶郡博物馆将举办一场“仇英艺术特展”,展品中便有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仇英《独乐园图》。却又知,在此次大展里,还有一幅特别的展品,是仇英之女仇珠的画作,居然也是《独乐园图》,却是仇英之作的摹本。

仇珠自幼便随父作画,细笔工致,精雅清幽,画风承继家父,明代文学家王穉登便说仇珠“绰有父风”。父女两幅《独乐园图》,看似同出一笔,几无二致,画韵却若淡墨轻岚,略有不同。仇珠的摹本,似多了一分女人的细秀,又添了一丝女儿的绵思。那回转而缱绻的笔触,勾连着一个女儿对父亲的依依深情。

因此,此次仇英仇珠两画的同框同展,是父女二人远在他乡的旷世双会,又是两幅《独乐园图》的绝世合璧,意义已超出了绘画的审美层面,更深地潜入到艺术的生命本源。

这幅仇珠的《独乐园图》,我早些年就见过。那是在2011年春季的嘉德拍卖会上,当时,这幅画最终拍到897万元。其实,只是因为仇珠其人,才让我记住了这幅画图。

从那时起,我便开始关注独乐园,走近这座花园的主人、纪事、诗文、书画,感知历史的余绪和悠远的气息。然而,我对于独乐园的最初的好奇,实在是另有因缘。仇珠,这个珍珠般的名字,原来竟镶嵌在我幼时的记忆里。

我小时候,就有一个好古的父亲,家徒四壁,却总是挂着几幅古书画。客厅里挂着董其昌、王原祁,书房里挂着傅山、文征明,而在我的床头,就挂着一幅仇珠的《达摩渡海图》。

画幅不大,但笔墨柔丽,线条清致。我每天躺在床上的时候,一抬眼就是看画。也算不上是赏画,而且是熟视无睹,更说不上对这幅画有多喜欢,却是日夜相见,遂成记忆,从此往后,人生漫卷。

明人于谦有一句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卷若此,书画莫不如是?所以,日后,我对仇珠的画,自然是有一种天生的嗅觉和特殊的情愫。

近些年,我四处搜寻,也收藏了仇珠的两幅画,一幅是《奏乐图》,另一幅是《魁星点斗图》。我还写过一篇读解仇珠的美文,一直存在旧手机里,却怎么也找不着了。印象中,那样的文字,真如梦笔,层层生花,不会再有。

因为仇珠,我还关注了她的夫君画家尤求,见过他的《风云起蛰图》,笔参造化,自成一格,原为邓拓旧藏。尤求还是明代白描名手,画笔纤素,尤有清味,夫妻二人堪称珠联璧合。爱屋及乌,爱珠及椟,但珠是珠,椟是椟,我不会买椟还珠,因为我原本就是寻珠得椟。

仇珠的画存世稀少,每一幅画的去处我都会记得清楚。只是仇珠的这一幅《独乐园图》,拍卖后却一直不知去向,忽闻重又现身洛杉矶的“仇英艺术特展”,竟令我有再遇故知之感。

仇英《独乐园图》(局部)

然而,我隐隐看见,在独乐园的幽秘深处,有一枝纷披又缥缈的飞花,倏忽而坠,触不可及,却成为这座纸上的花园里,最后一抹暗香疏影。

15.

已是日暮,不知归处。各位,我们沉缅故园既久,却还没有把《独乐园记》通篇读完。殊不知,作为一个史官,司马光在结笔处自然是精于议论的。虽然寥寥数语,却一定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谁说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我的快乐便为我所独享,因为并不可能为世人皆所向往,我也不想强加于人。当然,若必也有人肯同此乐,我一定会与子共享。

黄钟大吕,戛然而止,金石之言,余音不尽。原来,司马光所言独乐,乃是寻寻觅觅的知音之语。高山流水,百转千回,苍天明月,笙磬同音。只有读完全篇,才能终解其意。

司马光以一篇《独乐园记》,开笔书写了一座纸上的花园,一座千古知音的心灵花园。千年一瞬,司马光的描摹之笔,便成为访客们的共同读本。虽然独乐园早已成为废园,但是,纸上的花园,清风自来,鲜花自开,明月之下,让游子们徜徉其间,归去来……

此时,空中飘来司马光的一纸《对菊》,似是与我的邀约之诗:

凉风正萧瑟,好月复徘徊。

幽兴眇不尽,芳樽时一开。

余英盖红叶,坠露湿苍苔。

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

16.

归去来,我寻到这座纸上的花园,来来往往已近十年,却不知下一次何时才能故园重返。常常地,人生中一别就是不见,短暂的相辞可能就是永远。

归去来,我寻到这座纸上的花园,与故人们相见如面,蓦然回首谁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默默地,把苦酒倒入我的杯盏,孤独的泪却做开心的笑颜。

归去来,归去来,从此东篱下,应忘归去来。

猜你喜欢

文征明仇英司马光
翻翻他的“朋友圈”,见证一段书法史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仇英的绘画人生
司马光砸缸之谜
司马光砸缸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大秦岭·山水
仇英与丹青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