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研究
2020-06-15郁万达种培芳蔡万旭李文涛杜小发缪伟平
郁万达, 种培芳,蔡万旭,李文涛,杜小发,缪伟平
(1.甘肃农业大学 林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300)
1 引言
野生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1]。设立自然保护区是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立法保护的一种方式,对珍贵、稀有的动物资源保护有着重要意义。自然保护区可以保留自然本底、贮备物种,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以保护天然青杄(PiceawisoniiMast.)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天然祁连圆柏(Sabinachinensis)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鸟类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设定了55个固定样地,每5年开展一次森林资源清查,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与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做了大量的关于植物的调查、保护研究及景观分析等。如王玲等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组成及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2],王德国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进行了保护研究[3],刘文兰对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4]。但对于动物的保护与研究相对比较少,保护力度也相对薄弱。
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参考2018年连城自然保护区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进行的综合科学考察成果,对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现状进行整理,结合保护区2016年至今的样线巡护监测情况,从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4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野生动物保护对策。
2 研究区概况
连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记述的高等植物种类有109科444属1397种,常见的有云杉(PiceaasperataMast.)、青杄青扦、祁连圆柏、油松(PinustabuliformisCarr.)等。记录的兽类有34种,隶属于5目17科25属,属于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梅花鹿(Cervusnippon),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马麝(Moschuschrysogaster)、马鹿(Cervuselaphus)等;鸟类有157种,隶属于15目36科106属,属于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斑尾榛鸡(Bonasasewerzowi)、金雕(Aquilachrysaetos),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蓝马(Crossoptilonauritum)、血雉(Ithaginiscruentus)等;还有数种两栖爬行类和鱼类。
3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野生动物保护、连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等相关文献,采用SWOT分析方法,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5~8],提出了连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措施。
4 野生动物资源研究现状
4.1 兽类
连城自然保护区的动物区系比较简单,这可能与周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有关。记录的兽类有34种,隶属于5目17科25属,占甘肃省兽类的19.2﹪,在其地理分布型中,古北界种17种,广布型种11种,东洋界种6种[9](图1、图2)。
图1 兽类占比
图2 地理分布型
4.2 鸟类
鸟类有157种,隶属于15目36科106属,占甘肃省鸟类的88.7﹪。按地理分布型,属古北界的有107种,广布型的35种,东洋界种有15种。 连城自然保护区内鸟类以古北型为主,同时表明连城自然保护区鸟类明显的过渡地带性和交汇渗透性[9](图3、图4)。
图3 鸟类占比
图4 地理分布型
4.3 两栖爬行类
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较少。两栖纲有1目2科2种:无尾目蟾蜍科的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蛙科的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爬行纲有2目2科4种:蜥蜴目蜥蜴科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蛇目游蛇科棕黑锦蛇(Elapheschrenckii)、花条蛇(Psammophislineolatus)、蝮蛇(Agkistrodonhalys)[10]。
4.4 鱼类
大通河水系现存鲤形目和鲶形目鱼类15种,均属于黄河水系特有鱼类,主要有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骨唇黄河鱼(Chuanchialabiosa) 、鲫鱼(Carassiusauratus)、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pylzoviKessler(Kess-ler))、花斑裸鲤(GymnocypriseckloniHerzensten)、黄河高原鳅(Triplophysapappenheimi)等15种[10]。
4.5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区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中有26种,其中属于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有4种:梅花鹿、斑尾榛鸡、金雕、黑鹳(Ciconianigra);属于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22种:马麝、马鹿、岩羊(Pseudoisnayaur)、蓝马鸡、血雉、红隼(Falcotinnunculus)等[10]。
5 野生动物资源SWOT分析
5.1 优势(Strengths)
5.1.1 区位优势
保护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丘壑纵横,水源充沛,植物群落结构复杂,能为各类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5.1.2 管护经验优势
在资源管护方面,保护区形成了管理局、保护站、管护点三级管护体系,根据保护区内森林的分布及地理环境特点,把资源管护任务落实到了山头地块、落实到了具体个人,对保护区的资源进行了有效的管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力量大大加强。
5.1.3 人才优势
保护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单位体制的改革,开始逐步面向全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近年来共招录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30余名,充实到保护区的各个部门,加强了保护区的技术力量。同时,保护区管理局积极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并通过实习提高了保护区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的业务水平,从而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
5.2 劣势(Weaknesses)
5.2.1 基础设施劣势
保护区山大沟深、水电不便,部分管护站点道路艰难。管护点结构多为土木结构,使用年限较长,但未进行翻建,许多管护点年久失修。职工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宿舍和办公室连为一体,缺少计算机等办公工具。
5.2.2 技术劣势
现保护区的科研主要依靠高校,大部分调查也是委托高校或有资质的单位完成。本单位建立的林调队,技术力量尚不成熟。虽然建立其科研办公室,但缺少项目支撑,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与保护是一项漫长且艰巨的任务,管理局很难独立完成。最近几年新招录的高校毕业生还未完全成长,没有将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很多方面技术欠缺较大。
5.2.3 设备劣势
管理局自有监测设备较为落后,在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设备上主要采用望远镜、观鸟镜、照相机等传统监测设备,在监测方法上主要采用样线巡护等传统方法,因此在操作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对于监测夜行物种、隐蔽型物种方面欠缺设备支撑。
5.2.4 科研劣势
连城实验林场时期,主要任务为林木采伐,对野生动物资源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文字记载,均为林场老职工口述描绘动物的形态特征,粪便形状、足迹、爪痕、羽毛、叫声,及当地居民对其的称呼等。通过收集到的这些信息考证推测出具体动物种类,没有实体的具体记录。完成从实验林场到保护区转型以后,成立了管理局,完善理顺了内设机构和下设机构。虽然在经费和人员力量上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保护区大部分职工为从林场转移过来的工人,对动物资源保护意识薄弱,科研水品较低。最近几年虽然开始从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但还没有形成完成成熟的科研体系。
5.3 机会(Opportunities)
5.3.1 政策扶持
为保持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各个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都非常重视。我国在1959年做出了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的规定,1962年又明确规定要保护83种珍惜野生动物,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迄今为止,我国先后颁布了接近30部法律法规,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相应的依据。
5.3.2 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意识提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物种相继灭绝,物种平衡的破坏,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本身将遭到巨大灾难,已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资源保护意识已经觉醒,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有效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建立保护区,保护野生动物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5.4 威胁(Threats)
5.4.1 居民干扰
保护区内原住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牧业生产为辅,也存在纯牧户。当地居民侵占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使森林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威胁。正确处理林农、林牧矛盾突出,缓解社区居民紧张关系,大力宣传封山禁牧政策以及生态建设思想,营造保护区关爱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经济发展与保护区生态协调发展,是保护区面临的一个挑战。
5.4.2 旅游业发展带来的人为干扰
保护区内吐鲁沟森林公园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旅游客旅游、森林探险人员,部分旅游者喜欢到保护区内禁止进入的缓冲区、核心区进行游玩。一方面,由于进入保护区内的沟岔较多,护林人员力量有限,仍有许多人员闯入保护区,给保护区资源管护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游客追求“野味”,当地商户和居民能从其中获得利益,驱使他们顶风作案,偷猎野生动物,牟取利益,增加了野生动物保护难度。
6 对策与建议
6.1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落实野生动物保护
通过展板、宣传单、播放视频、竖立野生动物宣传牌等方法,在保护区周边的社区、企业、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经常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普法宣传活动,提升保护区野生动物知名度,吸引当地居民与游人、动物保护爱好者参与到保护区动物保护中来,努力营造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在保护区关键路口,安装语音提示器、视频监控系统,提示进入保护区的人员现已进入保护区范围,需遵守保护区条例,并告知偷猎野生动物的严重后果。
6.2 构建和谐的新型社区共管机制
保护区周边居民大多为几代人在此繁衍生息,对这一片青山绿水有着浓厚的感情。保护区社区居民作为保护区的一部分,对保护区动物分布、生活习性都有着很深的了解。因此,保护区应当加强与居民的沟通联系,建立新型社区共管机制,以招聘的方式吸纳一部分当地居民作为保护区生态护林员,与保护区护林员一起参与巡护。一方面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保护区的巡护力量,从而取得一种双向共赢的局面。
6.3 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
资金和设备投入的不足是制约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因素。保护区资金来源全部为财政拨款,资金主要用于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区的建设,缺少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资金。保护区应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在现有林调队的基础上组建一支有科研力量的技术队伍,正确选择科研课题,争取社会基金,用于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调查,进一步扩大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建立资源档案,掌握资源消长动态。装配红外相机、动物智能化穿戴设备、新型AI野生动物识别系统、侦察无人机等新型设备,在监测方面进行设备的改进。
6.4 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科研和技术力量目前是连城自然保护区的短板,在实验、研究、分析方法等方面还有欠缺。现在技术人员基本已经配置完善,需要进一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由技术和科研力量较强的团队带领,保护区技术人员配合学习,掌握基本的实验和分析方法后,争取独立完成一个分项的研究与分析。逐步提升保护区技术人员的科研实力,从而达到能独立完成一个科研项目的目的。
6.5 加强巡护与执法力度
保护区现有73条巡护样线,保护站、管护点护林员需要在样线巡护的基础上,拓宽巡护范围,完整详细记录巡护情况。对重点保护动物要进行跟踪监测,记录活动规律与习性,增加夜间巡护,防止偷猎者偷猎珍惜野生动物。在巡护过程中如发现非正常情况及时向保护站、管理局和林区派出所报告情况,增强对“疫源疫病”的监测。林区派出所对发现的违法猎捕野生动物的犯罪分子进行严惩,形成典型案例后,在保护区周边进行普法教育,震慑其他偷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