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岭自然保护区土壤分布及保护措施分析

2020-06-15

绿色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云岭自然保护区植被

谭 成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昆明分院,云南 昆明 650200)

1 引言

云岭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境内,地理坐标为99°09′58″E~99°31′19″E,26°10′01″N~26°41′08″N。保护区于2003年建立,初始占地面积16553 km2,后不断扩展和调整,境内高山林立,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为4295 m,最低海拔1899 m,丹霞地貌发育,属亚热带气候。云岭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着以滇金丝猴、须弥红豆杉、杜鹃为代表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花卉及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并为周边区域涵养水源,是云南省重要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云岭自然保护区土壤类型丰富,跨度广,但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还不足,应引起更多重视。

2 云岭自然保护区土壤分布

为了掌握云岭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分布情况,笔者及考察团考察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土壤,排除了耕作土,主要以拉沙山、雪邦山、富和山、龙马山为主要考察对象,从海拔低到高,对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植被的土壤类型进行了剖面调查和土壤样本采集分析,现将考察分析结果公布如下。

2.1 土壤分类

按云南省森林土壤分类系统,经调查,保护区内土壤分布有铁铝土、淋溶土、高山土和初育土4个土纲,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紫色土7个土类,黄红壤、棕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草甸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中性紫色土9个亚类(各土壤类型均有石砾含量较多的粗骨性土壤零星分布,本次调查不划分亚类)。

2.2 土壤分布规律

云岭自然保护区的的土壤,地带性分布不明显,但由于保护区海拔高差大,土壤呈现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从海拔2000 m澜沧江支流到4000多m的雪邦山顶,分布着红壤、紫色土、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多种土壤类型,土壤的发育也呈现出典型的森林土壤的特征,层次明显,肥力较高,具体如下。

海拨2100 m以下地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东岸主要支流边沿,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砂页岩、砂岩、泥岩发育的黄红壤,区域内有非地带性零星分布的中性紫色土;海拔2100~2400 m的地段,主要分布在沘江两侧及澜沧江东侧,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砂页岩发育的棕红壤,并伴有中性紫色土分布;海拔2400~2600 m的地段,主要分布在沘江两侧及澜沧江东侧,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砂页岩发育的黄棕壤;海拔2600~3100 m地段,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砂页岩、石灰岩、发育的棕壤;海拔3100~3400 m地段,主要分布于雪邦山、拉沙山、富和山、龙马山、白雪山、青岩头山等保护区主要山峰的上部,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砂页岩、砂岩发育的暗棕壤和草甸暗棕壤;海拔3400~4000 m地段,主要分布于雪邦山、拉沙山上部,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砂页岩、砂岩发育形成的棕色针叶林土;海拔4000 m以上的山顶顶部,分布在雪邦山山顶,土壤类型为紫色砂页岩发育形成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云岭土壤分布有以下规律:以地势为主导,随地势海拔的增高,其温度、湿度、植被及其它生物类型也发生相应变化,此相对应的,生物—气候带随地势增高的分异,形成不同的小生物气候环境,发育成不同的土壤类型,由此也引起了土壤的垂直分布变化,详见图1。

3 云岭自然保护区成土因素分析

3.1 成土因素分析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从土壤发生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区内森林土壤主要受到母质、地形地貌、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土壤类型,往往有某一因素占有优势,其作用超过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

3.1.1 地形为主导因素

云岭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三江并流区的中部,是云岭山地西支的一部分。区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山体高大挺拔,为深切割或中切割的高山、中高山,地貌以河流(流水)地貌与冰川地貌为主体,丹霞风化、重力地貌次之,喀斯特地貌有少量分布,但不典型。受陡峭山势对气流阻隔作用和山体悬殊的高差影响,区内形成多种小环境气候类型,从低海拨的河谷到高海拨的山巅,2000多m的高差跨越了亚热带、温带等气候带,不同的小气候类型对水热条件的分配,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多样化进程,另外,地形受深切割作用,区内山体普遍较为陡峭,具有坡度陡、垂直高差大、雨水冲涮较为严重的特点,从而导致土壤的成土时间较短,土壤发育较浅,土层厚度偏薄。

图1 土壤垂直分布断面

3.1.2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在土壤的成土过程中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从属性,独立性表现在它对土壤肥力特性或类型具有独特的创新作用,从属性表现在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急剧的改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保护区有着较好的生物系统,森林植被保存较为完好,给动植物、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生物活动带来土壤腐殖质和土壤胶体的累积增加,明显地改变了土壤的肥力,土壤肥力的增加,又给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受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影响,在垂直带上形成了亚高山草甸、高山杜鹃灌丛、山顶苔藓矮林、云冷杉林、寒温山地硬叶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等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丰富的生境类型,对土壤类型的多样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1.3 母质因素的单一性

母质在成土过程中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母质的组成和性状,在其它成土因素的制约下,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以及成土过程的性质或方向。保护区的成土母质较为简单,母岩出露的均为沉积岩系列的砂岩、页岩、泥质岩、砾岩等各类碎屑岩以及少量碳酸岩,母质类型主要是坡积和残积。据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区内母质以坡积紫色砂页岩为主,其它母质仅有少量分布,较为单一的紫色砂页岩坡积母质,使土壤表现出成土过程偏短、土层偏薄、土壤岩性较为明显的特点。

3.2 成土过程特点

保护区土壤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生物累积、脱硅富铝化、淋溶淀积和粘化作用,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成土过程特点,整体上看,脱硅富铝化与粘化作用影响、有机质积累影响为主。在保护区下部中亚热带至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受小气候环境的影响,在脱硅富铝化和淋溶淀积粘化的相互作用下,随两者的强弱分化而产生差异。在较为干热的条件下,脱硅富铝化强于粘化作用,土壤表现出一定的铁铝聚积特征,形成棕红壤,地表植被以云南松林为主。在较为暖湿的环境中,淋溶、粘化作用占据主导,次生粘化特征较为明显,形成黄棕壤,地表植被以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主。保护区大部处在较为温凉湿润的环境中,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减慢,土壤有机质的累积作用犹为突出,带来营养元素的富集和结构状况的改变,对土壤肥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长期过于冷湿的环境里,土壤较强的酸性淋溶作用使铁铝元素易溶解,并与有机物质形成螯合作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退化,这在云冷杉林下分布的棕色针叶林土中较为常见。

4 云岭自然保护区的土壤保护措施

土壤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云岭地区的土壤保护,是提高云岭自然保护区土壤生产力,保护生态多样性的,保障区域生态平衡的必要手段。云岭自然保护区的土壤保护,应从整体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多样化并举,促进区内的土壤保护。

(1)加强土壤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将土壤保护的重要性、基本的保护方针政策措施广泛深入地向大众宣传,让土壤保护的意识深入大众心中,自觉自愿的加强土壤保护。

(2)加强保护区森林植被管理。土壤的发育和演变与植被的发育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的相互制约、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所以,要保护云岭保护区的土壤,首先要保护好云岭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植被。应加强区域内植被的管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长情况;加强森林执法,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采药等人类活动破坏林区的生态环境。

(3)加强森林防火,预防火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4)加强人工造林,迅速恢复陡坡、荒地、搬迁区、核心区的植被,促进植被和土壤之间的能量转换与自然循环,提高土壤肥力。

(5)加强对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流失。

5 结语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性议题,土壤保护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云南省云岭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受特殊的气候、地形影响土壤资源丰富,跨度广,有7个土类9个亚类,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云岭自然保护区的土壤保护,和区域生态协调,周边地区的良好可持续发展相互作用,意义重大,。本文从云岭保护区的土壤种类、分布规律、成土因素、成土过程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加强云岭自然保护区土壤保护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云岭自然保护区植被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云岭“普法列车”开到旅客身边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云岭凭吊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