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拓展与创新研究

2020-06-13郑丽娟刘春萍尤菲菲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素养环境信息

郑丽娟 刘春萍 尤菲菲

(绥化学院学报编辑部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大数据信息环境下,不仅用户信息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环境发生一系列颠覆性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现有的信息素质标准体系和教育理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新媒体和社交环境的要求,因此,数字素养、媒体素养、出版素养、视觉素养、金融素养、环境素养等概念相继出现。

一、大数据带给信息素养教育的变化

人类社会步入到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数量和体量迅速增加,各种类型的信息和数据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加和累计,传播和扩散的方式呈现网络化、智能化的特征。大数据的时代特征浸润了人类的生活,数据被淹没在各种来源和形式的信息里,传统的信息素养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用户的要求。因此,学者提出了数据素养的概念,并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相关的教育项目及理论探讨迅速地涌现出来。关于数据素养的概念,一般认为,数据素养是指具备数据意识和数据敏感性,能够有效且恰当地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和展现数据,并对数据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信息素养侧重于用户查找和利用信息,而数据素养更关注的是数据的生产、保存和管理。邓李君[2]认为数据素养是科学研究在大数据环境下对研究者提出的新的意识和能力上的要求,需要具有从收集到处理、表达、转化数据等一系列综合能力;对于有用数据的敏锐意识和整理、分析、使用能力;对于相关学科领域数据,能够认知、理解并将其转换为有价值数据的能力。黄如花等[3]认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种扩展,其教学内容更加宽泛,涉及的学科很多。杨晓琼[4]剖析了数据素养的基本内涵,提出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据素养教育向合作数据素养教育发展的3种合作路径。陈媛媛[5]以达尔豪斯大学为例,结合加拿大数据素养教育实践,对我国高校提出开设多样化数据素养课程方式、培养“数据思维”人才以及建立数据实验室等建议。

二、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泛化、深化与细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素养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近年来欧洲信息素养大会的主题看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变化:2013-2014年以“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终身学习”为主题;2015年则为“绿色社会中的信息素养教育”;2016年“包容性社会中的信息系着教育”;2017年“职场中的信息素养教育”;2018年“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素养教育”。[6]从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将以更加广泛的内容,更加宏观的视野,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教育技术逐步嵌入到社会生活的各种应用场景。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相比,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批判思维的探究能力作为关注点,强调自身学习和过程的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原创信息的生产能力及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教育内容的泛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而是从行为、情感、认知和元认知上参与到信息生态系统中,更加注重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从信息获取、理解到信息创造、共享,从信息认知到元认知,从信息道德(伦理)到情感,体现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宽泛化。肖珑等[7]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多元化状态下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活动;②学习资源: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道德/伦理等;③学习工具:信息获取、利用和创造等各种学习工具的应用技巧;④学习社群:学习社群中合作、交流、评价、分享和协同创建新信息;⑤学习方式:理解、组织、评估和应用学习以及反思自身学习活动等认知内容。T.Mackey和T.Jacobson[8]认为,学习者不只是信息消费者、合作者、研究者、生产者和发布者,应该分为情感、行为、认知和元认知四个方面,并设定了培养目标:①能批判性地评估信息及情境;②能结合变化的技术环境理解信息伦理、知识产权及个人隐私问题;③能在多种参与式教学环境中合作生产并共享信息;④具备根据终生学习理念和个人专业目标,规划制定多角度学习和在协作环境中与合作者高效沟通的科研能力。

(二)教育内容的深化。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素养内涵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信息素养教育,学习者不仅要掌握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更要具有在交互的社交环境中开展参与性学习,拥有批判性学习分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内涵的拓展与改变使得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呈现出纵深化的趋势。2016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通过了第四版《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9],《框架》赋予信息素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信息生态系统基于《框架》核心理念的一些认知,主要包括信息的特征、信息人的角色、信息素养的新内涵、信息素养教育与学术情境的紧密联系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重要特点。与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相比,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更关注面向信息的批判思维的探究能力、面向自身学习和过程的自我反思能力、面向原创信息的生产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投入大量成本开发了具有激励性质的徽章系统,该系统由“最高徽章—子徽章—内容—任务—挑战”五个层级构成,制定了批判性信息评价、创作等信息生产与改进等认知反思的内容,以增强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10]张长海[11]通过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整合模式。

(三)教育内容的细化。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随着对象的变化,需要面向更多的人群、更多的层次设置信息素养教育内容,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普渡大学图书馆针对学习者的层次水平,将信息素养学习内容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阶段。[12]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按照数据生命周期纵向设计数据素养课程体系,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横向展开,为特定学科的研究人员提供专业培训。[13]陈晓红等[14]通过对近五年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提出“建立分对象、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内容,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图书馆员和社会公众,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多维度的教育内容”。张群等[15]根据科研数据生命的5个周期(阶段)提出,纵向贯通,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学习人群,设计相异的数据素养教育内容。黄如花等[3]从教学主体出发(图书馆、图书情报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等、数据管理领域的研究机构及其他非营利性机构、政府机关、IT机构),提出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大学各个层次在校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各种职业的从业者、中小学生、社会大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数据素养教育。

三、信息素养教育范畴的扩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环境和信息服务对象的改变,信息素养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嵌入到社会生活的具体应用场景之中,传统的信息素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新的素养的要求,使得信息素养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催生了各类素养和信息素养共同形成了多元素养。邓胜利等[16]认为,多元素养是图情领域涉及的职业、机构、部门、用户需求的素养,涵盖了核心素养和拓展素养。多元素养拓宽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领域和范畴。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资料的梳理、分析,归纳出多元素养教育的目标框架,如下表所示:

多元素养教育的目标

四、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多元创新

新环境、新内涵引发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改变的同时,教育模式的也发生了变化,教育形式五彩纷呈,应用工具灵活多样,各类教育活动别具匠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方法更趋多元化。

(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曾出不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不同类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进行了论述。参与程度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采取与课程关联的多种嵌入式教学模式,包括局部嵌入式、跟踪进阶式、全面融入式的嵌入整合模式。[17]从教育方法和途径来看,很多高校借助MOOC课程组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郭军构建了MOOC环境下“1+1+3”型(政府支持+高校主导+MOOC平台(数据产生与处理基地)+教师(核心)+学生(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混合模式。[18]从教学主体角度出发,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基于SICAS建立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型(建立感知网络、激发兴趣、增强互动、形成学习习惯、建立分享机制),以满足学生趣味性、移动性、互动性、个性化以及碎片化的学习需求。[19]

(二)信息素养教育形式五彩纷呈。麻省理工大学图书馆通过课堂形式,从信息管理入手,以用户的科研项目为示例,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根据用户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并进行一定的实践训练。哈佛大学图书馆举办讲座,有针对性的向用户演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帮助用户检索、应用信息。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讨论组的方式帮助用户熟悉信息管理系统。[20]卡耐基梅大学、密歇根大学、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将网络虚拟游戏引入到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21]宾西法利亚州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引入课堂实体游戏,通过翻转课堂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效果。[22]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写作大赛”“检索大赛”“精英训练营”等多种主题活动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形式。

(三)信息素养工具应用灵活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素养教育工具应运而生,依托MOOC平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创设学堂在线,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创设了中国大学MOOC,西南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创设了爱课程。[23]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利用E-learning技术和工具开发在线数据管理课程。[24]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内容管理和知识共享系统——LibGuides”建立科学数据管理资源导航,开展基础数据教育。[25]2016年,由清华大学研发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将前沿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场景中,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体验,为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26]很多学校通过游戏、微视频、互动网页、社交媒体等对学习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四)信息素养竞技大赛别具匠心。武汉大学信息素养协会发起了第一届全国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大赛,此后规模不断提升。武汉大学与图书馆联合举办“学术搜索之星”大赛,搭建全校信息素养教育推广平台,[27]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各类数据资源库的学习兴趣,检验学生对数据资源检索能力。兰州大学寓教于赛之中,赛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培养学生在新的数字环境下,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的意识,全面掌握学术资源组织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兰州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大赛”为常设性校级大赛体系重要组成部分。[28]西南财经大学为了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利用效率,举办了面向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大赛,以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共享能力。[29]信息素养大赛是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得出,大数据环境下,学习情境多元化,学习资源丰富并具备全媒体特征,学习工具向个性化发展,各种新型学习共同体逐渐形成,各种教学模式并存,元认知、跨领域、数据化方法成为学习方式新的支撑。目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主要是传统课堂与数字化课堂并存,线上线下相融合,知识点模块化与知识关联,开放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广泛应用。学习环境的变化,传统信息素养(对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文献资源进行检索、选择和应用的能力)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新的信息素养标准应运而生。《新框架》赋与信息素养新的内涵,拓展了信息素养概念的范畴。未来信息素养教育将以《新框架》为标准,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建设多层次的软性基础设施,根据实际信息能力需求,制定具有学科针对性的评测标准。构建新的信息素养体系,以元素养定位,带动、催生其它素养,从支撑学习资源应用到支撑整体学习环境。多层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合作,院系层面的合作——教师与图书馆员互为补充,学校层面合作——资源与平台的整合,校际间合作——共建共享与加强交流。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之路还很漫长,期待未来业界加速创新与开展前瞻性研究,不断推动我国信息素养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猜你喜欢

素养环境信息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