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的意义阐释与翻译研究

2020-06-13李雪雁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语言表达符号

李雪雁

(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30)

一、意义的符号学解释

根据社会符号学,Peirce提出的符号三角理论是语言意义发展的基础。Peirce认为,以下基本成分构成了一个有效的符号:解释者、符号载体及符号所指。三者不可分割,其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Peirce符号三角

如加以阐释,这三者实际上分别指形式意义(符号与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存在意义(符号与所指对象的关系)和实用意义(符号与解释者的关系)。当其用于翻译实践时,也可赋予翻译活动中的语言意义这三方面的含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其中,指称意义反映语言符号和它所描述的主客观世界的关系。言内意义指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可在语音、句法、词汇和语篇等诸多层次有所体现。语用意义反映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是指语言符号唤起收讯人对其他事物的联想[1](P98)。

社会符号翻译学以符号为基本依托,依据语言符号和不同符号对象之间的关系来区分语言的意义,方向明确且解释全面。同时,社会符号翻译学以意义的转换为研究重点,从而在研究中能够贴近实践、去繁就简,并且以符号为中心进行形式描写,也显得简洁统一、易于把握。因此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但如果进一步探究翻译中这些不同意义(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的具体内容,就会发现社会符号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们都是指代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之间的一种关系,但至于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以及这种关系产生的根源何在,则不是单凭符号系统本身就能够解释的。

二、神经认知语言学:激活扩散模式

神经认知语言学认为存在一种激活扩散模型,它反映的是神经冲动在大脑神经网络之中的传播及相互影响,以及如何投射并外化为语言符号,从而得以进行语言表征。它的成功在于把神经系统物理、生理的变化与语言现象关联,帮助人们从神经元的角度研究和解释语言表征的各种复杂现象[2](P152)。

读作“激活”,表示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路径。在语言结构中表示为:动作发出者(主语)一动词(谓语)一动作承受者(宾语)。生理学的阐释为:神经元胞体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到其他神经元树突,达到或强于某一阈值,激活该神经元。

如果用S表示Sentence(既可代表句子结构Structure又可代表句子意义Semantic),a、b分别表示处于不同句法位置的语言表达成分,上面的激活扩散模式可以改写为:S=a

b。S在语言表达中呈现典型的SVO结构,即a和b在句法上分别处于S(ubject)和O(bject)位置,所以一般是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表达结构;而 处于V(erb)的位置,所以一般应当是动词或动词词组。

在该模式中,语言表达的结构不悖于神经元的工作模式,二者实现了完美的无缝连接,因此可将其定位为常规动态模式。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言表达的意义若是还原到生理水平,其实就是大脑神经网络中呈现出的一种激活扩散状态。

三、认知意义的动静观

如上所述,认知意义可视为是大脑神经网络通过激活扩散体现出的一种状态,因此它兼具静态和动态的特征[3](P8)。静态意义就是前面提到的激活扩散的最终结果——大脑神经网络通过反复激活扩散之后,最终平静下来所呈现出的稳定状态;而动态意义就是在达到这一稳定状态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激活扩散过程。

具体到翻译实践中,静态意义就是翻译研究中已被人们阐释得非常充分的传统意义观。动态意义表现为文字符号的选择排列,即表达措辞和语法结构。也就是说,具体语言表达进入译者的大脑网络中时,这些文字符号就等同于“节点”,而其排列组合方式就是所谓的“激活扩散路径”,这样,文字符号的排列组合结构就和“动态意义”统一起来了。

传统语法在对实际语言的使用情况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规定如何选择文字符号进行排列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所以,它就是关于动态意义形成的一般规律。而传统语法要表达的整体意义,要依赖文字的选择和排列(动态意义),才能最终体现,那么它也就相当于前面提到的“静态意义”。这样,传统的语法概念就可以从认知角度与翻译研究中的动态意义和静态意义统一起来。

翻译实践中,同样的静态意义可经由不同的动态意义描述[4](P11)。如某句原文的意思,可在译文中选用不同的文字符号经由不同的组合排列来表达。由于语言表达呈线性分布形态,在翻译理解阶段,一个具体句子的文字符号按原文的排列组合顺序,依次进入译者的大脑网络,相应节点被激活,连接路径形成,相应的动态意义就生成了。如果原文措辞和结构若稍有变化,动态意义也会有相应变化。在形成最终的静态意义之前,整个激活扩散过程会受到原文语法结构的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动态意义和静态意义是过程和结果、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5](P316)。没有动态意义的互动,不会有静态意义的生成,二者相互依赖,同样重要。因此,翻译时对动态意义和静态意义不可顾此失彼。

四、意义的描写与阐释

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和激活扩散模式的意义观在深层次上是协调一致的,二者都符合大脑的神经事实,差别在于它们对语言意义产生机制的抽象程度不一:符号三角形是在语言表达的形式层面对意义进行了三个维度的抽象[6](P131),而激活扩散模式是对产生意义的神经底层进行直接的操作摹写。如果说符号三角形告诉我们语言符号产生的意义在形式上表现为“为什么”,使我们得以“知其然”,那么神经水平的激活扩散模式解决的则是语言符号以“怎么样”的方式产生“什么样”的意义,从而使我们能够“知其所以然”。

简言之,符号三角形中的意义是表现形式,而激活扩散模型中的意义是内容实质,后者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描述更为简洁准确。因此,从神经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索语言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可避免许多中间因素的干扰。

五、认知翻译法的两大理论来源

在研究语言的意义与形式的互动关系方面,当前开展得最好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的是认知语言学[7](P83)。其中的认知语义学尤其注重对语言意义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激活扩散基本模式S=ab中关于节点的认识。而认知语法学的研究中心在于各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参考和借鉴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学中的相关理论成果能够大大提升对翻译研究的认识,它们可被视为认知翻译法的两大理论来源。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人的认知和语言符号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石毓智用下图来表示这三者间的关系[8](P152):

图2 语言、认知和现实关系图

他认为人类语言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认知能力,其二是客观世界(即其认知对象);因此,人类的语言系统是人类认知能力和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交际的等各方面的丰富属性。

在梳理人类语言、认知以及客观现实关系的基础上,石毓智进一步提出了更为系统的语言“三元观”,他认为,“现实规则”“认知机制”以及“语言系统”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人类的语言。其中,语法规则是现实对象的规律投影与语言中产生的结果,但现实规则和语言系统这两大要素(尤其是其中的语法规律)之间不能够直接发生关系,需要通过特定媒介——即人的认知[9](P6)。

与石毓智的语言三元观相吻合的是卡尔·波普尔(Carl Popper)提出的“三个世界”的划分。波普尔(1972)将人类世界划分为三种: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第一世界指世界的物质或物理存在,是主体外的客观自然世界。第二世界指人的经验世界,是主体内的意识和精神世界。第三世界指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化产物,特别是人类独有的语言文本世界。

根据波普尔的理论,人类面临的现实是上述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第一世界的成分与秩序都是既定的,仿佛只能被摹写。但第二世界不但具有摹写能力,还有改写的能力。它有能力将第一世界的成分拆分、重组、并加以变形,从而创造出不同于第一世界的第三世界来。而在这种改写过程中,语言发挥了至高无上的关键作用。第三世界是第二世界的外化,它既包含源于第一世界的成分,也含有第二世界的主观创造的成分。但第三世界一旦形成,便成为与第一世界并存的现实世界,继而成为第二世界再认识的对象。第三世界作为间接知识的来源,成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重要媒介。由于文本囿于各自语言的狭小领域,翻译便成为克服语言隔阂、通过其他语言文本包含的第三世界获取间接知识的手段。

根据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与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对应关系,就会发现翻译其实具有五重意义:第一次翻译: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本身(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二次翻译:把认识的结果用语言文字传达出去(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第三次翻译:译者解读原文,获得其中的间接知识(第三世界第二世界);第四次翻译:译者借助译文语言文字转述自己的理解结果,生成译文的文本表达(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第五次翻译:译文读者拿到译文文本开始自己的阅读(第三世界第二世界)。其中和翻译过程直接相关的是第三、第四次翻译,涉及的三个世界之间的转换关系是:“第三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从形式上分别对应传统说法中的“原文文本意义未知译文”。该过程以既有的原文文本为起点和参照,以未知的译文文本为终点和方向,体现了翻译的实质[10](P79)。

因此,语言的“意义”可有以下三种阐释:第一,形式——第三世界(语言文字等精神世界的载体媒介);第二,内容——第二世界(“间接知识”);第三,产生方式——第二世界对第一世界的成分(也含有第二世界的主观创造的成分)所进行的摹写和改写。

这种对意义“形而上”的讨论虽然可以加深对意义的认识,但其本身不能对翻译实践提供具体指导。因此,要真正提高翻译能力,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寻找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为何需要潜入产生意义的生理物质底层进行探索,即结合认知科学的具体理论,联系大脑神经网络的工作特点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语言表达的意义在生理物质水平上就是大脑神经网络中呈现的一种激活扩散状态。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见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就是这种激活扩散状态的初始来源,这种认识在人脑中表现为一种认知体验。因此,从认知的视角看,意义可以被阐释为一种大脑神经网络中的激活扩散状态,意义的本质是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体验。这些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翻译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语言表达符号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变符号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