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冠病毒》
2020-06-12毕淑敏
作者介绍
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3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等。毕淑敏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冷静理智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
作品简介
《花冠病毒》号称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故事表现人性在面临危难时刻而迸发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该小说不仅仅是叙述一场冒险,而且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
推荐词
看不见、摸不着的花冠病毒,存在于空气中、液体中……它们无处不在。显微镜下,瑰丽的花冠一朵朵跳跃着。看似极美却极其凶残的它们,在这座城市中肆虐。人类与病毒之战,必是多次交锋、胶着而且极其惨烈的。这场未知的灾难究竟会把人们带向何方?
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通过病毒的世界洞察人心。我在阅读时,会觉得字里行间充斥着紧张和忧虑,但,人性的善良、责任与担当,在灾难面前却尤为强大而可贵。
2020年,我们也经历了一场与病毒较量的搏斗,读此书的时候,我反观当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每一位逆行者多了一份感谢和尊敬。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来读一读这本书。
作品赏析
为方便阅读,对节选文段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介绍如下:
罗纬芝——一名拥有心理学与医学背景的女作家,因为受到文艺家协会的邀请,加入了特别采访团,与各路专家亲临抗疫一线部门。她在瘟疫中不断探索着事实与真相,冲破着人心的困境。
袁再春——抗疫总指挥,长时间穿着浆洗一新的医生工作服,十分有威慑力,让人感觉冷漠疏离,虽然已经头发花白,但头脑灵活,思路清晰,是抗疫中的定海神针。
于增风——脾气古怪、另类独行的医学博士,在抗击疫情中提供有效及时的第一手情报。
李元——民间中研究花冠病毒的学者,与罗纬芝相识。
朱伦——袁再春博士的秘书。
Chapter 2 文段
罗纬芝说:“我已经看了有关资料,觉得于增风先生对花冠病毒的描述很珍贵,既理性又感性。我希望能见见他。”罗纬芝准备开始自己的第一份采访,她明白要想见到于增风这样的大忙人,没有总指挥的特批,门儿也没有。
不料,袁再春陡然间变了脸,毫无商榷地回复:“你不能见他。”
罗纬芝好生纳闷:“为什么?”
袁再春似乎觉察到自己的强硬和失态,解释道:“他本人在A区,你在C区。如何能见?”
罗纬芝噤了声。这的确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障碍。于增风作为直接解剖花冠病毒死亡病例的医生,肯定背负着高度危险,哪里能够说见就见呢!
看到罗纬芝灰心丧气的样子,袁再春动了恻隐之心,他叫来自己的秘书朱伦,让他给罗纬芝找出一份资料。这是于增风关于花冠病毒的思考。因为没有正式发表,尚处在内部传阅阶段。
晚上,罗纬芝在自己居住的207房间,打开了资料。封闭的白色纸袋里,原以为是很严谨的资料,不料却很杂乱,一堆草稿,七零八落。罗纬芝刚看了几页,就忙不迭地收了起来。一种冰冷的气息从纸袋中弥漫而出,森嚴可怖。这种医疗文件,还是大白天艳阳高照时分看吧。不然的话,就算是有李元送给她的白色粉末相助,只怕也睡不着。这些日子,借助李元的1号,她真是夜夜安眠。
第二天上午,果真是阳春三月难得的好天气,太阳明亮得像铜锣,暖风撩得人鼻孔痒痒。罗纬芝开始阅看于增风的医学文件。
花冠病毒有长达一周的潜伏期。起病并不很急骤,甚至可以说有一点温文尔雅。最初对人体的进犯,是轻微与缓和的,像一场风寒引起的感冒。之后逐渐发病,轻微的头痛和浑身酸痛日趋严重,发热伴随着咳嗽,痰中开始出现血丝。【批注1:花冠病毒在显微镜下,就像一顶花冠,妖艳而繁杂,仿佛在用华丽的构造遮掩着自己的威胁性。温文尔雅的发病前兆,看似宽容温和,可是谁又能想到,在它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一场恐怖的灾难。】直到这时,病人的全身状况也不是很不堪,有些人甚至可以坚持上班。正因为这种欺骗性,才使它后续的杀伤力变得极为凶残。持续不断的头痛和酸痛,加之越来越频烈的咳嗽,终于在某一个时段,引发不可抑制的腹泻。刚开始泻的是粪便,然后就是灰红颜色的液体,之后水中出现米粒样的碎片。病人常常在出现腹泻后的几十个小时内死亡,因为那些排泄物,并不是普通的食物残渣,而是被病毒分解的肠管。那些米粒样的东西,就是脱落的肠黏膜。想象一下,一个人肝肠寸断是什么景象!对于花冠病毒感染来说,这不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血腥现实。【批注2:“肝肠寸断”不是一个形容词,它形象描绘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花冠病毒折磨下惨不忍睹的画面。对于花冠病毒来说,人类只是它的其中一位宿主。可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场病毒就像一场凶狠的灾难。】
于增风附有多例病理解剖报告。
其中最早的一份。
尸体已经溃烂。我要求自己像炮火下的白求恩一样冷静。病人冰冷潮湿的身体以前是属于他的,现在是属于我的。【批注3:医学博士于增风,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虽然心中无比紧张害怕,但为了找出病毒根源,只有不顾一切,进行解剖尸体,才有可能找到一线生机,这具冰冷的身体,已然成为了他伟大的战场。】我先打开病人胸腔,看到的是一个盛满了灰烬的桶。肺和气管的结构和纹理完全被破坏,像被火焰喷射器焚烧过。只不过火焰的废墟是灰色的,而花冠病毒留下的是恐怖的红色。我用解剖剪,打开了病人的腹肌。一股黑色的污浊喷泉飙射而出,溅湿了我的特别防护围裙。因为看到了肺脏的破坏,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病人腹内的状况还是让我极为震惊。这一次,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废墟,简直就不能说这是人的躯体。它完全糜烂成粥,可以把它想象成已经死了亿万年的史前遗骸,腐臭冰冷……我的手指和锐利刀剪,在溃烂的脏器中艰难行进。【批注4:身体的免疫系统是很牢固的,但面对来势汹汹的花冠病毒,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身体的五脏六腑都已经成了一锅粥,可见花冠病毒的残忍凶狠,杀伤性极大。】肝脏失去了平素无与伦比的光滑边缘,如同浮肿的救生圈漂浮在腹腔之内,心脏破裂溢出的血一片汪洋,胆和胰脏脓肿叠加,犹如暴雨中被遗弃的糟烂蜂巢。肠道被病毒所荼毒,显出邪恶的青蓝色,还有被病毒吞噬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窟窿。
身体千万种受难的形态,都在这一刻凝固,等待着我逐字逐句的翻译……
我无法想象死亡临近时,这具躯体所遭受的苦难,所有的语言在这悲惨的岩石上都撞碎而微不足道。面对生命的废墟,会觉得死亡早点降临,是多么的仁慈!
最后,我开始解剖他的大脑,脓浆喷涌……
看到这里,罗纬芝再也忍受不了,手指像被电击一样噼里啪啦地抖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砰地把卷宗合上,一个箭步跳出207房间,狠狠挥门,隔绝阴冷,扑进院子。
阳光让她打了好几个喷嚏,如同金色的蜜蜂飞到了鼻子里。她在春天渐渐灼热的光芒下,直挺挺地站立着,直到太阳把血脉晒得一滴滴融化,一寸寸爬向僵硬的手指尖。不知过了多久,她听到有人在近旁说:“罗博士,您好像受了惊吓?”
她一回头,见到一位路过中年男子,是袁再春的秘书朱伦。
“朱秘书,我想见见他。”罗纬芝抚着胸口,鼓足勇气说。
“谁?”朱秘书摸不着头脑。
“于增风教授。就是您给我资料的作者。他文笔很好,是一个对花冠病毒了解得非常透彻的科学家。”罗纬芝无法想象这一科学怪人究竟长的是什么样子,他似乎对病毒有奇怪的嗜好,但愿见面的时候,不会太恐怖吧?
朱秘书沉吟了一下,为难地说:“哦,他呀。于教授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见到的。”
罗纬芝说:“这我理解。他在A我在C,直接见面很困难。我可以给他打个电话吗?花冠病毒总不会顺着电话线爬过来吧?”
朱秘书并不觉得这个幽默有什么好笑的,板着脸说:“这个要请示袁总。”
“好。我等你的消息。”罗纬芝说,她总算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罗纬芝的要求得到了回复。不过答复不是来自朱秘书,而是防疫总指挥袁再春亲自作答,地点在他的办公室,雪白的沙发,雪白的窗帘,配上袁再春永不离身的白色工作服,简直像在医院的隔离病房。【批注5:袁再春的办公室通体白色,雪白的沙发、窗帘和工作服,“像在医院的隔离病房”,这些都烘托出这间办公室的阴冷恐怖和令人压抑的氛围,也从侧面描写出袁再春冰冷、疏离的性格。所以,“他的亲自作答”更加反映了见于增风这一事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听说你非常想见于增风?”袁再春用茶杯盖推着盖碗中尚未沏开的茶叶,缓缓地问。
“是。”罗纬芝郑重地点头。
“不害怕吗?我指的不仅仅是花冠病毒的传染,还有于增风那种风格。他是医生中的另类。”袁再春声调不带任何起伏。你无法判断他是喜欢于增风的风格,还是相反。
“害怕。不过很有吸引力。我觉得我会尊重他的脾气。”罗纬芝据实回答。
“于增风的确是很有魅力的医生。人们常常以为医生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于增风光成芒四射,他为我们击退花冠病毒,交上了第一份情报。”袁再春的话中有了些微感情。
罗纬芝一看有门儿,就在她满怀信心的时候,袁再春断然说:“可是,你见不到他。”
“为什么?我知道他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如果我要采访他,防疫等级就会从C级直接降到了A级,危险系数提高。但是我不怕。我既然来了,就会奋勇向前。实在不行,我可以打电话。当然这不如亲见本人取得第一手资料好。”罗纬芝平时看不起表决心喊口号的人,觉得矫情虚假,现在才发觉,有时候,你必须要用俗套的方法,来传递不俗的愿望。【批注6:罗纬芝不愿做一个胆小的“抗疫工作者”,尽管她并不能亲临一线,但她用力所能及的方式,了解更多疫情的信息,然后通过用笔传递出人们的希望。她的愿望是可贵的,这反映出了罗纬芝愿意奉献自我、不畏艰难的精神。】
尾批
花冠病毒那么真切,那么凶狠。好像看不见,也摸不着,可实际上它们无处不在。它们总以生命的逝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华丽的遮掩,温和的发作,却足以摧毁生命,让身体无药可救、肝肠寸断。它们一步一步啃噬宿主的躯体,让宿主活生生体会死亡的痛苦。
读书感悟
珍惜生命,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勇敢、友善与担当。
——题记
当我第一次翻开《花冠病毒》这本书的時候,我的心中想着,这是一本以“病毒”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吗?读完之后,才发现,这么定义,是不全面的。
突发疫情、城市封锁、民众出逃、抢购成风……这本小说的亮眼之处在于,它描写的剧情与当前新冠病毒的场景十分相似,这让我觉得这本小说有一点预言色彩。
罗纬芝因为收到作协的邀请,深入抗疫一线小组工作。作为心理学家的她,在不断地挖掘着人类面临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悲伤、恐惧存在,但更多的却是积极、坚强、不懈的情绪。这也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当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非常脆弱,只有建立强大的心理能量才能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时期,人性中纯粹的善也完全体现出来。抗击疫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和使命,他们因此可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让人们铭记和敬仰。当然这完全是次要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救人的时候根本不是抱着这么功利的念头,他们更多的只是出于善良本身,想帮助和救助更多的人而已,无他!我想说的是,冒着自己生命危险挽救别人的生命,在最需要家人陪伴的时候缺席,本身就值得被铭记。
在这个时间段读这本书,只有震撼,震撼于作者对社会、人性的透彻理解。翻过每一页,透过一行行文字,作为读者的我能感受到作者渗透出的情感。我能看出作者的尊敬之情——人类或许只是宇宙中的小小过客,引用书中的原话:“天地万物,乃至宇宙,都不过是元素的不同组合。”但是人和病毒都来自大自然,我们对病毒应该持有一种万物和平共处的敬畏感。如果放眼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其实病毒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怎么去看待它,因为过度恐慌、纠结、悲伤而让自己备受折磨,为什么我们不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呢?珍惜生命,尊敬万物,热爱活着的一切,这应该就是本书最为值得我们去汲取的地方吧。最后送给大家毕淑敏老师的一句话,她说:“愿穿越瘟疫而重生的人,心中永存暖阳与善念!”
(荐评人: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初二〈12〉班王嘉慧,指导老师:黄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