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结果的《蒹葭》
2020-06-12翁惠佳
翁惠佳
“蒹葭苍苍”之“苍苍”,既指成片,又指颜色——灰白色。“白露为霜”道出季节,不是秋高气爽的秋,而是露水重重的秋。八个字勾勒出一幅场景:水边,霜重,大片灰白色的芦苇随着秋风,荡荡悠悠。这般朦胧!
估计写《蒹葭》时的心情,也如此朦胧不定吧?一段感情在什么时候是最美呢?不正是那段不明确、不明晰、不明朗,想见又见不到,想遇又遇不上的时候吗?
所以,《蒹葭》美就美在这里。一开始,如画般的悠悠长水,摇曳的芦苇,雾气如纱,已让人欲罢不能。之后的伊人又或近或远,或亲或疏,不言不语、不喜不怒就在那里。这伊人既给人以希望,就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又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因为“道阻且长”,因为“道阻且跻”,还因为“道阻且右”。但伊人又不会让人绝望,道路再长,再险阻,再弯曲,这伊人永远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等着你。
如今有些歌词直白浅显,如“怎么爱你都不够”“我是最大的太阳,只管把你照亮”……词义无须品味,结果简单明了。就像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追求“短平快”,我们只要结果,不看过程。
可《蒹葭》不是,它没有结果。写的人他也不清楚结果,又或者他根本不在乎结果。他沉溺这个过程,细腻绵长,不讲透,不讲明,不讲清,就让这段感情随着流水荡荡悠悠。情感,明了之时亦是乏味之端。他也没说一定要追求到这个伊人,纵然追求的路途是如此险阻,如此长途跋涉的,但他没有怨言。无哀,无伤,无怨。怎么会有哀、伤、怨呢?我们想想,其实走在这段虽长且险的路应该是很美的。因为,心中的那个伊人就在前方。就像柬埔寨的吴哥窟,前面的引道长达两百多米,常年高温,两边无遮无拦。可你会觉得走在引道上的人是不快樂的吗?我相信不会。因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希望,就在前面召唤着。纵然他们可能从很远的地方,靠着两条腿走路,走到这里已是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可看着吴哥窟就在引道的那一头,尽管此时可能焦渴难忍,但内心却是活泼快乐的。长长的引道将这种感情细细地慢慢地拉长,拉长……
《蒹葭》里的情感也因这“阻且长”的道变得更美,就这么慢慢悠悠,就这么绵绵长长,就这么无穷无尽,就这么让人回味无穷。
至于结果呢?我们现代人对结果特别重视。好像没有结果,你这过程就是虚无。没有结果,你凭什么说你努力过呢?好吧,大家因此都拼了命地去求个结果。可当我们回首自己走过的路,能让我们真正沉溺其中,让我们真正难以忘怀的,是在结果呈现的那一刻呢?还是那个不确定结果的过程呢?
伊人是谁?不少参考资料把伊人设定为一美丽的女子,也有梦想、理想之说。其实,干吗非要给诗歌一个范围、一个框架呢?诗是“情动于中”的产物,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不一定要面对具体的人事。他可以只是路过一片芦苇地,看着苍苍茫茫的芦苇,望着缥缈的对岸,“情动于中”的一种感慨。他可以就生活在芦苇地附近,每天划着小舟穿梭在芦苇丛中,有一天,雾气弥漫,看不清对岸,“情动于中”的一种流露……总之,“结果”这两个字害人不浅,为了得到这两字,我们无视过程。而为了得到这两字,我们给诗歌套了个框架,弄了个赏诗的标准答案,于是,这诗就毁了。
生活只求结果,还有生活的味吗?
(作者系深圳罗湖区东湖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