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三个维度,培养核心素养
2020-06-12李芳
李芳
【摘 要】 现代数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展开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核心概念、思维训练、紧扣生活这三大维度,开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现代数学教学已经不满足于仅让学生知道生硬的知识了。让学生能够深度了解知识、综合应用知识是现代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优化。
一、紧扣核心概念,加强学生深度了解内容
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概念的学科,数学概念也是明确、清晰、严谨的。而在学生接触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其可能会忽视概念的严谨性,或者难以理解严谨的概念内涵。为此,教师需要以数学核心概念为数学课堂的展开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概念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数学概念知识,以下以具体的案例做出展开说明。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关于《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学习时学生容易将统计出来的“频率”与“可能性”的概念弄混。实际上,“频率”和“可能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为了加强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两者相同与不同处的讲解。在让学生学习了基础概念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以下哪种情况指的是概率、哪种情况下指的是频率?(1)随机抛出硬币时,硬币有一半的可能性正面朝上。(2)今天有一半的学生上课迟到。”给出问题后,学生开始就问题的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很快就有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即:第一种情况指的是概率,第二种情况指的是频率。教师对该学生的回答予以了肯定,随后提出了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帮助我们区分概率及频率呢?概率和频率有什么不同呢?”在给出问题后,很多学生都无法即时回答出来,为此,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指点。教师指出:“第一种表述里面有‘随机‘可能性等词汇,第二种情况里面有‘今天这种表示时间的词汇。”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理解了通过精确的词汇判断“概率”“频率”的方法。而在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有学生指出:“概率是指没有发生的事情,所以才会有‘随机‘可能性,而‘频率指的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所以才有类似‘今天这样明确时间的词汇,‘今天在第二个句子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紧扣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区分核心要素,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二、紧扣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视思考分析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景都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问题内容的设置及教师采用的提问方式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有关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此,教师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在让学生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你们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吗?”该问题对学生而言是存在一定难度的,为了降低探索的难度,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个组的成员间可以互相提出建议,有利于探索问题的高效解决。在学生就问题展开探讨的时候,教师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有的学生在积极翻阅课本以找寻答案,而有的学生则在沉思。看到学生一时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了学生两条提示:(1)可以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2)回顾面积的实际内涵,判断自己所求图形面积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在教师的提示下,很多学生从问题的本质出发,逐渐地意识到了“面积的涵义是图形在实际空间所包含的大小”及“可以通过拼接将平行四边形、梯形转换为正方形、长方形”。有了这两个提示后,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最后也都给出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紧扣实际生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也会应用一些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使课堂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此,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生活化场景,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有关于“圆”的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半径”“圆点”等基础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将圆和生活化情景结合起来,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能够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见到圆,其中半径、圆心对圆的属性有什么影响?”提出问题后,很多学生都联想到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有个学生指出:“车轮就是圆的。”教师对该学生的回答予以了肯定,接着指出:“那么圆心和半径对车轮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思考,该学生给出了答案:“圆心起到固定车轮的作用,半径对车轮的大小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个学生指出:“一元的硬币就是圆形的。”教师提问:“那么一元硬币为什么是圆形的,这和方形相比有什么好处吗?”该学生回答:“这样硬币好像比较好拿。”这个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回答了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升华,他指出:“圆形的硬币没有棱角,方形的硬幣棱角很多,因为圆形的硬币拿到手里也不硌人,放在口袋里也不会划破口袋。除此之外,圆形还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很多建筑物都是圆形的。圆形的硬币也是非常美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激发学生对生活化场景思考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思考进行了引导、梳理,这既能够加强学生将数学联系生活的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方式、内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对整体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开展教学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点,通过紧扣核心概念、扩展学生思维、教学生活化等方式开展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洪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7(6):72-74.
[2]杨宝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7(60):1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