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苦难过去,教育会有哪些改变
2020-06-12涂玉霞
涂玉霞
近日,疫情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各地正在复工复产。不出意外的话,复学也指日可待。
当疫情过后,我们要有一种“苦难思维”,建立“找痛点、换思路、立规矩、改机制”的重要坐标,思考教训、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为苦难中沉淀的,正是走向未来的力量。这次疫情给教育带来的影响,我认为,至少有三种“微”改变。
价值观的改变:更坚定更理性
哪个国家能够做到一夜封城,千万人服从大局宅在家?哪个国家能够做到一声令下,无数基层干部纷纷走出家门去抗疫?哪个国家能够做到一声召唤,各方医护人员踊跃奔赴疫区救死扶伤?唯有伟大的中国!
同时,这场灾难犹如一记重拳,把我们狠狠打醒,让我们看到,不敬畏自然,吃亏的只有人类。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寻找与自然、与自己、与他人的正确相处方式。
我相信,这些都会变成令人深刻反省的鮮活教材,改变孩子看待世界、国家、社会的态度。娱乐明星的光环慢慢淡去,医护人员、科学家成为大家心目中最可爱的人;经常到社区做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为了大家的利益,敢于讲真话;摈弃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更加崇尚科学和文明;有公德心,规则意识更强;对大自然有敬畏心,更加关注生态环境。
教育内容的改变:更本质更长远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为了让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让每个人更幸福地存在。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我认为,我们的教育要从云端上走下来,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加强珍惜生命、珍爱生活、珍视生存的“三生”教育,锻炼学生生存意志,教会学生生活技能、获得生命动力。下面这6个方面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会做饭菜、洗衣服;掌握基本的生存技巧,当地震、火灾等灾难到来时,知道如何逃生;理解他人,善于与家人沟通;培养独处的能力,经常用阅读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生活乐观,有勇气面对苦难和挫折;坚持每天锻炼身体,至少有一项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有效更科学
因为延期开学,各地都在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组织线上学习。可以说,它是当前疫情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得力之举。
那么,恢复开学后,教学方式会不会有所改变呢?我认为以下这6项保持下去对教学大有裨益:微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建设网络学习中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网络课程;学生的朗读、实验、绘画作品等,通过小组网络群来分享或检查;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教研组成为教学资源开发的核心团队;父母与教师的合作更加密切。
这场苦难将成为我们的生命烙印,无法忘记,无法祛除,作为发展的警钟,生活的明镜,学校的课程,使我们未来走得更稳健、更踏实。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