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逻辑理路
2020-06-12孔华
摘 要:红色文化传播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活动,其传播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受众和社会产生深入影响,取决于其传播效果。通过分析安徽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当前进一步提升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升传播主体的行为自觉;二是激励公众的深度参与。如此,安徽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方能进一步彰显。
关键词:红色文化;安徽;有效传播;主体自觉;公众参与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中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价值内涵和独特精神气质的、在新时代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教育价值和认同价值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历史的视角,还是现实的考量,红色文化在展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生死与共,还是通过红色文化记忆构建政治认同,筑牢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精神基础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安徽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当前,如何有效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蕴涵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成为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精神纽带,是安徽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本文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主体自觉和公众参与两个方面讨论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问题。
一、有效传播: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逻辑指向
当前,安徽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在传播红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举措:一是修复、新建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基础设施;二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在清明节等节假日组织大中小学生去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专门设置党性教育单元,让红色文化走进干部培训课堂;三是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报道,营造传播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四是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但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影响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播,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利用和开发,较少关注红色文化的实际传播效果。从受众的角度看,仍然存在一些红色文化意识较为淡薄的群体,在我们的调研中,有的被访者认为革命年代是过去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有的被访者认为当下有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导致了自己对红色文化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鑒于此,从传播主体和受众两个角度进一步提升安徽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已然成为安徽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逻辑指向。
二、主体自觉:安徽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逻辑必然
传播学认为,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传播主体,传播主体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1.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领自觉
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首先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领自觉,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要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总是要凭借一定的制度、设施为传播的手段和工具,而只有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才能承担起这一责任。”[1]安徽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调动资源和创造完善红色文化传播的良好外部环境的作用,各种各样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红色文化名人故居等场所,这些场所是传播红色文化的生动教材,理应由党委和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落实完善。在赋予红色文化资源经济功能的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进一彰显和突出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化和育人功能,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安徽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过程、蕴含的独特价值及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是从事红色文化传播的精神动力,作为传播主体,安徽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进一步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自觉,在认知自觉的基础上做到引领自觉,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制定红色文化发展战略,完善传播红色文化的相关机制,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增强制度的作用力和执行力,为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相关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自觉
安徽红色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开放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相关理论工作者在对安徽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和普及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没有理论队伍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安徽红色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大众化和时代化。因此,提升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需要相关理论工作者做到研究自觉。在提升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方面,理论工作者要不断深入对安徽红色文化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丰富对安徽红色文化的认识,推进安徽红色文化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特别是在用红色文化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用红色文化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是一个文化命题、社会命题,更是一个政治命题,需要理论队伍深入研究红色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规律,给红色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强大理论支撑,通过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推动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3.媒体的传播自觉
一般认为,媒体是传播渠道,但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的作用越发彰显,在此,我们将其纳入传播主体的范畴进行讨论,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各类媒体发挥自身作用和优势,做到传播自觉。
首先,传统媒体仍然有特定的受众群体,需要积极传播红色文化。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倾向于能放慢节奏,追求生活方式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沉浸书香,享受纸质阅读带来的乐趣,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赏电视节目,享受天伦之乐,提升安徽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需要最大限度发挥传统媒体的传播自觉。其次,现代媒体也要完成认识上的变革,做到传播自觉。从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看,主要应用于日常审美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VR)符合媒介发展的潮流,大有可为,安徽红色文化可以借助与VR技术的高度融合,实现现代表达、多元表达,达致有效传播。再次,推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多样、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安徽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三、公众参与:安徽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逻辑使然
传播效果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传播主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受众自身的状态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安徽红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党的领导,是各级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与共,践行群众路线的精神成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安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自觉行动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在红色文化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安徽红色文化传播,其效果的最终形成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唯有公众的深度参与,红色文化才能真正触及受众心理,走向信仰深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公众参与在政治层面获得了支持,从现实来看,公众参与在社会层面、文化传播领域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就当下情形来看,安徽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公众参与现状不容客观,虽然红色旅游客观上起到了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但在“红色文化唱戏,旅游经济搭台”的导向下,“能打动人的是广告中美丽的山水,而不是里面所蕴涵的红色文化”,[2]公众流连于山水,难以触及红色文化内核,由此导致公众对红色文化本身的参与不足,影响了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为此,需要多方面协调推进,激励公众深度参与安徽红色文化传播过程。
1.始终树立良好政治形象
根据霍夫兰等人提出的传播活动的“可信性效果”,传播主体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公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关键是党自身的先进性、良好的政治形象以及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的引领。在传播红色文化中,安徽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要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坚持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我们是受人民委托而行使权力,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始终坚守政治诚信、执政为民,正如革命战争年代党是代表受压迫群体的根本利益一样,今天我们仍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价值观的深层面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任,激发公众参与,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2.进一步增强安徽红色文化的内容说服力
传播学认为,虽然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传播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对传播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提高红色文化的内容说服力、现实解释力。多元文化时代,红色文化需要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怎样提高安徽红色文化在诸如消费文化、西方文化面前的話语权、解释力,是提高安徽红色文化吸引力、说服力,激励公众深度参与不容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要深挖安徽红色文化内涵、彰显安徽红色文化价值追求,安徽红色文化具有红色文化一般意义上的内涵特征,但在“人、事、物、魂”四大要素中,安徽红色文化又表现出自身特有内涵,需要进一步凝练和升华,提高红色文化面对现实的能力,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
3.遵循受众的心理活动规律
受众表面上处于被动地位,但其自身表现出的特征和属性对传播效果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以受众接受心理为例,红色文化传播中的灌输式宣教一般是不受欢迎的,受众更难以参与其中,而遵循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场互动就比较受欢迎,能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笔者曾参加过省委党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党性教育周”活动,赴某省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感触颇深。一方面是真实的历史事实、感人的历史故事,让人震撼,但其传播效果的彰显离不开讲解员生动且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特别是现场的互动环节,让听众沉浸其中,感受到红色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时空穿透力。
四、结语
安徽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虽然难以量化,但是通过不同途径去提升传播效果具有可行性。本文认为,实现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从主体自觉和公众参与两方面持续推进,呼唤传播主体的行为自觉,激励公众的深度参与,唯有如此,红色文化传播被赋予的意识形态认同功能方达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思潮有效引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297
[2]曾振华.红色文化创意与传播的价值认同与舆论场构建[J].现代传播,2014(4):27-30
作者简介:
孔华(1980--)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