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斋志异》导读

2020-06-12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差役许某余杭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童年时期经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动荡血腥;19岁走上科举求仕之路,虽然在县、府、道三场考试中连获第一,但是,在乡试中却屡屡受挫,直到72岁冒雪赶考仍然名落孙山,蹉跎一生,以做塾师为业。自称“喜人谈鬼”“雅爱搜神”,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文中有兵匪寇乱戕害百姓的情节,有揭露贪官酷吏、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的内容,有抨击科举制度腐败、反映读书人苦闷的篇章……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

许姓,家淄之北郭,业渔。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饮则酹酒于地,祝云:“河中溺鬼得饮。”以为常。他人渔,迄无所获,而许独满筐。一夕方独酌,有少年来,徘徊其侧。让之饮,慨与同酌。既而终夜不获一鱼,意颇失。少年起曰:“请于下流为君驱之。”遂飘然去。少间复返,曰:“鱼大至矣。”果闻唼呷有声。举网而得数头,皆盈尺。喜极,申谢。欲归,赠以鱼,不受,曰:“屡叨佳酝,区区何足云报。如不弃,要当以为常耳。”许曰:“方共一夕,何言屡也?如肯永顾,诚所甚愿,但愧无以为情。”询其姓字,曰:“姓王,无字;相见可呼王六郎。”遂别。明日,许货鱼,益沽酒。晚至河干,少年已先在,遂与欢饮。饮数杯,辄为许驱鱼。

(选自《聊斋志异·王六郎》)

译文

有个姓许的,家住淄川县城北,以捕鱼为业。每天傍晚他带着酒到河边去,边喝酒边打鱼。而喝酒前,又总是洒酒于地,祷告说:“河中溺鬼,来喝酒吧!”这样习以为常。其他人捕鱼难有收获,唯独他每天捕鱼满筐。一天傍晚,许某刚刚独自饮酒,有一少年走来,在他身边转来转去。许某让他同饮,少年也不推辞,二人便对饮起来。这一夜竟连一条鱼也未能捕到,许某很是丧气。少年站起身来说:“我到下游为你赶鱼。”说罢,朝下游飘然而去。一会儿,少年回来说:“大群鱼来了!”果然听到有许多鱼吞吃饵食的声音。许某便撒网,一网捕了好几条,都有尺长。许某非常高兴,对少年深表感谢。少年欲走,许送鱼给他,少年不要,并说:“屡次喝你的好酒,这点小事哪用报答呢。如您不嫌弃,我将会经常这样。”许某说:“我们才一起喝酒一晚,怎说多次?你如愿长久来相助,我实在是求之不得,只是惭愧无法报答你的情意。”问少年姓名,少年说:“我姓王,没有名字,你见面就叫我王六郎吧。”说罢,便告辞而去。次日,许某卖掉鱼,多买了些酒。当晚,许某来到河边时,六郎早已先在等候,二人便开怀畅饮。饮了几杯后,六郎便为许某赶鱼。

邹平李进士匡九,居官颇廉明。尝有富民为人罗织,门役吓之曰:“官索汝二百金,宜速办;不然,败矣!”富民惧,诺备半数。役摇手不可。富民苦哀之,役曰:“我无不极力,但恐不允耳。待听鞫时,汝目睹我为若白之,其允与否,亦可明我意之无他也。”少间,公按是事。役知李戒烟,近问:“饮烟否?”李摇其首。役即趋下曰:“适言其数,官摇首不许,汝见之耶?”富民信之,惧,许如数。役知李嗜茶,近问“饮茶否?”李颔之。役托烹茶,趋下曰:“谐矣!适首肯,汝见之耶?”既而审结,富民果获免,役即收其苞苴,且索谢金。

(选自《聊斋志异·梦狼》)

译文

邹平县有一个进士叫李匡九,做官很廉洁贤明。曾经有一个富人被人罗织罪名告官,差役吓唬他说:“县官要你出两百两银子,你要赶快回去措办。不然的话,官司就要打输了!”富人害怕了,答应给一半。差役摇摇手,表示不行。富人苦苦哀求,差役说:“我没有不尽力帮忙的,只怕县官不允许罢了。等到听审时,你可以亲眼看到我为你说情,看看县官是不是允许,也可以让你明白我没有别的意思。”过了一会儿,李匡九开始审理此案。差役知道李匡九戒烟,走到他跟前,问:“要不要吸烟?”李匡九摇摇头表示不吸。差役便走到富人跟前说:“我刚才禀报说你出白银一百两,他摇头不答应,你亲眼看见了吧?”富人相信了他的假话,答应给二百两银子。差役知道李匡九爱喝茶,就靠近问道:“喝茶吗?”李匡九点点头。差役又到富人跟前说:“成了。刚才老爷点头同意了,你亲眼看见了吧?”后来案子结了,富人果然无罪释放。差役不但得到二百两银子,还索要了额外的谢金。

既而场后以文示宋,宋颇相许。偶与涉历殿阁,见一瞽僧坐廊下,设药卖医。宋讶曰:“此奇人也!最能知文,不可不一请教。”因命归寓取文。遇余杭生,遂与俱来。王呼师而参之。僧疑其问医者,便诘症候。王具白請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僧曰:“三作两千余言,谁耐久听!不如焚之,我视以鼻可也。”王从之。每焚一作,僧嗅而颔之曰:“君初法大家,虽未逼真,亦近似矣。我适受之以脾。”问:“可中否?”曰:“亦中得。”余杭生未深信,先以古大家文烧试之。僧再嗅曰:“妙哉!此文我心受之矣,非归、胡何解办此!”生大骇,始焚己作。僧曰:“适领一艺,未窥全豹,何忽另易一人来也?”生托言:“朋友之作,止此一首;此乃小生作也。”僧嗅其余灰,咳逆数声,曰:“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膈;再焚,则作恶矣。”生惭而退。数日榜放,生竟领荐;王下第。宋与王走告僧。僧叹曰:“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

(选自《聊斋志异·司文郎》)

译文

考试结束后,王平子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宋生看,宋生十分欣赏。一天,他俩偶然走进大殿游玩,看到一个瞎和尚正坐在走廊里,摆着药摊,行医卖药。宋生惊讶地说:“这是一位奇人!他最懂得文章,不可不向他请教。”就让王平子回到寓所去把文章取来。王平子回到寓所正遇到余杭生,就与他一同前来。王平子走到和尚跟前,称他为老师。那和尚以为他是来求医的,便问他患的是什么病。王平子说是来请教写文章的。瞎和尚笑道:“是谁多嘴多舌啊?我没有眼睛,怎能评论文章呢?”王平子请他用耳朵代替眼睛,自己念给他听。瞎和尚说:“三场的文章有二千多言,谁能耐着性听那么久?不如把文章烧了,让我用鼻子闻一闻就可以了。”王平子遵从他的意见。每烧一篇文章,那和尚就闻一闻,点点头说:“你初学大家的手笔,学得虽然不是十分像,也做到近似了,我刚才是用脾领受的。”王平子问他:“这样的文章能考中么?”和尚答道:“也能考中。”余杭生听了,不是十分相信,先把古代名家的文章烧了一篇试试。瞎和尚用鼻子闻一闻说:“妙啊!这篇文章我是用心领受的。不是归友光、胡友信等大家,怎能有如此手笔!”余杭生大为惊讶,便开始烧自己的文章。那瞎和尚说:“刚才领教了一篇,尚未体会到全部妙处,为什么忽然另换一个人的文章呢?”余杭生假称:“朋友的文章,只此一篇;这篇才是我写的。”和尚闻了闻余下的纸灰,咳嗽了好几声,说道:“不要再烧了,实在咽不下去,现在勉强咽到胸膈;再烧,我就要呕吐了。”余杭生非常惭愧地退出去了。过了几天,乡试发榜了,余杭生竟考中举人;王平子反名落孙山。宋生和王平子跑到瞎和尚那儿告诉他,瞎和尚叹了口气说:“我虽然瞎了眼睛,但并没有瞎鼻子,那些考官简直连鼻子也瞎了!”

总结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是老舍对《聊斋志异》的评价。《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血肉丰满,鲜明生动,那些美丽动人的花妖鬼狐,成为失意文人的慰藉。李希凡将其与《红楼梦》相提并论,赞曰:“聊斋红楼,一短一长,千古绝唱,万世流芳。”

在学术界,《聊斋志异》被公认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用典极多,再加上化用古语,把口语、俗语等生活化的语言与文言相结合,使得文章既有内涵,又有新意。在《聊斋志异》中,意境美是其又一亮点。虽然文中没有或甚少出现文言诗句,但是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却有迹可循。另外,它表现出来的悲惧美并不消极,是向人们展示了善良、勇敢、痴情等人性的大美,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执著于美,走向光明的感情。

猜你喜欢

差役许某余杭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论晚清差役在禁毁小说戏曲活动中的执法与犯法
许某案罪与罚的反思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协议房屋归我, 被继承人不配合过户怎么办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差役多嘴泄天机
差役多嘴泄天机
妻子晚归丈夫泄愤烧房 纵火烧自家物品也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