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之美:《嘉泰吴兴志》中的茶文化

2020-06-12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吴兴湖州茶树

张 剑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2)

美之为何?在其艺术之美,在其生活之美。生活之美为何?在其自然美,在其社会美。茶是日常生活之物,其美为何?在其自然之美,在其社会之美也。湖州茶之美也遵循着这一规律。湖州茶美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纹陶四系罐”①“纹陶四系罐”现藏于湖州博物馆,是汉代青瓷的贮茶罐,其罐体表面撰写有“荼”字。上的“荼”字是湖州茶文化开端的标志,也是湖州茶美研究的落脚点之一。以《嘉泰吴兴志》为代表的湖州方志记录着湖州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她们既是湖州茶文化研究的萌孽之处,也为湖州茶美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文本。本文以《嘉泰吴兴志》等方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茶的自然美”“茶的社会美”(茶的经济生活美和文化生活美)等方面论述湖州茶美之面貌。

1 茶的自然美:《嘉泰吴兴志》中茶的生长环境

茶的自然之美,以往研究多聚焦于茶叶的形态、颜色等内容,对茶生存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嘉泰吴兴志》中有对于茶生长环境的描述,如“明月峡中茶始生”[1]124,峡谷内乱石间出产的茶叶可谓神异绝品,“明月峡……茶茗丛生,最为绝品”[1]54。其实,茶不仅生长于峡谷,还生在山岭,崖边,临水谷地,甚至在平原之地。如:

悬脚岭……《山墟名》云:以岭脚下悬为名。多产箭竹、茶茗。一名芳岩。箬水出焉。[1]52

中国茶叶史上鼎鼎大名的“顾渚紫笋”也茁壮生长于崖谷之石上:

顾渚……多生茶茗,以充岁贡。《新唐志》云:顾渚有茶以供贡……《郡县志》:茶生石上,谓之紫笋,最为上品。[1]75

山岭峡谷是茶树生长的福地,临水之处也是茶树喷薄生命的地方,水边的各种物种甚至形成了和谐的共生关系。如:

画鲇,鱼类也。而似鼠形黑色,有尾。长兴出茶之处,有此多。在岩岸临水深郁之下,专候画眉鸟而食之,故以为名。[2]231

从此则材料可知,茶树、画鲇、画眉三种不同的物种形成了独特的共存关系,茶树为画眉提供了栖息的场所,引来画眉流连忘返,而画眉啄食茶子,帮助茶树繁衍,而画鲇则隐藏在河水的阴影下伺机猎杀画眉。不经意间,茶树将来自天空的鸟类和来自河流的鱼类这些原本“天涯不见”的物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卷。

茶与物种有自然状态下的和谐共存,在茶山上我们也可看到茶与人的和谐共存,如:

《顾渚山记》云:山中有鸟如鸲鹆,而小苍黄色。每至正二月作声,云:“春起也”,至三四月作声,云:“春去也”。采茶人呼为“报春鸟”。[2]231

从此则材料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采茶人在茶山上辛勤劳作,“报春鸟”在茶山间飞行。人与“报春鸟”以茶树为依托,和谐共处,共同绘就了一幅“茶花源记”。

如果说前文所述只能让我们知道茶树生活在乱石高山和临水深渊之处的话,那么郑圭《罗岕茶地考》则细致地描绘了茶树的土壤环境:

罗岕有洞山,山起四五顶,最后一顶转面向南,适在土地庙,后隔一水沟,其山尽石沙,无土色黄。第一路为姚京兆家……第三路为叔子茂先……此第一品也……又出一路为吴令、蒋藜淇,皆得之姚氏者,土色黄而微带黑,然种茶己久。又出二路为丁客部长孺地,土微黑矣……此皆为洞山茶之第二品也……洞山之外,为大作岕,香不及涨沙,气味略厚,可久藏。姚及蒋徐皆有之,而叔子茂先者,更有一种清远之致,此第三品也。岕中佳处,略尽此。总之,第一要香,而香以如兰幽酝为上,其大稍窜如豆花味,要甘要滑而又厚者为上,其次稍薄若苦涩,则非罗岕产。[3]333

从此则材料可窥见,第一品茶树的土色乃是“色黄”,第二品的土色乃是“色黄而微带黑”或“微黑”,而第三品茶树的土色虽未提及,但结合相关内容,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土色也是“微黑”,毕竟此三者都属于茶中佳品,且洞山一顶之土壤颜色差别不会太大。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吴兴茶山,水石奔异,境与性会”[4]12,他认为茶树的性情与其所生活之环境必然有相关性。茶树生根于厚重的山石上,必然有山石坚韧、稳重之特性,更有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茶树茁壮生长于灵动的溪涧边,必然有水流柔和、欢脱的特性,更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在水石之间,茶树将山与水,动物与植物,人与自然相融合,各种物种协调发展,共存共荣,这正是茶自然之美的体现,也是茶美研究的底色,也是湖州茶文化的生态源头。

2 茶的社会美:《嘉泰吴兴志》中茶的经济生活

茶有自然美,也有社会美。对于社会美,我们可以较为纯粹地理解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美。社会美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产物都是社会美的内容。茶叶是日常之物,茶叶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被赋予社会之美。茶的社会之美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茶的经济生活之美;其二是茶的文化生活之美。这里先着重论述茶的经济生活之美。

茶在自然环境下,是精灵,是天地的恩赐,但在经济环境中,则是商品,带有经济属性。“茶为天下最”[5]3553,茶叶与中国经济结缘颇深。事实上在“丝绸之路”“瓷器之路”“宝石之路”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条“茶叶之路”(如中俄“万里茶道”)。

茶的经济生活之美平静时如英人的下午茶,恬静而惬意,表现出优雅温和之美,但激烈时也如疾风暴雨。以《嘉泰吴兴志》为例,《嘉泰吴兴志》展示了茶场的地点,“在州衙。今在清源门南岸”[1]93,并告知其经济功用是收取各类税收,如“商税、卖茶、盐场,在施渚镇。惟税场、渚税务。(定)额五千二百八十五贯”[1]98。贩茶要交税,茶叶交易被纳入国家税收体制之中,这是茶在经济生活中的基本表现,茶税的多寡决定了茶经济生活之美的形态。我们以宋代茶税(见表1)为例,说明茶税对茶“美”形态的影响。

从表1 可知,宋代茶税种类颇多,“住税”“过税”“两税”以及“翻税”和“脚税”往往会占据茶叶经营者相当一部分收入,茶税有时会使茶叶经营者处于勉强维持温饱,甚至入不敷出的境地,茶叶经济中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危机,连王安石也说茶法“其为害广也如此,不可不去也”[12]423。为此,有识之士力矫其弊端。

表1 宋代茶税一览表

戴颙,……邑人以……茶赋不除……齐民愈困。公乃……审地置而均其课……私室渐实……[1]210

王彀,政和二年为(吴兴)令。是时括责茶租甚严,德清山间茶最盛,使尽翦伐。民初虽不信,委曲劝谕,以为茶可复种,茶租一定则为子孙之害。[1]226

戴颙、王彀主政吴兴之时,茶赋(茶租)问题严重,导致民生凋敝,幸好两位贤令能以民为本,积极改变施政策略,才让民困得以缓解,使社会得以发展,这是政府官员对于茶法之苦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但以种植茶叶的园户和小商小贩为代表的劳动人民采取的应对方式则更为直接,也更为暴烈。如宋徽宗时期的方腊起义,“(王)黼言于帝曰:腊之起,由茶、盐法也”[13]13683,又如宋孝宗时期的茶盐贩起义,“盗贩茶盐,肆行山谷”[14]53。人们通过反抗迫使当权者让步,当权者也认识到“茶禁害民”[15]13。当权者认识的改变是由劳动者的斗争推动造成的,因此,我们认为“这种改变是由于园户种植者和小商小贩反抗斗争的结果”[16]73-77。

在这里茶租和茶税成为斗争的对象,茶叶成为斗争的焦点,如同美国波士顿倾茶事件一样,茶叶成为人们发泄不满、对抗不公的载体。茶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斗争中已然具有文化层面的意义。从这一点来说,茶之经济生活之美已然成为社会经济斗争中一个抽象的美学意象。

3 茶的社会美:《嘉泰吴兴志》中茶的文化生活

茶在经济生活中有斗争之美,在文化生活中还有实用之美。我们可看到茶活跃在名士文人日常生活之中,这些名人文人平时“嗜香茶以为生”[17]223,经常“烹茶”[18]237,欣赏“茶磨晚岚”[19]169,欣赏之时还“移茶具就之”[20]170,他们还不时赋“斗茶歌”[21]34“茶坞诗”[1]117“顾渚茶山诗”[1]363,或是撰“《茶经》三卷”[1]328,写“《茶诀》一篇”[1]308,茶已经融入名士的血脉之中。茶不仅为文人雅士青睐,还有其他的韵味。如“张劭,字茂宗,吴人。历征虏将军、雍州刺史。后为吴兴太守,谥简伯。子敷,字景胤。父在吴兴亡……葬毕,不进盐茶,遂毁瘠成疾。世祖即位,改其所居为孝张里”[22]22。张劭因不食盐茶,进而成疾,这则材料不仅能看出张劭之孝,更可发现盐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对于生命之维持是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实用之美的起点。

苏东坡曾说:“笔用新,墨用陈,茶用新,酒用陈”[23]472,苏东坡在此强调的是“用之文化”,笔墨茶酒的最根本的属性乃是“用”,引而言之,便是“实用之美”。“实用之美”是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另一视域。《嘉泰吴兴志》展示了茶的这种“实用之美”。如:

清风楼,在会景楼东。贞元十三年,刺史王浦重建,宏壮于旧,见《统记》……徐仲谋诗曰:郡城重迭耸危楼,最爱清风景物优。[1]124

庆和楼,在上智潭北,宋茶坊也。……第一春亭,在官酒务衙内。宋景定元年,迪功郎、酒正吴予之建。[24]163

清风楼和庆和楼都是茶楼,茶楼官民皆可去,是市井之气最为浓烈之处,亦是茶的实用之美展现得最为浓烈之处。在这里,达官贵人可享受片刻悠闲,这是官的实用之美;升斗小民可高谈阔论,这是民的实用之美;大商巨贾可洽谈业务,这是商的实用之美;举子科人可以诵经读书,这是士的实用之美;百工千艺可尽展其能,这是工的实用之美。在茶楼中可以看到人生百态,体味生活的苦辣酸甜,在这里官与民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与人地位的差异被忽略,人们以茶为媒介,尽情享受惬意时光,这便是茶实用之美的体现。

茶的实用之美还体现在救济上,如:

储米曰仓,贮钱曰库,茶盐曰场,酒税曰务,皆取诸民而资公家之用者也……今郡之惠民者有四焉:曰义仓……曰安济坊……曰养遗弃小儿所……曰太平惠民局。[1]92

救济似乎与茶并无联系,然深挖资料,我们便可知其中端倪。不管是义仓、安济坊,还是养遗弃小儿所、太平惠民局等救济机构,其经费来源都是茶盐酒税,这样救济与茶便有了联系。对于贫寠乞丐、养老疾病之无归者、遗弃小儿、困苦伤残等社会边缘人,这样的实用之美正是他们所急需的。茶之实用之美还隐含在神异的内容之中。如:“金婆者,好施茶……一异人变为癞者,来啜茶,金婆亦饮其余,悔而吐之,异香满室,因得仙道,尸解。适湖人商于楚,过洞庭湖,见金婆同一道士同舟,呼乡人,以只履寄回。”[25]156内容虽荒诞不经,然也可以说明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具之实用之美。

茶的实用之美还体现在茶的药用价值上。在唐代以前,“茶叶多被当做入粥之食,或是醒酒之物”[26]2。不管是醒酒之物还是入粥之食都是其实用价值的体现,更是药食同体的最好例证。中国古代的医书中多有茶之药用价值的描述,如茶能“治热”[27]219,华佗指出“苦茶久食,益意思”[28]9,“陶弘景则表示多喝茶可以轻身换骨,孙思邈也称赞茶有提高注意力,提神益智的功效”[29]182。方志中也出现“茶药”两字连用现象,如“赐缯彩、茶药”[21]43,“得十钱以备茶药之费”[30]104。

茶的实用之美不仅是名士之意趣,更多体现在普罗大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也是茶文化得以传承至今最重要的因素。

4 余论

认为茶之美集中在禅茶、茶艺,这没有错,但我们认为茶之美也表现在其生长环境的自然之美,正因为茶生长环境美,才造就了奇姿异态的茶叶,才有了茶之美的基础。茶的斗争之美也是茶美的研究中被忽略的内容,在经济生活中因茶而起的抗争是古代人民不屈服于强权的重要表现,也是茶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茶的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为茶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路径和样式,有利于推动茶文化之发展。

猜你喜欢

吴兴湖州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浙江吴兴:四好农村路为乡村振兴架起“最美走廊”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漫画五幅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