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临床效果分析

2020-06-12张咏代洪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收缩压依从性血压

张咏 代洪玉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病,一般多发于老年人群。根据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也提示了控制血压水平对患者健康的重要性[1]。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人口老龄化时代的降临,我国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的升高。对于高血压疾病,目前采用药物治疗来稳定血压水平,预防引发其他并发症。中老年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发群体。其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存在着很多的误区,这也影响到了其治疗的依从性。控制高血压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保证治疗效果[2-3]。为了提高高血压患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对102 例患者进行临床用药指导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 年9 月—2019 年8 月本院接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筛选出102 例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对比组(51 例)和探讨组(51 例)。探讨组,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27:24,在年龄方面,其范围为52 ~80 岁,平均(66.36±4.30)岁。合并糖尿病22 例,冠心病12 例,心绞痛10 例,其他合并症7 例。对比组,在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28:23,在年龄方面,其范围为51 ~80 岁,平均(66.10±4.20)岁。合并糖尿病24 例,冠心病11 例,心绞痛9 例,其他合并症7 例。本研究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1.2.1 对比组 对比组进行常规用药指导。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发展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并要求患者严格按照处方用药,定时、定量服药,并定期测量血压。对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

1.2.2 探讨组 探讨组实施临床合理用药指导。(1)明确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嘱咐患者遵医嘱足量服用药物以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调整药量。在调整用药种类时,也采取逐渐替换的方式,防止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尽量采取每天1 片或者每次一片的用药剂量,提高服药依从性[4-5]。在冬季患者血压升高以及夏季血压降低时,还需要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每天9 ~11时和16 ~18 时是血压高峰值,14 ~15 时是低峰值,用药时间要在峰值前,低谷后。合并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为其进行全天候的血压监测,找出其血压波动的规律,进行合理给药[6]。(2)遵循个体差异用药原则。针对不同血压值以及合并症患者,为其制定不同的治疗措施。如对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可配合利尿剂或者血管扩张剂辅助治疗,而对于合并心血管等疾病患者,则采用钙拮抗剂进行辅助治疗。合并糖尿病患者,则可以使用血管紧张素辅助治疗[7-8]。(3)联合用药指导。对于严重伴随多年高血压患者,单一用药效果不佳的,可以考虑联合用药。通过两种小剂量用药,来减少用药不良反应。同时,也可以提高用药的依从性。(4)对患者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如有严重不良反应,可及时停药或者调整用药种类。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 测量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1.3.2 对比两组治疗疗效 显效:患者舒张压恢复正常,或者下降幅度大于20 mmHg;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10 ~20 mmHg,但未恢复正常;无效:患者舒张压下降幅度在10 mmHg 以下。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3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良反应包括水肿、心动过速等。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研究数据录入SPSS 22.0 软件,进行统一计算。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使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用P 值表示,当P <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比较(mmHg, ±s)

表1 两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比较(mmHg, ±s)

注:*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收缩压 舒张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探讨组 51 159.42±11.31 124.42±11.15* 103.36±10.05 87.85±6.55*对比组 51 159.78±11.54 141.45±12.48* 103.10±10.20 91.46±7.30*t 值 - 0.159 7.267 0.130 6.997 P 值 - 0.874 0.000 0.897 0.000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都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探讨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都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治疗后,探讨组显效、有效和无效例数分别为26 例、24 例和1 例,治疗有效率为98.04%,对比组分别为24 例、20 例和7 例,治疗有效率为86.27%,组间对比,探讨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P=0.029)。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探讨组发生的不良反应为水肿1 例、心动过速1 例、头痛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比组发生的不良反应为水肿2 例、心动过速2 例、低钾血症2 例、头痛2 例、中枢神经损伤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1%,组间比较,探讨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P=0.040)。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异常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一般来说,会引发糖尿病、心绞痛等并发症。根据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疾病与患者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以及年龄增长和长期使用药物等都有很大的关系[9-10]。

中老年患者,尤其是无明显临床症状的高血压患者,普遍认为不影响工作和学习,无需采用药物治疗[11]。一些正在服药的患者,在血压得到控制后,担心用药的毒副作用,擅自减少用药剂量。还有患者认为,只要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就可以将血压控制在一定的水平,而无需在饮食和生活上进行控制。也有一些患者,认为高剂量或者复合降压药可以更好的控制血压水平,防止出现病情加重情况。针对以上不正确的高血压临床用药思维,必须予以有效的纠正,否则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控制效果,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指导是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病情的差异,为其制定专门的用药方案。对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明确,解决了中老年患者对高血压用药的疑惑。通过明确的指导,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2-13]。并对高血压的峰值和低谷进行合理用药,提高药效。针对患者并发症情况,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在提高药效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用药不良反应。并通过联合用药,对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进行血压的控制,可以减少因此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对患者临床用药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可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探讨组治疗有效率为98.04%,对比组治疗有效率为86.27%,组间对比,探讨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P=0.029)。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都有明显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探讨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都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探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对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61%,组间比较,探讨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P=0.040)。这说明给予高血压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指导,能够提高用药效果,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且用药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用药指导,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以及保证用药效果,减少其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收缩压依从性血压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最怕啥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