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分析
2020-06-12王丽利贾晶晶何成丽艾荣昌
王丽利,贾晶晶,何成丽,艾荣昌
(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盐城 224003)
精神分裂症,为一组病因不明确的重性精神病,发病后会累及到患者的感知觉、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所以常见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行为障碍、情感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1]。由于该疾病患者性格、思维、心理情绪等,与正常人有一定的差异,若想获得患者的配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均存在一定困难。针对于此,本文将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全程护理措施、一般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情况和方法
1.1 资料情况的研究
将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抽取的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循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n=44)。观察组男性(n=24)、女性(n=20);年龄区间36~65岁,平均年龄(50.5±3.3)岁;病程区间2~5年,平均病程(3.5±1.4)年。对照组男性(n=25)、女性(n=19);年龄区间38~64岁,平均年龄(51.4±3.4)岁;病程区间2~6年,平均病程(4.1±1.5)年。两组病例临床相关资料对比并无较大差异,但存在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通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2];②患者、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无法配合医护人员开展临床工作。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施行一般护理,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健康宣教活动中,讲解疾病及治疗、护理相关内容。
1.2.2 观察组施行全程护理,健康教育,为患者、患者家属讲解精神分裂症、生活习惯、用药、相关注意事宜等方面内容,帮助其正确看待精神分裂症,并对临床治疗、护理干预有基本的了解。
心理护理干预,入院后评估患者的病情,关注患者的心态变化,通过沟通给予患者心理安慰、支持、理解、疏导等,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此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康复护理干预,鼓励患者参与到文娱活动中,比如:下棋、健身操、太极拳等,旨在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然后,应教会患者深呼吸方法、全身肌肉放松方法,使其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
1.3 观察项目
1.3.1 对两组精神分裂症病例的护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加以评判。
1.3.2 采取医院方面编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情况进行评判。十分满意、满意相加的总和*100%,可以计算出患者护理满意度。
1.3.3 服药依从性的判定标准:护理后患者可严格遵医用药、积极配合治疗,为完全依从。护理后患者可部分遵医用药、治疗,偶尔存在不配合治疗的情况,为部分依从。护理后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为不依从。前2者总和*100%,能够计算患者服药依从性。
1.4 统计学的处理
本文中的临床数据信息,均输入于统计学软件SPSS25.0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两组护理满意度、服药依从性比较,均实行率%的形式代表、x2检验。如果统计结果显示为P<0.05,能够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的分析
观察组、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的分析
观察组、对照组在服药依从性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的分析[n=44(%)]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为发病原因不完全明确的重性精神病,临床方面常见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行为障碍等症状。这一疾病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病例受到心理情绪、性格、思维等因素影响,无法很好的配合治疗[3]。故而,本次研究在精神分类症患者护理中施行了全程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较好。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在取得患者信任后,和患者构建和谐的关系,了解患者的临床需求[4]。在此之后,组织患者、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主要为其普及疾病、治疗、护理方面的知识,促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看待精神分裂症,掌握治疗方法、护理方法,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心理护理的实施,可以关注到患者的心态变化,采取鼓励性语言、安慰性语言沟通,使患者正视自身生命价值,转变心理状态;康复护理能促使患者积极投入到文娱活动中,目的为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加速患者康复的进程。
综上,全程护理于精神分类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