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2020-06-12吴敏俊
吴敏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上海 201112)
冠心病是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所引发的一种器官病变的常见类型,该疾病主要发病机制就是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进而造成血管腔出现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出现长期缺血或缺氧而出现心脏病。冠心病发病原因普遍认为是由多种不同的危险性因素造成,其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脂质代谢异常,根据病理解剖以及生理变化其所形成的疾病类型较多,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发病率也已经逐渐攀升[1]。该疾病并无典型症状,但是如若患者出现长期过度饮酒和吸烟就会出现胸口胸闷的现象,严重的甚至直接造成患者死亡[2]。因此在针对该疾病进行有效治疗过程中更需要注重对患者的日常护理,故本文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护理方案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随机数表法对我院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每组患者均40人。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该组共有男性患者26人,女性患者14人,年龄范围在60~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24±1.36)岁;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行基础护理,该组共有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15人,年龄范围在6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56±1.64)岁。
注:本次研究排除合并肝肾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障碍或语言障碍患者,且所有患者在本院检查均确诊为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所有患者已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次实验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行基础护理:(1)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诱导疾病发病的原因,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知识。(2)强化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针对患者所存在的负面情绪进行及时疏导,改变患者以往负性情绪。向患者介绍既往成功治疗的案例,从而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3)增强患者住院期间的巡房次数,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突发情况,对患者血压和心率情况进行密切监测。该疾病发病主要高峰阶段在清晨6:00至中午12:00,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充分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运动计划,避免疾病发病高峰期患者出现过度疲劳。(4)严格控制患者对于糖分和油脂的摄入,告知患者日常饮食中尽量以易消化和清淡为主,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5)由于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大部分患者均为老年人,因此需要服用的药量较大,故护理人员需耐心指导患者做到合理用药,用药前向患者详细的介绍药物正确使用方法,从而有效降低患者漏服或误服药物的现象发生。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其中使用(±s)进行计量资料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用t检验;用[n(%)]进行计数资料对比,结果用X2检验,如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疾病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三项指标均好于对比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疾病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比(±s)
组别 n 发作时间(h) 发作频率(次) 护理满意度(分)研究组 40 12.37±1.36 3.47±1.12 95.69±2.37对比组 40 19.27±3.15 8.13±4.60 86.73±3.34 t 12.7189 6.2251 13.8369 P 0.0000 0.0000 0.0000
3 讨 论
近年来,无痛性心肌缺血在冠心病疾病发病率中已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据不完全调查[3],冠心病疾病患者群体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患者存在无痛性心肌缺血,并且该疾病发病十分隐匿,不容易察觉。整体护理主要是将临床护理管理当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相互融合,进而形成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该种护理手段的指导观念是现代护理,护理程序是其工作核心。将该种护理方法应用于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群体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优质的护理服务,以此促进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4]。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疾病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三项指标均好于对比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护理中行整体护理效果显著,患者护理后病情发作时间和次数明显减少,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这对于促进现代医患关系来说意义重大,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