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画图策略 助力问题解决

2020-06-12张玉翠

名师在线 2020年16期
关键词:示意图故事书画图

张玉翠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厦门 361000)

引 言

画图策略就是通过图形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画图的方法画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线段图、几何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厘清数量关系,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享受到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一、借助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弱,时常遇到困难,而画图恰好可以成为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法宝,以图求解,借助示意图,将题意变得清晰、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画图成了学生成功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1]。

例如,花店新进了一批鲜花:郁金香56 枝,玫瑰花46枝,百合花66 枝。如果6 枝郁金香、5 枝玫瑰花、8 枝百合花扎成一束,这些花最多可以扎几束这样的花束?解答这道题,大部分学生的做法是: 56+46+66=168(枝) 6+5+8=19(枝)168÷19=8(束)……16(枝)。很显然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与题目的意思完全不符,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题意,而是按照一贯的思维去解题,导致解题思路错误。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表述一步一步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见图1),在分析示意图的基础上理解题意,寻求正确的解答方法。 56÷6=9(束)……2(枝)46÷5=9(束)……1(枝) 66÷8=8(束)……2(枝)。学生列出算式后,选择最小的数8 束,就是最后的答案。

图1

学生借助示意图整理信息,直观地表示题意,纠正了错误的理解,打破了自身的思维定式。

再如,市第一医院包扎用的三角巾的底和高分别是9 分米和8 分米的直角三角形。现有一块长36 分米、宽32 分米的白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

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做法是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三角形的面积(包含除),即36×32÷(8×9÷2)=32(块)。有个别学生能从行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即36÷9=4,32÷8=4,4×4×2=32(块)。这样计算的道理何在?为什么还要乘2?这时教师不需要讲太多,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画一下示意图(见图2)。借助示意图,学生自然理解了36÷9=4 表示每一行可以剪4 个,32÷8=4 表示有这样的4 行,因为是先转化成长方形,所以还要再乘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优化两种方法,发现第一种方法计算容易出错,第二种方法更简便。

图2

教师借助示意图帮助学生找到了更简单的解题方法。

接着改变数据,如果三角巾的形状变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底和高都是8 分米,这时又能剪几个呢?很多学生认为底变小了,可以剪的数量也就多了,结果一定比32 块还多。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画示意图(见图3)。借助示意图,学生发现剩余的部分不够再剪了,所以还是只能做32 块,列式:36÷8=4(个)……4(分米) 32÷8=4(个) 4×4×2=32(块)。一位学生提出了疑问,用第一种方法(包含除)36×32÷(8×8÷2)=36(块)求出的块数为什么不一样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示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刚好是三角形底和高的倍数,就可以用包含除的方法:如果不是倍数关系的,就得从行和列的角度思考问题。

图3

教师借助示意图,抓住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对比,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有效地防止学生在解题时生搬硬套,从而使其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但是往往有些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将文字叙述的题目转化为线段图来表示,那么隐蔽的数量关系就会变得明朗。学生通过画图搭桥,借图分析数量关系,厘清思路,能够顺利解决问题[2]。

例如,书架上摆着科技书和故事书,两种书共有78 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12 本。两种书各有多少本?这是典型的和差问题,学生在解题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接着充分发挥线段图直观明了的优势,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生画的线段图如图4 所示。

图4

从图4 分析可知:总数78 减去科技书比故事书多的12 本,两种书现在的数量就同样多了。故事书:(78-12)÷2=33(本) 科技书:33+12=45(本)

图5

从图5 分析可知:故事书的数量加上12 本就和科技书一样多,这时总数就变成78+12=90(本)科技书:(78+12)÷2=45(本) 故事书:45-12=33(本)

图6

从图6 分析得出:把科技书比故事书多的12 本分一半给小明,两人的书就变得同样多。科技书:78÷2-6=33(本) 故事书:78÷2+6=45(本)

教师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把复杂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多样化。线段图不同,解题的思路也就不同。教师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三种方法,选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三个线段图,发现它们都是把数量不相等的两条线段变得相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三种不同的解法进行类比、归纳,总结出所有方法的本质。这样,学生借助线段图,厘清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和差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3]。

三、借助几何图帮助学生寻找解题途径

数学中有些问题的综合性较强,复杂而抽象,乍一看题目,感觉很难,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其实一画草图题意就清晰了。学生能从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与关键点,快速而顺利地攻破难题。

例如,有两个自然数A 和B,如果把A 增加22,B 不变,积就增加132;如果A 不变,B 增加12,积就增加240,那么原来两数的积是多少?

这道题比较抽象,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学生很难正确解答出这道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长方形图来解题,先画一个长方形(见图7)A 表示长,B 表示宽,那么AB 的积就是长方形的面积。根据题目表达的意思,当A 增加22 也就是长增加22,B 不变,即宽不变,即画出图8;当A 不变,也就是长不变,B 增加12 即宽增加12,画出图9。

图7

图8

图9

观察图8,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长方形的宽也就是B=132÷22=6;观察图9,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就是A=240÷12=20;那么,A、B 的积为20×6=120。

学生借助长方形图,找到了解题的关键点。

再如,不计算,你能比较43×52 和42×53,到底谁的积大吗?刚开始看这道题,学生会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这道题也可以借助长方形图,把问题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问题。根据这两个算式,画出两个长方形,一个长为52,宽为43,另一个长为53,宽为4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我们: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与宽的差越少,面积就越大。因为43+52=42+53,52-43=9,53-42=11,所以43×52 的积大。

结 语

总之,借助画图解题是学生打开解决问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画图策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使画图解题真正走入课堂,深入学生内心。以图促思,画图搭桥,有了画图这一座桥梁,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升,从而爱上数学,学好数学。

猜你喜欢

示意图故事书画图
怎样画图
小松鼠的故事书
画图比多少
天边的故事书
画图理解“同样多”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Little Bean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小松鼠的故事书
“三定两标”作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