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用型”课堂教学策略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例

2020-06-12张燕萍

名师在线 2020年16期
关键词:自然段文本课文

张燕萍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中心小学,福建莆田 351144)

引 言

“语用”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母语运用能力。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用型”课堂教学是指在“语用”教学观念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小学语文不同学段“语用型”课堂教学的典型特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体验并习得别人的语用经验;让学生走出文本,内化、迁移别人的语用经验,甚至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语用智慧,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发展“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建构“语用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是在以“自然的礼物”为单元主题的四篇课文中有独特的美感的散文。课文结构分明,言语精美,充满想象,是使三年级学生在感受自然、感受美的同时,品味语言、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优秀范例。

一、巧用导图,发现构段秘密

统编教材的每篇文本文质兼美,具有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增值点。第二学段要重视“段”的教学,本文结构特点分明,以“大自然的声音”为题,整篇文章围绕大自然的声音这一主题从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笔调清新、活泼。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动物三个方面进行分述。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自然段也都采取了总分的构段方式,但各自的侧重又有所不同。第二自然段着重通过对比的写法,生动细腻地描写微风和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觉;第三自然段运用了顶针的句式;第四自然段采用排比的写法。清晰的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脉络,研读段落结构[1]。

在关注到本文的篇章结构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积累言语材料。于是,在教学时,首先教师结合课后练习题,在学生初读后,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个大自然中的音乐家?之后让学生画出关键句子,并填写课后习题中的思维导图,这有助于学生迅速厘清课文脉络。其次教师让学生观察思维导图,引导其发现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之间的相同点。最后教师小结:“你看,这篇课文的结构就像一棵树,树干上长出了树枝,而树枝又会长出自己的小树枝,每根树杈都是围着自己的树枝来生长。像这样先总说,再围绕中心分几个方面来描写的方法,就叫作先总后分。”

填写课文导图又将为下一步学生通过品读发现第二、三、四自然段构段特点、迁移运用导图进一步梳理段落结构做出良好的范例。填写导图使学生感受到了本文结构的严谨、优美,并为背诵积累优美文段、联系生活体验仿写打下了基础。这样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实现了对语言的增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言语的理解与表达中融入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达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创境美读,体悟声音描写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文体有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神话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风格,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用教学策略。《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的文本是“声音与书写”的统一,在教学写景散文时,教师需要借助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言语间传递出的美感。《大自然的声音》中运用诸多方式描写了美妙的声音,如拟声词、叠词,尽显散文的韵律美与诗意美。大自然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可听、可感,细细品之,有树叶的歌唱,或细语呢喃,或雄壮且充满力量;有树叶、屋顶、窗户与小雨合奏的打击乐,或滴滴答答,或叮叮咚咚;有雨滴汇集的大合唱,或小溪淙淙,或小河潺潺,或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还有动物们的欢唱,或叽叽喳喳的鸟鸣,或唧唧的虫鸣,或水塘边蝈蝈的歌唱。拟声词大多以叠词形式出现,优美活泼、有声有色。作者细心观察,留心身边事物,用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拟人手法,给学生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用心去品读,朗朗上口之余,脑中自有画面,心中自有美感[2]。

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文本材料,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涵泳文本美读,使其在读中感悟情,在读中绘景,进而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体悟文字传达的音韵美,积累语言材料。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一)自读圈画,明确内容

风这个大自然的音乐家在森林里究竟演奏出了怎样的音乐?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声音的?圈出文本中描写声音的语句。

(二)想象读句,感受不同

(1)聚焦音词,想象画面。①哪些词看出了微风与狂风的不同?想象这些拟声词所带来的画面,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淙淙”“潺潺”“哗啦啦”等词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②联系上下文中的“轻轻柔柔”“温柔”理解“呢喃细语”;播放雄壮激昂的手风琴音乐《军队进行曲》理解“雄壮”一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韵味。

(3)回读第一自然段,紧扣中心。

(4)小结:透过词语想象画面就能读出文章的美来。

(三)联系生活,想象说话

我们还可以来到哪里,听到哪些大自然的歌手在演唱?学着第五段的句式,说一说。

如此层递式的训练,不但补白了课文内容,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味迁移,内化语言美

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妙,运用规范的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挖掘文本语言的表达形式。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从分析写什么转向感悟怎么写。例如,“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表达的句式相同,又带有顶针的表达,读起来如诗般优美且朗朗上口,既适合品读,又适合联系生活实际模仿与表达。而文中微风与狂风的对比,相同表达方式中又有变化。两句都先描写动作,但微风用的是“拂过”,狂风用的是“吹起”,接着描写声音,最后描写感受,但狂风又多了对森林的拟人化情绪的描写。

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样细腻优美而又富于变化的表达,从而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散文的教学价值之一是品味语言之美,“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所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为什么微风用拂过,而狂风却用吹起?小溪是淙淙,河流用潺潺,大海却用哗啦啦地汹涌澎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需要通过置换比较,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进行品味理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比喻与形象的拟人手法,教师应在教学中抓住典型句式作为范例,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与想象中还原文本画面,并由点带面,体会文本中其他想象丰富的句子,学会理解并运用“准确与形象”的表达方式[3]。

在教学时,首先,比较异同。教师先出示课文中描写微风和狂风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句式的异同之处:两句都先写了风演奏的动作,再描写演奏出的声音,接着写给人的感受;而狂风里多了对森林的描写。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动词的不同:“拂过”与“吹起”可以互换吗?为什么?最后教师进行小结:描写既要准确,又要丰富、有变化。

其次,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段。教师抓住“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当他在柳树上轻弹,那声音 ;当他在梧桐间拨弄,那声音 ;春天,他穿过树林,那声音 ;冬天,他卷过树梢,那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微风与狂风的表达句式,凭借填空进行想象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进行拓展阅读,对比感悟。教师与学生共读“阅读链接”中叶圣陶的诗《瀑布》,通过对比发现与课文写法的不同之处。课文通过听到的声音来写大自然,把大自然的一切都当成人来写;《瀑布》通过眼睛所见来写大自然,运用的是比喻。通过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学生能获得阅读的策略和技巧,把语言内涵的感受与阅读策略的迁移融为一体,在范例的使用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以“语用”理念为指导,基于对小学各学段课文特点的整体把握,关注并挖掘文本秘妙,以学习语文为本,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主,以语言学习带动内容分析,有效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通过充满挑战与创意的“语用”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理解与体验文本的“语用”智慧,从而不断提升其“语用”能力,发展其的言语创造力,全面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自然段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秋天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美丽的秋天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