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写作教学中进行“文化德育”的实践探索
2020-06-11谭红艳
谭红艳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德育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日益凸显。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优秀文化的滋养作用,增强广州市番禺区德育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番禺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推进“文化德育”的要求。“文化德育”就是基于优秀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文章据此阐述了如何在文学写作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式”课程和“主题研学式”课程进行“文化德育”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文化德育;文学写作;任务驱动;主题研学
文化德育就是基于优秀文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前提,把发展人、成就人作为目标,培养具有人文情怀、责任担当、优雅气质、乐观豁达的现代公民。文化德育用时代内涵引领人,用优秀文化熏陶人,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文学写作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准确地運用祖国语言文字来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出色的文学作品中受到感染与熏陶,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如何设计课程进行文化德育呢?下面笔者结合少年宫文学写作项目教学来阐述。
一、实践与探索
(一)设置以育人为目标的任务驱动式“探究+感悟”课程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引与帮助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紧紧指向任务中心,带着强烈的问题动机,积极主动应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协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既定的任务、投身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逐步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良J睦循环,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以童谣教学为例说明:童谣是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广府文化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外来务工人员及国际、国内行业精英聚集南粤大地,广州成为新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但同时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冲击。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粤语文化开始被忽略,很多广州人已经不知道地道粤语的表达和本土俗语的意义。可见,推广广府文化势在必行。
为了让新广州人了解广府文化,培育南粤情怀,成为新一代文化传承人,在文学写作项目教学中可设置“童谣教学”系列课程,具体见表1。
通过上述“识一探一写一悟”系列教学活动和学生创作的童谣,学生不仅了解了童谣及广府童谣的特点,还在创作、交流展示童谣的过程中体会到南粤文化的丰富、奇妙,增强了文化自信,从而自觉传承粤文化。
由此可见,“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效果,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教学任务,主动建构起“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问题”的学习体系,这不但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有价值的“任务驱动”,不仅能很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还能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到文化育人、三维目标完美结合的目的。
《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研学式“实践+教育”课程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生活、社会及自然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师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的研究方向与研究主题,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主动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自主建构新知识,从而达到学会学习、丰富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在文学写作教学中设计“实践+教育”主题研学式课程,有利于文化德育与写作教学的融合,丰富学生文学知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具体课程内容安排见表2。
民族节日最富有文化意味。学生通过上网、调查访问、实践活动、相互交流等研学活动,不仅了解了节日的由来,还能更深层地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生活、拓宽了知识面,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等经典故事,学生通过查阅、品读、写作、交流等活动,不仅了解了“百善孝为先”的意义,丰富了人文知识和写作素材,还学会体谅父母的不完美,懂得尊敬长辈、学会感恩。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孝敬父母、关心父母;与人相处时,也要有宽容心,不斤斤计较。这些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作用。
二、结语
教无定法,课程设计也是如此。教师只要有教育者的情怀,不断学习,结合相关教学理论,愿意创新,就会设计出超越学科中心、超越知识本位,形成“以生为本”的文化德育课程;超越普遍主义、超越权威主义,形成育人、对话、合作、创新的德育课程文化;形成弹性、动态、多元、融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王伏才.校本化课程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J].基础教育参考,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