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让读写更有趣
2020-06-11周丽灵
周丽灵
提及对大林老师教学思想的看法,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师将“读·写·秀”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
“读”即阅读。“至少阅读三遍”是老师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探寻了《诗经》之美,感悟了鲁迅先生对生命、对死亡的思考,经历了《家》中新旧观念的冲突,品味了客家歌谣的韵味,见识了《三国演义》中的忠义与谋略,目睹了《寂静的春天》中滥用杀虫剂的可怕后果。专题读写结束后,我才惊觉,本以为读不下去、读不懂的美学著作居然也能一知半解;原来毫不感兴趣的外国作品,却被它深深震撼;觉得学习忙、没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读了这么多书。如果不是大林老师紧抓阅读,也许我还囿于狭隘的阅读范围,自欺欺人没时间进行深度阅读。
“写”即创作,“把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惜”,“读”必须与“写”融合,这是大林老师一直坚持的。每一次的精读,都要写1500字以上的作品和2000字左右的摘抄、5个理解分析的间题等读书笔记,另外还有小组合作的研究报告或会议记录。虽然常常会遇到绞尽脑汁不知如何往下写的情况,但我慢慢感受到了创作的魅力:每一个字,都是思考后的成果。大林老师让我们用文字呈现思考,用文字抒发感情,培养我们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提高了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字运用的乐趣。一个月、一个学期之后再翻看自己的作品,会有“哦,原来我当时是这么想的”或者是“我当时怎么会这么写”的感叹,加深了我对阅读书目的理解,获得了新的思考。如果说阅读是了解、品味作品的基础,那创作则是积累、整理、反思。
“秀”是大林老师的一大教学特色。我们很喜欢这个环节,一是因为老师会将优秀作品发到微信群和网站上,那种个人作品被认可的欣喜和自豪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样的方式让我觉得付出的努力得到了肯定,而且可以让我对阅读、创作保持热情。二是因为可以交流思想。“秀”展示的是小组的书面研究成果,而前提是小组成员要经过充分的讨論。三是因为可以看到别的同学、别的小组的研究成果。正因为大林老师的重视,我的作品很荣幸地被老师推荐发表在2019年第4期《语文月刊》上。
其实,在大林老师的课堂上还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那又怎样”“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镜子笑,哪怕苦笑也要笑”“心中要有他人和社会”,等等,让我们懂得一个人要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理。
读,让我们了解先哲智慧,品味作品之美;写,让我们抒发所思所想,获得新的认识;秀,让我们在自由的氛围中,展示自我,聆听他人。大林老师将这三者巧妙地融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语文世界!
(本文作者系2020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