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20-06-11路爱霞
路爱霞
【摘要】阅读教学是最重点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教学部分,而且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合理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成为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就一部分学校而言,要么阅读课仅仅停留在课表上,要么把阅读课上成了语文课。那么,如何上好阅读课呢?接卜米作者谈谈白己的思考和想法。
【关键词】阅读课;有效性;策略探究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中考压力,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难以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所以,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埋下一颗种子。要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热爱阅读、热爱文字的种子,鼓励学生爱上阅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感兴趣了,才会心甘情愿地去阅读。一定要通过兴趣培养,让阅读变成自觉行动,而不是任务驱动。在我们每一个的成长中,都会有这样的人生导师,就像蒲公英,把一粒种子撒在你的心田,若干年之后,等这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会明白,那个撒种子的人有多么可贵。
养成一个习惯。如果不能成为优秀的阅读家,就无法拥有真正的知识,阅读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我们要养成学生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习惯养成的前提是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和价值,第一是持续性和连贯性,即阅读习惯的培养:每天固定要有阅读时间,而不可以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了,这样不能养成好习惯;第二是阅读量的累计,一般中学生一年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才可以使这种习惯养成。规范一种行为。规范其实是一种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好了,习惯养成到位了,我们就要考虑规范他们的阅读行为,讲授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阅读,同时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
建立一种机制。要想让学校的阅读工作长远、深入开展,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包括上好阅读课,确定学校每年度的特色的读书活动,各种关于读书的评比表彰,真正做到有制度保障,有活动载体,有检查落实,久而久之,阅读就会成为学校的传统。
提高一些素养。阅读能力决定未来高度,小学时期的阅读是开发孩子天赋的保证。学校所做的一切关于阅读的工作,最终要以学生素养提升为目的,所以我们教师要进一步加强阅读的课程化指导,像蜜蜂一样,酿出的蜜就是学生的素养。这些由阅读带来的素养,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那么,如何才能让阅读课具有实效性,我认为要真正地上好阅读课,必须要以“读”为核心,并且围绕“读”字在九个字上做文章,找思路。
第一个字是“选”,要突出适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选择适合培养学生兴趣、能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切合学生学情的文本,文本本身要有意义,能启发学生思考,也就是引人深思。
例如:学习郑振铎的《猫》这篇文章时,可选择阅读《呼唤狼》《中国屎壳郎出国记》等,由于有很多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对于学生而言,进行群文阅读,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学习的内容,这对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和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整合,都很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个字是“导”,要突出激趣。文本选好了,要通过引人人胜的导人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探究欲,打开学生心扉,让文字浸润灵魂,润物无声。
例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我在课前搜索了关于三峡风光的视频,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体验,深深地体会三峡的美丽。
第三个字是“问”,突出“设疑”。教师要根据文本设定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包括文本的多个纬度,问题的设计要发散思维、不拘一格,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体验。只有带着问题读,才能把握文本的骨骼和框架。
例如:在教学《精神的三间小屋》时,1.课文标题说的是哪三间小屋?2.这三间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3.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4.建筑自己美观结实的“精神小屋”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六个小问题的设置,由浅人深,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第四个字是“赏”,突出解读。赏,是欣赏,是精读,是对文本逐字逐句地研读,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精读,让学生充分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引发共鸣、启迪思维。
比如:在学习《我爱这土地》时,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开篇两句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基调?2.简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两句的内涵。3.第2节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五个字是“思”,突出解惑。思是思考,要在精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学而不思则罔,阅读本身是一种思考,是一种反省,是一种探索,是一种与现实的不妥协。
比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时候,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称呼、评价网明园?作者笔下的网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盛赞圆明园?说说文章结尾两段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对雨果本人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对课文本身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六个字是“说”,突出表达。读了,思考了,就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想法,阐述自己的见解,表达也是阅读内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说了,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比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的时候,在阅读完课文后,课文中既是“严师”又是“慈母”的母亲形象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母亲曾经为自己做过哪些事。学生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踊跃地举手发言,积极地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表现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其内心的情感被充分地激发了出来。
第七个字是“记”,突出积累。就是要在笔记上积累字词、名句名段,鼓励学生做好批注,通过记,夯实基础,建构语言体系。
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可以让学生读读《沁园春·雪》《夜走灵官峡》《济南的冬天》等之类关于写雪的作品。这样,雪的不同形态,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雪的认知,最主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能自然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
第八个字是“读”,突出拓展。可以在课堂上再读,也可以延伸到课外读,以课堂上生发的兴趣点和获得的方法为依托,串珠成线,引导学生再读、深入读。
比如:初一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第一课《在山的那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上分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朗读,在两组朗读的过程中互相之间取长补短互相进步。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指出学生朗读存在的缺陷,或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九个字是“写”,突出提升。只读不写,那是纸上谈兵,写是阅读成果的最终转化,阅读只有指向写作,才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会创造新的阅读可能和阅读实践。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如《皇帝回宫后》;针对文章《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写写《于勒归来》;针对文章《春》,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等。
总之,阅读是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的有效手段,而这,正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一脉相承。让学生有智慧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
参考文献:
[1]曹庆奎.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高考,2018(33).
[2]曹小文.探究提升初中語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都市家教(创新教育),2017(4).
(责任编辑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