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06-11朱菊田芸芸高淑娟
朱菊 田芸芸 高淑娟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科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的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40例儿科糖尿病患儿,患儿均在2013年1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采用数字随机法对患儿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常规护理,为常规组,一组联合护患沟通,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家属满意度和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儿依从性为95%(19例),常规组为65%(13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服务态度满意度评分为(95.2±1.3)分,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评分为(96.6±2.1)岁,对环境质量评分为(94.7±2.7)分,各项数据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空腹血糖为(4.3±1.1)mmol/L,餐后2 h血糖为(5.9±1.3)mmol/L,各项数据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可以有效的稳定患儿血糖水平,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让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更为满意。
[关键词] 儿科糖尿病;护患沟通;依从性;满意度;血糖指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0)04(a)-0139-02
护患工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建立有效信任,并搭建良好的交流桥梁,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认知度与配合度[1-2]。在现代医学工作中,护患沟通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减少护患矛盾、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途径[3]。该次研究将对儿科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并选取了2013年11月—2019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儿科糖尿病患儿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40例儿科糖尿病患儿采用数字随机法对患儿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常规护理,为常规组,一组联合护患沟通,为观察组,每组20例患儿。观察组患儿年龄在2~15岁之间,平均年龄(5.7±1.2)岁;男性有8例,女性有12例;患儿住院时间3~15 d,平均(6.7±0.4)d。常规组患儿年龄在2.5~14岁之间,平均年龄(5.6±1.5)歲;男性有11例,女性有9例;患儿住院时间4~14 d,平均(6.6±0.6)d。所有患儿经血糖检测均可确诊为糖尿病,患儿家属同意进行该次研究,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采取普通的护理措施,告知患儿家属儿童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及临床照顾方式,并对患儿进行严格的控制,遵医嘱指导患儿用药,每天两次检测患儿血糖水平,报告给医生确保用药合理;指导患儿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观察组患儿则在以上基础上实施护患沟通,内容如下。
1.2.1 与患儿的沟通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求积极地与患儿进行交谈,告知患儿如何配合护士展开护理工作,同时与患儿讨论其感兴趣的事情,展开一些小的娱乐游戏,拉近护士和患儿之间的距离。给与患儿安慰和鼓励,每次在患儿配合护理和治疗后,应当鼓励患儿,夸奖其勇敢,并给与一定的奖励。要求护士在沟通过程中,面带笑容,语言温和。
1.2.2 与患儿家属的沟通 每天向家属报告患儿的病情,安抚患儿的情绪。在护理过程中,要求家属积极参与配合。在患儿发生哭闹情绪时,要主动地安慰家属,并让家属合理地安抚患儿情绪。每日的用药、护理操作等,都应向家属解释其医学意图和治疗目的,尽可能让家属积极配合展开护理工作。尤其要注意告知家属不要一味的溺爱患儿,必须要遵医嘱控制患儿的日常饮食。
1.2.3 环境管理 合理的管理病房环境,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辟一块儿童娱乐场地,丰富患儿的住院生活。此外,也为患儿提供了适当的活动空间,有利于患儿展开运动锻炼。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的依从性,分为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3项,依从性=(依从+部分依从)/30×100%。对比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护理技术、服务态度和环境质量3项,每项评分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比较两组患儿护理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依从性分析
观察组患儿依从性为95%(19例),常规组为65%(13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服务态度满意度评分为(95.2±1.3)分,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评分为(96.6±2.1)分,对环境质量评分为(94.7±2.7)分,各项数据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糖指标分析
观察组患儿空腹血糖为(4.3±1.1)mmol/L,餐后2 h血糖为(5.9±1.3)mmol/L,各项数据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儿科糖尿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儿童糖尿病病情比较严重,治疗较为棘手。加之儿童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不是十分全面,自身的智力发育和认知度有限,因而对用药和护理的配合度较低,提高了临床护理难度[4]。
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经干预后,其依从性更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也比较高。在良好的护患沟通下,患儿及家属能够和护士建立良好的关系,确保得到家属的支持和患儿的配合[5]。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说,护患沟通能够有效地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提高家属认知度,可以减少护患矛盾,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公信度,确保医院社会形象[6]。
从两组患儿的血糖指标来说,观察组患儿经过干预后,其血糖指标的恢复效果也十分理想。经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空腹血糖为(4.3±1.1)mmol/L,餐后2 h血糖为(5.9±1.3)mmol/L,各项数据优于常规组(P<0.05)。宋海晓等人[7]的在其研究中提出,在护患沟通下,糖尿病患儿空腹血糖为(4.5±1.4)mmol/L,餐后2 h血糖为(5.7±1.2)mmol/L,各项数据优于常规护理患儿(P<0.05)。这两组数据均提出了护患沟通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效果,但存在一定的数据差异,这可能和患儿个体差异和地域差异相关。儿童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和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周期较长,许多患儿因不能够坚持用药导致了病情加重、反复发作,有效的护患沟通让家属对护理工作建立了新的认识,有了家属和患儿的配合,护理工作被有效落实,患兒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可以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儿科糖尿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可以有效的稳定患儿血糖水平,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让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更为满意。
[参考文献]
[1] 魏玉梅,杨慧霞.孕前漏诊的孕前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7,52(4):227-232.
[2] 钱坤,陈晓波.2010年至2016年单中心新诊断住院儿童糖尿病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20):1547-1551.
[3] 张月娥.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合用在儿科糖尿病中的应用及相关护理方法分析[J].海峡药学,2018,30(3):191-192.
[4] 苏日娜,朱微微,魏玉梅,等.北京地区妊娠期糖尿病发病情况及妊娠结局的回顾性调查[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 19(5):330-335.
[5] 孙丽伟,李明,陈志红,等.中国儿童糖尿病管理项目对儿童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8):584-587.
[6] 张靖,袁珂,丁曙霞,等.GCK基因变异导致的高血糖十例临床与变异特征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6):440-444.
[7] 宋海晓,董肖萍,陈志红,等.青岛地区1型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血糖管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5):459-462.
(收稿日期: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