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分析
2020-06-11黄晓萍赵罗成
黄晓萍 赵罗成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必须重视其就业问题。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进行调研,发现当下农民工在就业区域选择时考虑的因素更加多样化。重点探讨了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深刻分析了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回流就业的优劣势,结合调研,就促进农民工就业区域均衡化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回流就业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0-0001-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061.4 文献标志码:A
1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就业区域分布情况
1.1 農民工及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农民工是属于农村户籍,但没有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是在城市工作的一个群体。农民工承担了改革开放前沿建设的最主要任务。截至2018年,约有2.88亿农民在城市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各基层岗位工作。如果农民工可以获得城市居民身份,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随着时代发展,学术界对农民工的诠释也发生了新变化。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农民工是中国户籍制度的时代产物,是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与传统户籍制度相对立的表现。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了“城市新移民”“新产业工人”等具有现代化文明发展观念的名词,这些名词更好地定义了新时代农民工的职业特点。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要求,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
1.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区域分布现状
近年来,劳动力迁移也出现了新变化,主要是因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劳动力形成了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新形势[2]。由于地域发展不均衡,更多劳动力流向发展程度高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等原因,劳动力流失严重。以河南农民工就业地区选择整体概况为例[3],具体结果见表1。
2018年以来,基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如成都、杭州、武汉、苏州、西安、郑州、长沙等。这些城市快速崛起,必然会引起劳动力迁移方向转变,给这些城市带来更多活力与就业机会。此外,相比一线城市,新兴城市的生活成本与压力更低、户籍政策更宽松等都是利好因素。新时代下,农民工有更多的选择与机遇,其流动方向更加多元化。
2 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初的盲目跟风相比,今日的农民工对于就业区域选择更加理性与成熟[4]。将影响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分为经济与非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2.1 农民工选择就业区域的经济因素
2.1.1 区域收入水平差异
经济收益是农民外出务工最关注的问题,由于不同城市发展水平不同,造成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民工倾向于选择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来维持家庭生计。一般来说,如果其他因素没有改变,那么经济因素将成为唯一的考虑因素。但与此同时,农民工结合自身,也会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该地区的职业发展。表2为对江苏南部地区进城农民工行为选择的调查结果[5]。
由表2可知,江苏南部地区选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考虑因素(0.78),对行为选择产生根本性影响,证明农民工倾向于选择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来维持家庭生计这一结论。个人技能情况和心理成本为次要考虑因素(0.26~0.27),对农民工区域选择产生一定影响。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和距离成本为微弱影响因素(0.10~0.14),这也恰恰说明了农民工群体中普遍存在远离故乡和与城市社会脱节的问题。
2.1.2 生活成本差异
在城市中工作必然面临在城市生活的问题,包含吃饭、住宿及交通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其中住宿问题尤为突出。在一线城市租住成本甚高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农民工在选择务工城市的同时,也必须综合考量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
2.1.3 流动就业成本
距离农民工生活地较远的区域,由于信息沟通与传输存在距离,获得较好的工作机遇有限,因此部分农民愿意在其生活农村所在的周边城市通过乡亲介绍寻找工作机会。
另外,距离家乡远的城市由于路程成本高,平时探亲等都会增加额外支出。这些因素影响农民对就业地域的选择。
2.1.4 社会环境差异
社会发展推动了精神需求的提高,新时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在就业区域选择上会考虑城市的环境问题。空气质量较好、社会治安稳定的地区是农民工向往的就业区域。
2.2 农民工选择就业区域的非经济因素
2.2.1 子女教育及生活习惯
新时期,农民工对于子女教育问题也尤为关注。城市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会影响农民工在就业区域选择时的判断。
另外,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影响就业区域选择的重要因素。一些城市对农民工存在歧视和偏见,也会影响农民进城务工的选择。
2.2.2 城市落户政策
户籍制度是我国颇具特色的管理制度。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辐射发展,一批二线城市率先放宽户籍准入标准,吸纳更多力量为城市建设服务。农民对于户籍政策的关注也日渐升温,落户务工所在城市是他们的愿望,也必然是他们考虑就业区域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政策也要不断完善,给予农民工更多政策优惠,帮助农民工实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意愿。
2.2.3 农民的个人情况差异
年龄差异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中有重要影响[6],年轻人更愿意去较远的地方务工,而年长者由于生理与心理原因,更愿意选择在家乡周边地区工作。
此外,受教育水平对扩大劳动力视野有深远影响。家庭情况对于农民选择务工区域有根本性的制约作用,当一个农民家庭上有长辈需要照顾、下有孩子需要照料时,必然会限制劳动力流动距离。
3.1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城市就业的优势及劣势
3.1.1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城市就业的优势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农民工选择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加工性企业、工程建筑、开采业、服务业工作,为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科教文卫相关基础设施的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而且,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环境会催生很多培训机构,改变农民工技能水平低、素质不高等情况。这都对农民工发展和顺利就业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也是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优势。
3.1.2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城市就业的劣势
农民工进城就业也存在一些劣势,具体如下。
首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素质优良的从业人员,而农民工普遍技能水平低下、素质不高。
其次,生育问题。农民工思想观念保守,造成超生问题严重。全国普查数据显示,农民工超生的占比超过其生活城市的50%以上,而且由于性别歧视严重,造成新生儿男女比例失衡。
再次,由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不一、法律意识淡薄,对自身的约束有限,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如赌博等违法行为成为农民工提升经济收益的不正当手段。
3.2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回流就业的优势及劣势
3.2.1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回流就业的优势
在中国,农民工回流具备明显的地区特点。对于中西部而言,农民工回流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这类人群中的大部分都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只要稍加引导与培训,就可以成为为企业所用的熟练工人,并且具有较高的忠诚度。
另外,回流的农民工由于经历了“大城市”工作生活的磨炼,开拓了眼界与认知,可以给家乡带来思想的创新与改变,使新概念与政策可以得到更好的落实。并且,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者,回流的农民工可以充分满足城建对劳动力的需求。
3.2.2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回流就业的劣势
农民工回流就业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必然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城市,大量劳动力流失会破坏城市服务体系的稳定性。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甚至企业高薪聘请却依然无人应聘。这必然造成城市发展的停滞,阻碍经济发展和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农民工回流不仅会影响城市发展,也会给农村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国人地矛盾尖锐,回流农民工会加剧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此外,乡镇企业数量有限,无法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所以一部分人还是要以农业生产为生,这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民工回流对自身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由于长期外出务工,农民工适应了城市发展的工作节奏与生活方式,回到农村会产生心理抵触与不适应等问题。
4 促进农民工就业区域均衡化的具体措施
农民就业区域均衡化有助于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可以有效缩小地区差异。农民工冲破重重阻碍来到城市谋求发展,但因观念等因素限制其身份转变和就业区域选择。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新时代农民工的切实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为此,从多方面角度提出建议措施,帮助农民工可以在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平衡。
4.1 政府主导,完善农民工就业政策
政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应该为农民工的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建议和政策支持。
首先,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向农民工提供政策解读、市场信息宣传等,帮助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法律保障;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严厉查处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7]。
其次,要把农民工纳入城市服务体系,让农民工共享城市在就业培训、儿童教育、住房、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只有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农民工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4.2 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实现错位竞争
區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在经济规模、经济发展质量、经济竞争力上均处于劣势。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必须坚持区域特色,发展独特的经济产业,在缩小同东部地区经济差距的同时,也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3 优化城市户籍制度,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民工流动的重要原因。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需要不断优化户籍制度,减少农民工融入城市发展的政策障碍,努力消弭心理压力和身份不平等问题,增加农民工对城市的身份认同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农民工的公民权利和合法利益免受侵犯,而且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享有更大的发展自由,对于优化农民工区域选择有根本性的帮助。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必须更加关注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政府要提供更多安置房项目,帮助农民工在支付低租金的同时获得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对农民工全身心投入城市建设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4.4 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农民负担
加大教育投入,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8]。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执行国家教育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与入学机会,减少农民工负担,为祖国未来的新生力量提供优质服务[9-10]。
5 结束语
农民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群体,对国家建设贡献巨大,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帮助。农民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将有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农民工在就业区域选择上的因素,认为选择的主要依据是经济收入,但非经济原因也会影响就业地域选择。
通过分析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回流就业的优劣、劣势,认为加强政策引导,并且完善各项制度,能够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使他们获得幸福感。另外,提出了建议措施,帮助农民工培养更加现代化的就业区域选择观念,使他们可以从容应对现代化城市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3-16].http://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2]李克海.民工經济与农民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60-164.
[3]孙华民,王磊.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基于产业支撑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7(12):12-13.
[4]吕效华.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5):26-31.
[5]白南生.农村劳动力流出就业对农业影响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44-254.
[6]张晓芸,朱红根.农民工就业区域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J].商业时代,2014(30):47-49.
[7]祁子龙.基于人口、土地和产业视角的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问题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24-26.
[8]李若建.关于农民工与流出地乡村的关系和乡村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05(4):46-48.
[9]白南生,李靖.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7):70-76.
[10]李东琴.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