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调查

2020-06-11阳建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乡贤群众

阳建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和价值引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新时代“三农”工作增强“四个自信”的生动实践。在“四个自信”视域下,文化自信是灵魂、是基础、是支撑,而乡村文化振兴则是文化自信的关键。

基于上述背景,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新华社2019年秋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三支部学员,奔赴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简称长株潭地区)调研,试图梳理、提炼、剖析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的亮点、难点、痛点和突破点。

一、顶层设计高瞻远瞩 基层探索“百花齐放”

(一)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 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文化振兴是百姓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当前,从国家到省级、地市层面,文化领域的顶层设计高瞻远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深厚的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南。

国家层面,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制度。

湖南省级层面,出台了《湖南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制度;地市层面,长株潭三市发布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二)基层探索自主性增强“自选动作”层次丰富

调研发现,作为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群,长株潭地区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既遵照顶层设计指引,又重视基层首创,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的“自选动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家门口”文化阵地

湘潭市着力打造农村群众“家门口”的文化阵地,近年新建和完善了500多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新建和改扩建了2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立“农家书屋”1628家,实现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农家书屋及社区健身器材全覆盖,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90%,并全部免费开放。

浏阳市突出提质文化设施,已基本建成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每年举办公共文化服务培训班,学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进、落实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培养计划,打造了300多个各具文化特色和底蕴的屋场。

2、首创“门前三小”模式,给老百姓“种”文化

株洲市攸县在农村地区首创“门前三小”模式,即以屋场为基础在老百姓家门口因地制宜建设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用于文体健身,小书屋用于借阅书籍,小讲堂用于基层宣讲,目前已建成“门前三小”阵地500余个。

借助“门前三小”平台,积极发动群众自主开展活动,让老百姓自己“种”文化,活跃着龙灯队126个、锣鼓队237个、舞蹈队572个、篮球队58个、武术队28个、文学社35个、非遗传承项目22个,实现了“小广场跳出大健康,小书屋读出大天地,小讲堂讲出大道理”。

3、按需订制“送文化”,增强“造血”功能

“农村群众需要什么文化活动,点什么就送什么。”长株潭地區推出“菜单式服务”,根据农村百姓需求“送文化活动”“送文化人才”,帮助农村地区增强文化“造血”功能。比如,湘潭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公益培训”活动,市县两级每年开设免费培训3次以上。

浏阳市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下设39个分队,由32个乡镇、街道和7个局属单位组成,开展全民阅读、送戏下乡、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文明劝导等活动。创新开展“党的十九大光辉照乡村”文艺巡演活动,开设流动博物馆47场、“文艺大讲堂”10场,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田间地头。

4、深挖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长株潭地区深挖乡村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群众的理想信念。位于韶山市的毛主席故里韶山村,利用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的历史陈列馆等红色文化资源,展示毛主席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浏阳市文家市镇深挖秋收起义遗址等红色资源,打造“会师小镇”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业态融合,为全国人民打造红色精神教育的大课堂,2013年—2019年7月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

5、培育乡贤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长株潭地区大力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通过评乡贤、树乡贤、做乡贤等形式,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攸县把培育新时代乡贤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培育出了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省首届“最美乡贤”夏昭炎。

攸县石羊塘镇在各村设立乡贤工作室,着力打造乡贤特色文化小镇。组建包含教师、民间艺人、在校优秀学生在内的百人乡贤宣讲团,在田间地头、学校、社区,向广大群众讲解政策法规、传授科技知识、发布致富信息、调解邻里矛盾,开展活动1626场次,20多万人次参与。

6、营造党建文化,推出流动“党建读物”

株洲市渌口区构建“一条党建百里长廊、一片支部‘五化示范带、一张服务群众网”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吹响了党员教育的时代号角,培育了独特的党建文化。比如,该区利用从渌口镇沿着省道S211到朱亭镇全长150里的电线杆,集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精神,覆盖近30万人口,成为浏览次数最多、效果最好的“党建读物”。

渌口区还探索用党建文化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开展“网格走亲、党群同心”大走访活动。目前,共有111个单位、9015名党员参与走访,与96632户老百姓结“对子”。通过走亲增加老百姓对党的认同和拥戴,营造了“党风带民风”的良好氛围。

二、“四个坚持”可资借鉴“群众视角”启示深刻

(一)坚持党建统领 锻造乡村文化振兴“主心骨”

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是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长株潭地区坚持党建统领,发挥党委、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担当乡村文化振兴“主心骨”。

比如,在“门前三小”建设中,攸县党委政府给自身定位了三个角色。其一是领导者,确保“门前三小”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党风带民风的平台,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其二是策划者,整体工作的操盘都是县委政府策划组织,县委宣传部负责,县文体广新局实施,如设计统一的LOGO、制定申报程序、相对统一设计风格等;其三是服务者,只要老百姓提出申请,联合验收达标,县委政府就把服务送到位。

(二)坚持党员带领 担当乡村文化振兴“带头人”

“党外看党内,群众看党员。”调研发现,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长株潭地区注重发动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带头讲党课、带头推文体活动、带头搞读书会、带头参与志愿管理,让群众身边的党员自觉成为乡村文化振兴“带头人”,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加大对乡村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比如,浏阳市把移风易俗与主题党日、党员承诺书相结合,全市2400个党支部统一开展“移风易俗从我做起”主题党日活动,6万余名党员传播文明新风。

(三)坚持乡贤引领 培养乡村文化振兴“引路者”

建好阵地更要用好阵地,关键在选好人、用好人。长株潭地区注重挖掘本土乡贤,培养了一批“引路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参与农村文化事业。

比如,攸县“门前三小”模式是起源于当地乡贤夏昭炎创立的农村书屋;在浏阳市北盛镇亚洲湖村,乡贤能人学比赶超,竞相推出《亚洲湖之歌》、“亚洲湖之家”微信群等一批村级文明建设成果。

(四)坚持全员参与 凝聚广大群众“微力量”

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都是群众,只有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才能让乡村文化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具有生命力。长株潭地区坚持全员参与,注重从调动和激发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发,把农民主体作用体现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全过程。

株洲市在铺排乡村文化阵地的过程中,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推进,注重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比如,动员群众让出老宅、鼓励群众出工出力、邀请群众参与规划和设计,把群众的“微力量”一点点地汇聚起来。

(五)基于群众视角的四点启示

通过调研,可从群众视角得出深刻的启示。

一是乡村文化建设要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才有生命力。乡村文化活动的创作,要基于乡村现实、村民需要和时代潮流。从“门前三小”到本土文化,再到红色文化、乡贤文化、党建文化,都是农民内心深处有根基、有认同、有需求的文化。群众喜闻乐见,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二是乡村文化建设要注重吸收群众智慧,增强群众探索的自主性。调研发现,长株潭地区不少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都是来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是群众在不断自主探索中形成的,是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实践成果,并不是上層的安排。基于群众的智慧结晶,基层党委加以提炼、规范和推广,创新成果就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生根发芽。

三是乡村文化建设要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主体。以乡村为本、以农民为本,是发展建设乡村文化的根本依托。只有依托乡村自身、依靠农民自觉行动,才能激发农民的自尊和自信,也才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乡村文化。除了党组织引导、党员带头,更要培养老百姓主动“种文化”的意识。

四是乡村文化建设要方便群众,让群众对文化“触手可及”。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升,一村一书屋、一广场、一舞台等传统做法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农民不再愿意“赶几十里路去看一场戏”。因此,阵地建设必须解决地缘问题,化整为零,把文化阵地搬到屋场、建在门口,让老百姓有地缘认同感和亲近感。

三、突出问题制约振兴 难点堵点亟待破解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缺乏战略性重视

调研发现,部分地区、部门不同程度存在一种认识:即认为文化建设是软实力、软任务、软目标,“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建设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头脑”,属于潜移默化工程,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不容易出政绩,基层领导干部没有从战略高度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像抓经济工作、抓业务工作那样用心用力。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部分地方党委、政府负责同志的政绩观出现偏差;其二,乡镇干部队伍人手紧张,抓经济发展和综治维稳需要占用主要精力,对文化建设分身乏术。

(二)基础建设不充分 文化阵地遭“闲置”

长株潭地区的乡镇(村级)都建有乡镇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但离等级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湘潭市只有422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符合“七个一”标准,其他均存在馆舍、场地面积不达标、设施设备不全等问题。

现有的文化阵地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供需脱节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闲置”情况,利用效果较差。调研发现,有的乡镇文化站被社会服务中心占用,有的农村书屋书籍种类不多、数量不够;文体广场开展的活动单一,大多停留在广场舞等;有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成后,日常使用管理不规范,缺少管理人员和日常维护经费,难以保证持续正常运行。

(三)队伍力量不充实 “三不专”问题突出

有了文化阵地,还需要人员。调研发现,相比以往,长株潭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力量在壮大,不过仍存在不专职、不专业、不专心的“三不专”问题。其一,人员没有完全配备到位。有的村庄公共文化队伍数量不足,有的完全没有,且总体素质不高,还存在乡镇文化干部“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用”现象。其二,专业人才欠缺。乡镇文化队伍中,只有少数具备与文化工作相关专业学习经历,大多数是从其他非文化工作岗位转任过来,具有文化专业技术职称的寥寥无几;其三,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工资待遇偏低,有的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加之文化工作缺乏量化的评判标准,导致文化条线干部的获得感不强、工作热情不高。

(四)产业意识不够强 发展后劲较弱

文化产业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虽然长株潭地区启动了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但整体上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强,农村文化项目比较零散,集约化程度不高,有的项目除了开业时“热闹一下”,之后就乏人问津,发展后劲不足。

四、坚定“四个自信” 精准施策“铸魂”

(一)用“四个自信”理论武装头脑 加大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性重视

各地各级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做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指引,既要从思想上增强“四个自信”,又要从“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加大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视。党政干部要纠正不合理的政绩观,切实把乡村文化振兴列为关乎“四个自信”的“大事要事”。

建立健全“四个纳入”工作机制,即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学发展重要考核内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统筹规划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管、用”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把城乡公共文体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到城镇、新社区总体规划中去,统筹考虑、同步推进。根据乡村人口发展和分布,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合理规划布局乡村公共文化设施。

推动乡村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管、用”结合,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的功能。对乡镇综合性文化设施进行完善和补缺,对个别尚未建成的进行集中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依托村党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以及其他乡村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續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

(三)推动“输血”转向“造血” 弥补乡村文化人才短板

在给农村文化“输血”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造血”,围绕留住人、吸引人做文章。要制定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规划,引入一批高层次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研究高端人才;加大优秀乡村文化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发挥高校、文艺团体人才优势,通过对口帮扶、设立联系点等形式,开展专业人才进基层活动,弥补人才短板。

依托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研修培训机构,对掌握一定技艺、有学习意愿的乡村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壮大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补充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做到专岗专用,并定期对文化站长和工作人员轮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把退休人员、返乡大中专学生等吸纳到乡村文化队伍中来。

(四)夯实产业基础 推动文化融合发展

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性转化红色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扶持一批竞争力强的文旅和文创企业;实施乡村创意产品推广行动,以文创产品、工艺品、非遗产品等为重点,支持开发农村特色创意民族民俗文化产品。

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文化、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以旅游为载体,积极开发乡村文化观光游、乡村文化休闲游,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支持各地根据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利用乡村拥有的特殊地形地貌,举办各类体育赛事,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

(作者单位:新华社湖南分社。调研组成员:林艳兴、杨科、杜屹然、尚前名、陆立军、李洁、詹萍萍)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乡贤群众
新乡贤是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支部+”乡贤护航乡村治理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靠大多数,还是靠“乡贤”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别让“乡贤”成“乡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