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家校社共育
2020-06-11陈启刚
陈启刚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呈上升趋势,媒体及社会舆论常常将之归因于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过重、考试竞争激烈、教师批评不当等方面,似乎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和学校管理方式的不足,是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许多案例表明:家庭问题才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学校及社会也有重要的责任。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和呵护,共同培育和促进。
第一,家庭需要提升责任意识和教育理念。
在学生的心 理健康成长中,家庭有两类突出的问题:一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例如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婚姻出现危机,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吵架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比父母一方去世的单亲家庭还要严重。二是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常常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所以,一方面,父母要提升责任意识,家庭要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关爱,创建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做到“父母不缺席”,和睦的家庭对孩子来说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另一方面,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不能过于苛刻、过于严厉,做到“父母不焦虑”。另外,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陪伴孩子,把爱和关心放在第一位。同时,父母自己也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二,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认识偏差、重视不到位的问题。认识偏差指的是一些校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对少数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甚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重视不到位指的是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提高到立德树人的高度,不重视全体教职工参与、不重视课程开设、不重视心理辅导室建设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些问题学生的不良品德和行为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现,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能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是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工作全过程中,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二要为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到至少每两周一课时。三要建立心理辅导室,为有心理困惑的部分学生开展辅导解惑。四要与家长密切联系和沟通,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通过家长学校引导,让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的有關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方式。
第三,整合各方面资源,推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服务。
一是要大力支持医科院校开设精神卫生专业,加大经费投入,培养更多的精神卫生专业人才。二是要借助媒体加大宣传,在全社会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工作,使精神卫生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家喻户晓,使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人们认识到心理问题不等于精神病,消除大众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三是通过规范的准入制度,鼓励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服务。四是卫生健康委在综合医院、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儿童心理科或儿童精神科,为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提供专业咨询和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