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
2020-06-11程立海
程立海
之所以要选择如下故事,主要是基于对于漪老师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她的教育教学思想对笔者三十多年来的影响,包括阅读她的著作、聆听她的报告、与她的短暂交流与请教等。因此,笔者完全有必要用笨拙的笔记录下来,以此来致敬于漪老师。
作为2019年9月17日国家首次授予的三位“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之一的于漪老师,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能够获得“人民教育家”这一作为新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国家荣誉、最高荣誉,必然有着她的卓尔不群的思想与才德,这,从笔者学习于漪老师系列著作、报告和文章中可见一斑,得到实证。
于漪老师在60多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写下了5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主要有《我和语文教学》、《教育的姿态》、《于漪全集》(20卷)、《点亮生命灯火》等。通过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了解和知晓她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论述,对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笔者来说,获得了很大滋养、指导和帮助。
“既教文,又教人。”1979年,于漪老师主动(因大多为约稿)把 《既教文,又教人》投稿给《语文学习》。文中指出:“所有学科应该以育人为目标,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应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读写能力获得扎扎实实的提高。”于漪老师的这一主张与观点,体现出“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思想,这篇文章在当时就推动了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引发全国范围内对语文性质观的反思。《既教文,又教人》一文,大胆提出语文教育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与上世纪90年代初,于漪老师再次主动撰文的《改革弊端,弘扬人文》可谓是“姊妹篇”,在这篇文章中,她进一步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语文学科开始被工具性所左右时,于漪老师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的结论性成果,该观点被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所采用,在全国影响广泛,深层次地改变了语文教学模式。广大的一线语文老师对此感受最为深刻,并且指导语文教师践行和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
以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仅要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更应该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毕竟,这篇文章能够让我们充分感悟到小弗朗士当时的处境,在和文中的人物一同感受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又失去学习祖国语言时,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的真实心声。在随文学习时,教师要用好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既教文,又教人”,对学生进行珍惜大好学习时光的教育,满腔热情地喜爱我们的国家,感恩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安心学习、快乐生活、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窗明几净、设备先进的优裕条件和美好环境。
其实,这样的课文与教学,还有很多很多,再如古诗文:《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零丁洋》《出师表》《陈情表》等,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凸显出“教文育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育教学思想与理念,这正是于漪老师一直强调的“精神成长”,与要为学生的发展打下 “精神的底子”相契合。因为,于漪老师早就指出:“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
“语文就是人生,伴随人的一辈子。”这是于漪老师语文教育的深邃思想,躬身实践的结晶,更是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待,作为数以万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深感责任重大,应该努力践行,因此,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的王同学就是典型代表。
王同学为人诚实,乐于助人,这是他的优点,欠缺的是,语文基础自小学高年级起就薄弱,学习有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写作文方面,不但内容很少,常常只写几行字,还有很多错别字,表意不明。有一段时间,他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针对这一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要想方设法地改进现状,在诸多选项中,先从古诗背诵和默写加以突破:在全班布置背诵、默写前一两天,就先告诉他后面要背诵和默写某一首诗歌了,提醒他提前熟读,在此基础上,再抽课间或中午休息,或下午放学的时间,与他一起朗读、背诵,在这一过程中,如发现错误的地方,就加以讲解,帮助他在理解的基础熟记,进而能够正确默出。以杜甫的《望岳》为例,其中的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中的“凌”字,如果不理解其意义,就很容易错写成“临”,而一旦理解了“登上”的含义后,则不会写错,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就这样,从中习得古诗文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对于其他古诗文的学习大有帮助和裨益,有效规避了可能因不解古诗意义而导致默写错误的情况发生。由此,也告诉王同学,不仅学习这样,做任何事情都一样: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处理问题、解决困难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进而做到事半功倍,达成理想目标。
在熟读、默写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古诗文中的名句,让王同学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树立应有的信心。如在学习《为学》后,在课上与课下,几次让王同学说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意思以及自己的理解。最后王同学说,课文说得非常有道理,今后我要尽力把学习搞好,化难为易,之前没有搞好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没有全力投入到学习中,畏惧心理严重,今后,一定要改变这样的心理,与同学们一起进步。
王同学说到做到,不但在古诗文、现代文学习上尽心尽力,在作文上,也有较好的进步,我的做法是:在日常,不仅赠送他由我参编的作文书,还不定期地通过微信发送一些上海和全国各地获奖、中考、平时习作中的优秀作文让他阅读、琢磨、体会,从中获取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营养,为自己寫作奠定丰厚的基础。就这样,王同学的作文水平逐渐有了起色,进步明显。此外,每当在期中、期末考试前的一周,我都会打印几篇不同素材、不同主题的文章,以备王同学“依葫芦画瓢”——迁移到考场作文中。起先几次,王同学把准备的“范文”进行灵活改动、加工,写进考场作文中,获得了平均分。看到这样的情况,对他大力表扬——总比写不出和只写几行要好得多。
经过大约两年的“如法炮制”,王同学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可谓“突飞猛进”,就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试卷发下来,看到总分40分的作文,他居然得了34分,超出了班级平均分。更让我惊喜的是,其考场作文完全不是模仿、改造之前给他准备的范文,而是他的原创。
正如王同学在一次作文中所写的那样:“以前,自认为学不好语文,总觉得自己笨,但经过语文课,特别是语文老师几年来的帮助、指导、鼓励,我慢慢尝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再加上语文老师的不放弃、不抛弃,让我对语文学习不断增强了信心。我今后一定不辜负语文课,不辜负语文老师的关爱与期望,在语文学习上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由学习语文从难到易的转变,我也明白了许多,这就是:天下事有难有易,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我想,不光学习是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也都是这样,只要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够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这样的信念将伴随我一生,也必将终生受益!”
我为王同学的成长、进步和感悟而开心、自豪与骄傲!
我为自己的付出有所收获而快乐!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聚焦于学生的“人之完成”。教师的职责在于怀着对每个学生生命敬畏的虔诚,手持火种,点燃他们精神成长的灯火。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漪老师从教的追求,教师这个职业,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她为全体教师树立了楷模与标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努力方向与求索的目标!“一辈子做教师”,就是要牢固树立终生从教的理想与信念,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把从教作为一辈子的事业,从一而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我看来,就是要不断成长,不断进取,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生命不息,学习不停。
作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不愧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可学、应学的方面实在是太多太多,需要我们不停地吸纳、内化,做到常学常新,将于漪老师的著作、报告、文章等蕴含的琼浆玉液用来滋养自身,立足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