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行沃土

2020-06-11程雪莉

绿色中国 2020年1期
关键词:西柏坡纪念馆

文/程雪莉

巍巍太行,翠柏苍松;云蒸霞蔚,疏雨点点。

迈进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纪念馆的序厅,在一片清凉中瞻仰庄严肃穆的铜浮雕。铜雕是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群像,背后是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巍巍太行,他们在这里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人民群众心头的一盏灯

西柏坡纪念馆的序厅,有一幅庄严肃穆的铜浮雕。铜雕下方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题词,气若长虹,昭示着整个展览的主题。我和同伴们凝视着题词,雄浑厚重的红色光芒顷刻浸满心头。不记得来过多少次西柏坡,只记得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每一次都热血澎湃,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心灵受到全新的洗礼。

忽然,一阵香气袭来,凉润清甜,是鲜花味道。我循香走近一个大花篮,百合累累、菊花灿灿,红色缎带上写着金黄大字——“牢记两个务必,缅怀伟人丰功”,是深圳一家公司敬献的。

西柏坡红色旅游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巧合的是,刚刚深圳朋友推送微信深圳发布,看到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想到生活在深圳的朋友们,倒是常常来西柏坡寻根,这有时候也让我觉得好奇。

去年前往深圳采访一家大型企业,进得门来,大厅悬挂巨幅的五星红旗,一排排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它们的名字叫“太行”,他们的宣传语是“十万旌旗出太行”,这让我顿觉熟悉而亲切。他们解释灵感来自太行山脚下小山村,厚重、雄浑、坚毅不屈、团结奋进、勇攀高峰,这些红色革命精神激励着他们前行。

看来,青春的深圳“鲜花”,离不开太行山坡上深厚的沃土。他们来到这所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获不同寻常。

“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2013 年7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这样说。70 年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之后,有多少领袖、多少将帅回到西柏坡?带走了多少思考?我们无法统计,但我们知道这些思考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沉甸甸的分量!数十年来,数以千万计的参观者来到西柏坡,从这红色基因里汲取了多少力量?我们无可计量,可谓绵绵不绝,可谓浩浩汤汤!

沉甸甸和浩浩汤汤的历史积淀,无言地告诉我们:中国不可以没有西柏坡。

扼太行者得天下

上世纪30 年代以前,中国的地图上的确没有西柏坡这个名字。

太行山东麓,平山县中部有一个村庄叫“柏卜”,始建于唐代,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1935 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而今,不管到没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这个灰沙砸顶土坯房遍布的小村庄有着不凡的史迹。这里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土地会议,出台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夺取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里还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周恩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小小村落,扭转乾坤,成为一个红色传奇。

或许你觉得,西柏坡是个偶然。

翻开史册,让我们从历史的深处打量这个村庄。

今天,考古证实,西柏坡所处的地方距离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城很近。两千多年前,古老中山国创造了“悲歌慷慨”的故事,从三皇五帝开始,这一带发生过有历史记载的战争多达400 多次,从赵灭中山,到背水一战,再到靖难之役,直至抗日战争,这片土壤浸透着慷慨悲歌的基因。战国时期中山国就有“衣铁甲、操铁杖”的猛士,激战中“以车投车,以人投人”,直至悲壮战死。后有乐毅、赵云、刘琨……这里有着中国北方文化圈的典型特点。

1917 年4 月,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曾这样写道,“惟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

根据《二野全战事》记载,在1937 年11 月召开的石拐会议上,朱德曾讲:“太行山这块战略要地就交给你们了。”张浩政委回忆说,“1935 年,我从苏联回来见到毛主席时,他就说,向东发展(根据地)目标主要是山西,特别是提出要占住太行山,扼太行者得天下。”

伟人的眼光往往能穿透未来,让我们把目光拉回抗战,聚拢到平山县。

早在抗战前,栗再温等平山早期党员,已经把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点燃在太行山上,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动员群众。抗战爆发前,全县党员已有700多人,他们组建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展武装斗争。在抗战中,仅有25 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 万余人参军参战,参加自卫队、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组织,可谓人人皆兵,成为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典范。

了解了这些,也许你会觉得,党中央来到西柏坡,一定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在这样的大背景里,这个小村庄的优势才十分明显。这一带河流众多,其中以滹沱河最为出名,它源自于山西的繁峙,贯穿全县,滹沱河北岸的西柏坡一带更是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富足的物产亦成为党中央选址西柏坡一个良好的条件。

1948 年5 月的那一天,习习和风,吹过滹沱河清波流淌的河湾;融融暖阳,映照着峰峦绵延的太行山。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西柏坡村前,他走过绿中泛黄的麦田,他把疲倦的腰身舒展,深深呼吸着土地上弥漫的香甜。忽然,一阵“叮当、叮当”的耧铃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得知农民在麦田里播种水稻,便教给农民用插秧的方法种水稻,说这样简便、省事,产量一定能提高。

多年后的一个初春,西柏坡村委会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寄信人的地址让他们有些吃惊:中共中央办公厅。他们都猜想不出是谁家亲朋在办公厅工作。当他们打开信件时,激动极了!原来,这是毛主席写给西柏坡村的信,他在信中询问这里稻田的产量是否提高了?还建议他们派人到有种稻经验的地方去学习。

辉煌之后的西柏坡,依然是一个两百多口人的小山村,依然是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它已经成为诸多共产党人心中的惦念。

精神之火传遍八方

滹沱河水长长流淌,岗南水库建设繁忙。1958年,因岗南水库蓄水,西柏坡村的中共中央旧址搬迁。1970 年在距原址北移500 米,海拔升高57 米的地方进行易地复原建设。1982 年3 月11 日,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这块国宝依旧寂然无声。

我曾看到一幅1991 年西柏坡纪念馆的图片,碧波荡漾的湖水旁,一片土屋,仍是山村模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寰,解放战争时期曾在西柏坡附近工作,40 年后,他重返西柏坡时,看到了这里在管理和人民生活方面样样落后,曾给当时的河北省领导写过一封信,希望河北把西柏坡的工作搞上去。

1991 年,张志平任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后,首先提出一个口号,艰苦奋斗三五年,把西柏坡建成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提出了把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是开拓性的……从此,一个崭新的“西柏坡模式”开启了。他不再等待,而是集合起队伍,一队队走出西柏坡,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跌跌撞撞的行军。

那段时间里,省会石家庄的机关、企业中,常常看到来自西柏坡风尘仆仆的募捐者,安康美、范素梅、赵会云、史进平等来自革命圣地的工作人员,拿上一份材料,带上一本电话号码本就出发了,每到一个单位先进洗手间,洗把脸,整理好自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募捐。有人怀疑他们是小偷,有的单位把他们当成盲流撵来撵去,有冷眼,有尴尬,受了委屈擦把眼泪,就过去了,反正也不在乎了,为了西柏坡的前景,他们都豁出去了。

一笔笔汇款到了西柏坡的账户上,水泥、电缆、自行车、口罩手套,甚至还有一架旧飞机,源源不断地运到纪念馆,他们把欣慰写在脸上。今天我们看到,1993 年的功德碑上,两百余家捐款单位和个人,捐款近两百万元,而那时纪念馆的经费每年才11 万元。

1992 年开始,来西柏坡的人们陆续看到,西柏坡石刻园、雕塑园建起来了,“五大书记”塑像竖立起来,西柏坡纪念碑耸立在苍松翠柏当中,三大战役雕像建起来了,文物的征集、研究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反映西柏坡的画册书籍一部部出版……《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题陈列确立并几次修改完善,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8 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航拍西柏坡

西柏坡纪念馆序厅浮雕群像 姚伟坤 摄

在基础陈列和设施不断建设当中,一支由西柏坡讲解员组成的西柏坡精神小分队,也开始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创作了一批歌颂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伟大实践的文艺节目,全体队员自编、自导、自演,用说、唱、舞、小品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演讲和表演形式,进行巡回演出、巡回展览。这一特色宣讲队伍逐渐成为西柏坡的品牌,走到了全国革命纪念馆的前列。几年时间,演出团由原来的13 人发展到近30 人。旅游旺季的晚上,演出团为留宿西柏坡的客人演出,淡季就到外地演出,京、津、晋、鲁等周边省市有着他们的足迹,中央警卫团、中央机要局、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都曾飘扬着他们的歌声,并时常在中央、省、市电视台亮相。

这些年来,几百次的演出,几百次的征战,可以说这也是一支宣传队伍的“土八路”,队员们的演出都是自己化妆,常常靠“一只口红打天下”,多少艰难,多少辛苦,无法计算。今天我们知道的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口号已深入人心,西柏坡精神之火传遍了四面八方。

红色的初心永恒

晨曦悄然漫过太行山东麓,薄雾中,柏坡岭渐渐明晰起来。

这个季节,青女素娥的长袖刚刚舞起。坡上,松柏依然葱茏青翠;坡下,柿叶红,芦花白,金菊怒放。柏坡湖中澄澈的湖水,轻吻堤岸,发出轻扣翡翠般的和鸣。

太阳喷薄欲出,一群身着绿军装的年轻人踩着绯霞走出。须臾,在土坯垒就、灰沙砸顶的领袖旧居中,在敞亮的纪念馆展厅里,到处闪动着他们挺拔的身影。他们洒扫庭前的落叶,轻拂领袖桌上的尘埃。而后,早来的瞻仰者进入他们宣讲的“阵地”,顿时,个个青春的脸庞上溢满朝阳,脆亮的声音开始叙说新中国的那段辉煌。

西柏坡每天都人流如织,给这支讲解队伍带来了压力。前些年,我专门采访过这些年轻的讲解员,他们有时一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二三个小时,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有的顾不上吃饭,就着凉水吃面包。他们统计过,最多的一个上午讲过60 批观众,最多的一天叙述过150 次相同的内容。但是,千百次的重复没有让他们的情感干涩枯竭。他们总这样朴素地想:这些人很可能一辈子就来一次,一定让人家不虚此行。所以,毛主席推过的碾子、朱总司令用过的金属桌椅、董老纺线的纺车、周总理雨夜救亲人的马灯,在他们的讲述中永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们一次次让观众心潮起伏,他们的心也一次次被这些动人的故事激荡。

“半百一席柏坡梦,一朝重返泪千行。”周总理当年的警卫,如今年逾七旬的魏玉秀老人来到总理旧居,未进门已泣不成声,进屋就伏在总理用过的桌子上嚎啕大哭。年轻的讲解员们怎能抑制住自己的热泪,他们停下讲解,此刻讲述解说的语言显得那样苍白,但他们努力记下老人哽咽的每一句话:“上边的抽屉放着主席未批阅过的文件,下边放着已经批阅过的,这边是各地的来件……周总理很节约,铅笔短得手捏不住了也舍不得换……”这些难得的历史素材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的,他们牢牢记住,以便讲给后人。

“你们天天讲烦不烦?”观众这样问,我也曾这样问。他们的回答富有诗意:“西柏坡的太阳天天都是新的!”

细问得知,此话出自曾任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的李庆安之口。他放弃了河北师大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从大城市调到西柏坡,在西柏坡工作了许多年。他也是几十年来诸多投身西柏坡事业,最终成为红色专家学者的其中之一。

正是这些保持着百倍热情的西柏坡人,把纪念馆陈列、展览、馆容、馆貌等都保持得非常好,把西柏坡建设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排头兵。

而今,西柏坡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 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又陆续建成开放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和中央部委旧址区等,教育功能日趋完善。2018 年参观人数达到了510 万人次,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家园。

最近一次去西柏坡,清秋爽风之中,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王红给我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宣传和发扬西柏坡精神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怎样让西柏坡保持一流,是他们思考最多的。她讲道,宣讲形式依然在不断创新,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讲解词,80 分钟的情景讲述剧即将推出,智慧景区的建设正在完善……

登车即将离开西柏坡,天色渐晚,广场上矗立的五大书记塑像前,一排排、一队队的瞻仰者依然络绎不绝。

巍峨太行长空下,鲜花灿烂,松柏青葱。老一辈无产积极革命家脚踏厚土,并肩前行,凝视着历史的远方,凝望着中国未来的伟大复兴。他们如炬目光中悬挂着民族精神的明灯——这里是中国的西柏坡,这里赶考的脚步不停,这里红色的初心永恒。

猜你喜欢

西柏坡纪念馆
蒲松龄纪念馆藏书画作品选登
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西柏坡纪念馆馆藏书法精品展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印象·老舍纪念馆
萧军纪念馆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西柏坡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西柏坡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党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