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20-06-11耿国彪
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2019 年12 月30 日,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总抓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决策部署,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林草制度体系,全面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能力,为林草事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永利通报了2019 年工作进展情况和2020 年工作安排意见。副局长刘东生、彭有冬、李树铭、李春良,党组成员谭光明,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章翠,局总工程师苏春雨,局总经济师杨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自然资源部纪检监察组副组长韦剑平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林草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决定性因素。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任务,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林草部门要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全面提升治理效能,把林草事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林草事业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我国林草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需要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显著优势。坚持高位推动、政府主导,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群众积极参与的显著优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具有完整组织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严格保护林草资源,具有完善法治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强大发展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显著优势。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具有务实开放合作的显著优势。
会议要求,新时代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必须以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更加注重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加快建章立制,着力构建和完善林草制度体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更加注重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多种效益充分发挥。更加注重制度执行和落实,及时将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为法律法规,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现场
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着力完善和发展13 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国土绿化制度。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坚持森林分类经营,完善森林经营制度体系,加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建立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制度。二是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坚持用严格的制度、高效的手段保护发展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三是国有林管理制度。深化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建立健全保护生态和改善民生双赢的国有林管理体制机制。四是集体林权制度。保持集体林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健全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放活集体林地经营权,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林权流转,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是草原保护修复制度。强化草原改革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草原保护修复制度,健全草原产权制度,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完善草原资源用途管制制度,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促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六是湿地保护修复制度。认真落实《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及相关管理办法,加强各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能力建设。七是荒漠化综合治理制度。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强抗旱节水技术研究和应用,完善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八是自然保护地保护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统一管理、全面保护、系统治理。九是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坚持国家公园统一设立、规划和评估,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省级政府管理,组建统一管理机构,明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十是资源利用监管制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集约节约、合理高效利用林草资源。完善森林采伐限额、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实行国有森林、草原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完善野生动物特许猎捕证、狩猎证和野生植物采集证管理制度。鼓励利用非木质林草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十一是林草法治保障制度。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推动林草领域立法由注重保护管理单一自然资源向注重保护管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转变。坚持立改废并举,加强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湿地、天然林保护等重要领域立法。建立全面覆盖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的林草法律法规体系。十二是林草支持政策制度。建立以林草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林草规划体系,构建反映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草事业。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断完善林草国际合作制度。十三是科技和人才支撑制度。加强林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制度,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加强林草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会议现场
会议指出,过去的几年,我们紧紧抓住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有利契机,积极融入、主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推进林草事业不断发挥作用、拓展空间,实现了较大发展,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着力推进林草领域重大改革,林草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林草事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紧紧抓住全社会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典型选树、舆论引导,争取更多力量支持和参与林草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企业投入、群众参与的林草事业发展新局面。高度重视对外讲好中国林草故事,紧紧围绕服务外交大局,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为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要求,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强化责任担当,敢于迎难而上,推动协调解决,建立完善体制机制,确保林草工作不弱化、不断档。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明年要基本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要按照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尽快组织编制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和总体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国家公园数量和规模,积极稳妥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明年要全面完成国有林区改革任务,基本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实现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四分开”,林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和监管体系更加完善,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融入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职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切实打好生态扶贫关键战役。明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认真研究提出今后生态扶贫政策措施,完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顶层设计。不断提升群众林草收入比重,助力乡村振兴。统筹抓好“十四五”规划编制。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林草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科学提出新目标新任务,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对新修订的森林法要加大学习宣传培训力度,尽快启动《森林法实施条例》等配套制度的制定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会议提出,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年计划完成造林1.01 亿亩、森林抚育1.2 亿亩,种草改良草原5194 万亩,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8.1 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1600 亿美元。各级林草部门要持续深化重点改革,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全面加强资源保护管理,扎实做好森林草原防火等防灾减灾工作,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完成国家公园试点任务,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进一步强化法治和政策保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努力提升科技支撑和信息化水平,突出抓好党的建设。
会议围绕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2020 年工作部署等展开分组讨论。河北、福建、湖南、重庆、四川、青海、新疆作典型发言。
会场新闻速递:2019 年全国完成造林1.06 亿亩
2919 年12 月30 日,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9 年我国造林1.06 亿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创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行动,建立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6 个。
据介绍,2019 年我国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治理沙化土地3390 万亩,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371 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284.89 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营造林874.7 万亩,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沿海和太行山等重点防护林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444.8 万亩。森林抚育1.14 亿亩,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稳步实施。
2919 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中,加快乡村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印发《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方案》。开展全国村庄绿化状况调查,首次评价认定国家森林乡村7500 多个。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授予28 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96 个城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9 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11 个省份开展了森林城市群建设,形成了跨区域、覆盖城乡的森林城市建设体系。完成了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第一批试点。
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开展,成为我国最具创新的全民行动。全民义务植树网访问量已突破1608 万人次,募集捐款资金超过2 亿元,发放义务植树尽责证书突破1000 万张。“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省份达15 个,建立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26 个。全国绿化委员会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围绕义务植树、国土绿化开展合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2020 年要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质量优先,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以治理流域和区域为基本单元,采取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综合措施,建设稳定健康的以林草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坚持森林分类经营,建立健全以森林经营规划和方案为基础的资源管理体制。全面开展森林抚育和退化林分修复,完善国家储备林制度,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木材供给能力。建立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制度,统筹推进森林城市、森林城市群、森林乡村建设。全年计划完成造林1.01 亿亩、森林抚育1.2 亿亩,深入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出台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和进一步推进部门绿化的意见,全面推开“互联网+义务植树”。启动建设一批乡村绿化美化示范县,推进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示范建设。全面推进保护古树名木,完成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第二批试点。精心筹备,办好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抓好森林抚育,加快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推进国家储备林和规模化林场建设。
我国4855 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国有林场改革实现保生态保民生的目标
记者从2919 年12 月30 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国4855 个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保生态保民生目标如期实现。到2018 年底,国有林场森林面积较改革前增加了1.7 亿亩,森林蓄积量增加了6.1 亿立方米。职工年均工资是改革前的3.2 倍,达4.5 万元。
据介绍,截至2019 年底,国有林场各项改革任务提前完成,国有林场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实施4 年多来,国有林场每年减少天然林消耗556 万立方米,占国有林场年采伐量的50%,全国国有林场6.7 亿亩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得到休养生息。累计完成改造国有林场职工危旧房54.5 万户,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16 万富余职工得到安置,多年来职工住房无着落、工资无保障、社保不到位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国有林场改革启动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改革补助资金158 亿元,补助国有林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84 亿元。目前,国有林场事业编制数由40 万精简到18.9 万,74%被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1%被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5%被定为公益性企业。193 所学校、230 个场办医院移交属地管理,理顺了667 个代管乡镇、村的关系。实现了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
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2020 年是国有林场改革收官之年,要强化问题导向,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地整改落实,完成国有林场金融债务化解工作。下一步,要推动国有林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印发《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国有林场场长任期森林资源考核和离任审计,建立职工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绿色林场、科技林场、文化林场、智慧林场建设,做好木材培育、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等工作,探索良种繁育推广、营造林新技术、森林可持续经营新模式,弘扬林场精神、传播生态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全方位、全领域的物联网管理系统,把国有林场打造成绿色低碳产业基地、林业科技示范基地、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智慧林业应用基地。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 年“双缩减”
2919 年12 月30 日,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9 年我国治理沙化土地面积226万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25 万公顷。目前,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已连续3 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年均减少38.6 万公顷,年均缩减率为3.45%。
据介绍,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2012 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 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 万公顷。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 平方公里。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 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 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 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增加生态护林员岗位、加大金融创新扶贫等举措,培育了一批沙生植物资源基地,初步形成以木材、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战。据不完全统计,3 年来,北方12 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 多万人。新疆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2018 年全区林果种植面积达123 万公顷,林果业产值达488 亿元,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陕西省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 万平方公里。下一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抗旱节水技术研究和应用。完善荒漠化沙化监测机制。统筹推进治沙与致富,完善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我国防沙治沙创造了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