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商文化与中国企业家精神

2020-06-10左静张鹏孙羽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儒商企业家精神传统文化

左静 张鹏 孙羽

[摘 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企业家阶层和健全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来源。西方企业家精神来源于宗教,而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来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商文化是儒家思想与商品经济相结合产生的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商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济世利民”的价值观及“以义取利”的经营观对中国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儒商;传统文化;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0;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4-101-04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企业家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是引领企业健康发展的软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来源。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企业家精神,提出要培育、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精神都不是凭空建立的,都来源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或宗教信仰,失去本民族文化滋养的企业家精神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企业家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企业家精神的涵义

企业家精神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术语,是指企业家所具有的特殊的精神品质。自从18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就不断地研究、探索企业家精神,提出企业家应具有的精神品质包括冒险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执着精神、诚信精神等等。至于西方企业家精神产生的根源,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做了深入的探索,他写了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述了新教(基督教)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他认为,基督教伦理为资本主义企业家提供了心理驱动力和道德能量,基督教孕育、生成了西方企业家精神。新教徒企业家对金钱财富无止尽的追逐是出于“天职”伦理,是上帝安排的工作,赚钱是为了彰显圣德[1  ]。韦伯揭示了市场经济、企业家阶层和伦理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宗教信念则是产生西方企业家伦理精神的主要根源。

马克斯·韦伯对西方企业家精神来源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启示:西方企业家精神来自宗教信念,而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只能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伦理精神是传统文化造就的。中国企业家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智慧。

(二)中国企业家精神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

当今我国市场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企业家成为稀缺资源。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寿命普遍不长,大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8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这与经营者缺少企业家精神有密切的关系。而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与近百年来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疏忽甚至摒弃更有直接关系。

我们所说的中华传统文化三千年没有断流是对家庭教育而言的,对于正统的学校教育来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已经断了上百年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上,尤其体现在道德观念上。现在很多企业的经营者不能将诚信经营作为一种道德自觉,不讲信用、不守合同、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少一种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也就是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

中国传统文化能否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否对企业家精神起到滋养作用,先来看看我们周边儒教文化圈内的国家。以日本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从废墟中迅速恢复并重新崛起,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1956—1973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称为经济发展史的“奇迹”。而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是儒家文化强有力的支持。日本经济评论家伊藤肇说:“日本实业家能够各据一方,使战后的日本經济迅速复兴,中国儒商文化的影响力,功应居首” [ 2    ]。日本“近代实业之父”涩泽荣一将《论语》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他认为“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    论语    》+算盘”成为日本企业普遍的经营模式,有人认为这就是日本经济崛起的秘诀。在日本,凡是稍有成就的企业家,无不熟读《  论语  》,《  论语  》在日本工商界被称为经营指南、经营圣经。不仅日本如此,“亚洲四小龙”也是一样。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国际学术界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儒家文化对“亚洲四小龙”乃至整个东亚经济崛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儒家文化既然能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当然也一定能够对中国本土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毕竟儒家文化的根在中国。关键是我们中国企业家要树立起文化自信,要自觉地接上传统文化的根脉,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二、儒商文化的价值观

儒商文化是儒家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形成的商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商的出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子贡、范蠡、白圭为杰出代表,但真正儒商文化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从明代中叶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批儒士纷纷弃学经商,他们将儒家文化思想与商业经营相结合,将传统的儒商文化发扬光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而引领儒商走向辉煌的正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价值观和经营观,“道德商人”成为儒商的代名词。

由于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人生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儒商来说也不例外,儒商经商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创家立业、光宗耀祖,而最高的商业理想则是“济世利民”。《  春秋左氏传  》提出“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其中“利以平民”就是儒商的价值观,也就是“济世利民”,让更多的平民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是儒商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所以,当他们经商的事业取得一定成就以后,一般都会担任起“济世利民”的社会责任,把经商谋利与报国利民结合起来,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儒商这种“济世利民”的理想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儒商代表人物。子贡以自己的家财帮助孔子推行 “仁学”,以求恢复所谓“尧舜周公之道”;范蠡“富好行其德”,在19年经商中“三聚财三散财”,用苦心经营得来的钱财救济周围贫苦的亲朋和乡党。这种“富而有德”商业精神,为中国历代儒商所遵从,如架桥修路、捐资助学、救苦济贫,尤其是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是发生国难时,儒商都会慷慨解囊,将财富奉献给社会。据史料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饿死过半,很多山西商人开粮仓赈济灾民,解救了很多百姓。

这种“济世利民”的价值观在近代儒商身上表现尤为突出。鸦片战争以后,一大批儒商怀着“实业救国”的商业理想,投身到工商业中,力求通过发展经济来拯救民族的危亡。晚清状元张謇面对国家落后挨打的现实,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救国主张,毅然离开官场回到家乡创办实业。他历尽艰辛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20多家企业,构建了庞大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又利用创办实业的工商积累,创办小学、中学、高等院校共300多所。近代儒商卢作孚、陈嘉庚、霍英东、荣毅仁等在抗战、抗美援朝以及国家经济建设时期捐助了大量物资和建设项目,充分显示了儒商的“家国同构”的爱国情怀。

三、儒商文化的经营观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以伦理道德观念为基础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是其核心内容。儒家认为“德”不仅是“立国之本”“立人之本”,而且也是立财富之本。儒家认为“德”是一切财富的根本,修养德行是获取财富的必要条件。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大学》深刻阐释了德与财富的关系:“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因此“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正因为德行是财富的根本,君子要修养德行,要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义”的途径获取财富。反之,则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正是这种“德本财末”的思想,形成了儒商“以义取利”的经营观,具体表现为 “诚实守信”“公平互利”“贵和尚礼”“趋时观变”。

(一)“诚实守信”是儒商的基本职业信念

儒商“诚实守信”的观念源自儒家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孔子十分重视“信”德,指出“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儒家这种“诚信”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伦理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因此,儒商在经营过程中,始终贯彻儒家的这一主张,自觉地坚守诚信原则,把诚信经营视为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明清时期,山西商人讲诚信是非常出名的,当时所有的票号都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只要储户手拿汇票兑换现金,票号一定无条件兑换。据史料记载,清末时期,平遥城内一位沿街讨饭数十年的寡妇老太太,在丈夫遗留的衣物里发现一张30年前在日升昌张家口分号开具的面额5000两的汇票,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日升昌平遥总号提取银两,票号的店员和掌柜在问清票据的来历、认真查阅数十年的账簿之后,如数兑付了现银,真可谓“童叟无欺、信内求财”。

(二)“公平互利”是儒商的基本经营原则

所谓“公平”是指经营者出售商品时价格公平,不谋求暴利;“互利”是指经营者自己获利的同时也让他人获利。明清时期徽商做生意特别讲究公平互利,薄利多销。据史料记载,明代南京有几百家典当铺,徽州商人的典息是1~3分,而其他商人的典息是3~4分,因此,当地人们都喜欢徽州典当铺。清代一位黄姓徽商做生意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自己赚到钱也一定让合作伙伴有利可图,如果合作方没有赚到钱,他会主动地分利给对方。这种做法使这位商人获得极好的口碑,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一方巨富。儒商“公平互利”的伦理观念深受儒家“仁德至上”观念的影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公平互利”的思想运用到商业经营中,就是平等地顾及他人,自利利他[3 ]。

(三)“贵和尚礼”是儒商的重要道德准则

“礼”是五常之一,儒家用“礼”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更强调:“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正是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儒商提倡“贵和尚礼”“和气生财”,在经营过程中始终贯彻“和”的理念,而且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儒商的“贵和尚礼”一方面表现为对顾客的尊重、礼让、温和、恭敬的态度,“以礼接人,以义应事”;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商业竞争中注重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最能体现儒商互助合作精神的是“会馆”制度。明清时期各地商帮在许多城市、县乡都建立会馆、公所,目的是联络和帮助同乡或同业的商人在外地有依托之所、立足之地,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在生意上互助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商帮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趋时观变”是儒商对待市场变化的基本理念

儒商普遍关注市场变化,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市场信息,主张“趋时观变、以变求通”,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易经》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礼记·大学》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时变”思想对儒商的经营理念产生重要影响。明清时期的晋商就有一些重要的商业发明,比如“买树梢”“东伙合作制”“顶身股制度” “票号”等。近代的“浙商”也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商帮,他们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及时变换创业和投资的重点,创造了当时中国的许多“第一”,如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银行,中国第一家日用化工制造厂,中国第一家仪表制造企业等,充分体现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

当代企业家也非常重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营智慧,产生了许多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企业家。如海尔集团的创始人张瑞敏带领企业持续创新,从1984年至今,海尔集团不断地转变战略发展方向以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现已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这在世界企业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张瑞敏创立的“人单合一模式”被称为世界第三代制造业商业模式。张瑞敏说他成功的秘诀在于请了三位老师,即“老子、孙子、孔子”,这三位老师分别教会他战略性思考、策略性思考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给了张瑞敏经商的智慧和创新的勇气,使得海尔集团成为现代化一流企业跻身国际市场。

综上所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商文化,不仅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较高道德素养的儒商,也建立了具有儒教文化特色的高层次商业文明,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儒商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不仅能为中国企业家提供道德能量和经营智慧,也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典范。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倡导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坚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认真履行社会责任”,要“做到富而有德、富而有爱、富而有责”   [4    ]。这些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品格都可以从儒商身上找到答案。因此,中国企业家应当树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儒商文化传统,培育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代商业文明。

参考文献

[1]张大红.儒商伦理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2]王建均.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52-57.

[3]程鹏.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N].光明日报,2014-12-14(7).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15/content_5543685.htm.

责任编辑:李 飞

收稿日期:2020-10-30

作者简介:左静(1964—),女,辽宁彰武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政策研究;

张鹏(1979—),男,辽宁沈阳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政策研究;

孙羽(1972—),女,辽宁抚顺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儒商企业家精神传统文化
海门籍儒商陆诚:在逐梦路上永远前行
儒一儒商—儒商文化的精神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农民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学者儒商吴炳新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