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教师学术写作行为轨迹研究

2020-06-10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具学术论文

王 皓

(五邑大学,广东江门529020)

一、引言

学术写作与发表是教师参与研究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呈现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高校英语教师是外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体和外语教研论文的主要贡献者,“探究其学术写作与发表的实践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把脉形势和改进现状”[1]111。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学术写作与发表现状堪忧。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参与度低,科研成果少且优秀成果欠缺[2,3]。张云清、黄鹢飞、郑新民通过质性研究发现高校外语教师科研行为呈现动态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征,科研行为的发展受知识与智能,个人效能及环境的影响[4]。孟春国、陈莉萍、郑新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英语教师在核心期刊发文量低,其论文发表与写作主要受外部动机驱动及期刊资源制约,教师个体和院校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1]。孟春国、郑新民、陈莉萍基于活动理论指出教师主体在活动系统中起决定作用,实践共同体对教师的学术写作与发表有促进作用[5]。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英语教师学术写作的研究较为匮乏,量化研究多于质性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数据收集方法,从宏观层面描述了高校英语教师的学术写作现状,缺少对高校英语教师学术写作活动行为层面的微观探究和对教师学术写作过程的动态深描和历时追踪。基于此,本文以社会文化理论为视角,采用叙事研究方法,探究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访学一年期间的学术写作行为轨迹。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这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访学期间的学术写作轨迹是怎样的?2.其学术写作行为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L.S.Vygotsky提出的,该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人际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中介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人类利用文化制品、概念、活动来调节(控制或改变)客观世界或者自身以及彼此的社会和心理活动过程”[6]79。中介工具通常包括物质工具(桌椅等)和心理工具(概念、语言等)。Johnson发展了Vygotsky的中介工具观点,指出教师学习的中介工具可以分为三类,即“文化制品与活动、概念以及社会关系”[7]18。教师这一学习主体通过对中介工具的获得、利用和掌握而采取的中介行动与学习的客体发生联系。概念是一种心理工具,包括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通常基于直觉,不成体系,具有情景性,而科学概念抽象、系统、不受特定情景限制;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人类认知的发展[8]60。

Engestrom[9]在Vygotsky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活动理论。该理论将人类实践活动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即包括主体、客体、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劳动分工等要素在内的活动系统。主体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其能动性尤为重要。客体即活动所指向的目标,主体借助中介工具达成目标,实现预期结果。活动受到规则、共同体和劳动分工的影响与制约。共同体由包括主体在内,拥有共同目标的若干个体组成。规则是指约束主体行动的外在、潜在的规定、标准和社会规范。分工是指共同体内成员的任务分配及权利与地位的分配。活动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活动的发展。活动理论能够“全面、动态地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或活动,更好地诠释某一个体或群体如何进行学习、实现目标,捕捉发展与创造的动态过程”[10]61。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是以自己或他人的故事作为研究内容和对象,以讲述、倾听并反思这类故事作为主要研究形式的一种质性研究范式[11]2。叙事研究能够触及量化研究无法探寻的维度,呈现教师行为的复杂多样性,“可以在观察人类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行为时提供丰富的数据”[12]11,能够展示教师真实、独特的经历。教师的学术写作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学习和探索的动态过程,具有叙事的特质,叙事研究有助于追踪教师学术写作的行为轨迹,更好地挖掘和阐释教师具体而细微的写作体验。

(二)研究对象

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笔者在北京某重点外国语大学(简称B校)访学。在此期间笔者认识了研究对象如风(化名)。由于笔者与如风同住一间宿舍,学习和生活都在一起,两人逐渐成了朋友。当得知笔者想以其为研究对象时,她欣然同意。如风是山东某地方高校的一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资深”讲师。她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术训练,发表过6篇论文,从未向核心期刊投过稿。她仅申报过一次省级课题,没有获批。为了提升科研水平,2018年9月如风来到B校跟随卢老师访学。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访谈、反思日志等多种数据,数据收集从2018年9月开始,2019年6月结束。主要数据包括:(1)半结构式访谈;(2)研究对象的反思日志、在访学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项目申报书等;(3)与研究对象的非正式交流。2019年6月,访学即将结束时笔者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访谈,时长80分钟。此时通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笔者与研究对象已经建立起了信任关系。笔者通过多次与研究对象进行沟通和核实,并通过多种数据的相互印证以尽可能保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访谈录音进行逐字转写,转写完毕后进行编码,反思日志也进行编码。笔者以开放的态度反复阅读数据,提取出“学术训练”“写论文”“精心打磨”“项目申报”“走弯路”等一系列本土概念。之后笔者回顾原始数据,以时间为轴,基于如风的经历写出了几个小故事。通过不断构建故事和对故事进行重建,故事线逐渐浮现出来,形成了由“期刊论文写作”“项目申报书撰写”和“叙事研究写作”三个故事构成的叙事文本。叙事文本完成后交由研究对象以确认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四、个案叙事:如风的学术写作行为轨迹

(一)期刊论文写作:单打独斗

2018年9月到B校之后,第一学期如风认真旁听了导师卢老师开设的文献阅读与写作课程,学习了学术论文的整体构架、写作特点和要领等等,第一次系统地接受了学术训练。来B校之前,如风参与了学校的大学英语教改项目,收集了一些数据。11月初,如风开始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如风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论文写作帮助很大:

我以前写论文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或者模仿他人,现在我写引言时会有意识地使用语步,先确立研究领域,再指明研究空白,最后填补空白。写文献综述时,我会先使用导师介绍的列表法整理文献,写作过程中尽量避免罗列文献,注意对文献的评述。在讨论部分,我也会注意将研究结果与文献进行对话。(2019.6.26访谈)

论文写完后篇幅过长,如风不知该如何删减。虽然她很想向导师求助,但又担心给导师添麻烦,最后决定自己搞定。论文写完之后,如风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急于投稿,而是精心打磨,前前后后一共修改了50多次。2019年1月初论文终于定稿,如风说那是她“有生以来用时最久,写得最长,也是最认真的一篇论文”。定稿之后,如风信心满满,先后投了三个核心期刊,但都以退稿告终。最后她只好改投普通期刊,最终收到了录用通知。

(二)项目申报书撰写:草草收场

2019年3月19日,如风接到了山东省社科项目申报通知,截止日期是4月2日,时间相当紧促。如风首先将课题名称确定下来,然后开始查阅文献,写文献综述。由于缺乏省级项目申报经验,如风在申报书的撰写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直到4月2日凌晨两点才完成申报书。

我将过多时间用在搜索、筛选、阅读文献和文献综述上,用于项目论证的时间不足。在填写“课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栏时,因为没有想清楚,所以总也写不清楚。此外,我的文献阅读策略是错的,应该先读中文文献,因为中文核心期刊上的综述性文章有助于在有限时间内快速了解该领域。(2019.4.2反思日志)

申报书提交之后,如风“如释重负”,但很显然她对这次学术写作并不满意。

我的申报书写得很赶,措辞不学术,逻辑也不清晰,项目论证部分底气不足。项目申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重积累,及早准备,精心打磨,不能临时抱佛脚。(2019.6.26访谈)

(三)叙事研究写作:互动交流

1.犹豫不决

来到B校后第一次开会时,如风的导师卢老师说“善于反思的人才会成长”,建议访学教师们每天写反思日志,将来做叙事研究。2018年12月19日开会时,卢老师让访学教师们在寒假期间根据反思日志写出自己的访学故事。2019年2月,卢老师两次在微信群分享文献,让教师们“仔细学习叙事研究方法”。如风在读文献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渐渐感受到叙事研究的魅力”。

4月17日班长追梦(化名)催促教师们尽快完成叙事论文写作,如风感到了压力,但仍然没有动力。5月8日追梦在卢老师的课上汇报了自己的叙事部分,卢老师建议他“围绕一条主线来写”。看到追梦已经完成叙事,如风开始着急,但依旧犹豫不决。将近五月底,如风才奋起直追。她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

导师的频频指导让我很愧疚,因为我一直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学院有论文发表要求,我总想着快点发论文,觉得叙事研究论文写出来有可能不容易发表。5月下旬我参加了质性研究方法培训,蒋老师现身说法式的讲解深深打动了我,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爱上了质性研究。蒋老师一直强调不能带着功利之心去做研究,去收集数据。反思我对叙事研究的态度,太功利太浅薄。我决定不再犹豫,开始行动。(2019.6.26访谈)

2.全力以赴

5月31日,读完四本叙事研究的专著后,如风听从班长追梦的建议,开始“写起来”。她反复阅读自己的反思日志,决定以科研为主线进行叙事,但写完后觉得主线不清晰。6月7日如风在餐厅和追梦讨论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在和追梦交流的过程中,如风的思路变得清晰,决定以三次写作经历为明线进行叙事。写完之后,如风发现叙事部分头重脚轻,第一次写作内容丰满,后两次相对单薄。因为没有思路,只好暂且搁置。6月12日开会,卢老师要求大家周末先上交叙事部分。如风第二天上午就完成了,并生动地记录了自己的“灵感迸发”:

昨晚还没有头绪,今天上午我写着写着就突然来了灵感,突然意识到我的叙事研究之旅其实上学期就开始了,而且一路上都有导师和其他访学老师相伴。我们一起上导师的课,一起学习叙事研究写作。班长追梦经常用苏格拉底式的拷问让我们突然开窍。导师也一直在以课上提点、微信群分享资料、当面指导等各种形式帮助我们成长。(2019.6.13反思日志)

如风抓住灵感,重新梳理了写作思路,充实了第三次写作经历,顺利地完成了叙事部分的写作。

3.不断成长

叙事部分完成之后,如风将该部分发给书迷(化名)和追梦两位教师征求意见。两位教师均认为“不够凝练”。在书迷的点拨下,如风对故事进行了“瘦身”。写文献综述时,相关文献太多,如风不知该如何取舍。6月23日,班长召集教师们互改初稿。如风对这次活动感触颇深:

今天受益匪浅。之前我就感觉自己的文献综述有问题,今天听了大家的建议,知道怎么改了。大家还说我的讨论部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引言部分逻辑不清晰。会后我按照大家的意见逐条修改,感觉文章顺了很多。集体互改不仅让我收获了修改思路,而且还学到了别人写作的优点。(2019.6.23非正式交流)

之后,如风根据导师的反馈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努力凝练语言,直至最终定稿。

综上所述,如风的学术写作行为体现了从“单打独斗”到寻求“互动与交流”的变化。在中介工具的使用方面,她经历了从使用单一的中介工具到使用多种中介工具,从主要依赖文化制品和概念等中介工具到转而寻求社会关系中介工具的转变。如风的前两次学术写作是独自完成的,在写作过程中她主要借助了科学概念和文献资料这两种中介工具。虽然这些中介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其学术写作方面的认知发展,提高其论文写作水平,但她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却无法及时扫除。在第三次写作中,如风通过寻求多种中介工具,尤其是社会关系中介工具的帮助,积极开展人际互动,在叙事研究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

五、讨论

学术写作具有社会性、动态性和情境性。如风的学术写作经历了从“单打独斗”到寻求“互动与交流”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人因素是影响如风学术写作的一个主要因素。个人因素对如风学术写作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学术写作基础与经验及个人主体性两个方面。由于学术写作基础薄弱,如风的个人学术写作水平很难在几个月内取得质的飞跃。因此,尽管在第一次学术写作过程中,概念和文献资源发挥了重要中介作用,如风的论文写作质量得到提高,但并未达到较高水准。因此她在投稿过程中屡屡受挫。第二次写作过程中,由于如风在申报书撰写方面缺乏经验,且未能寻求他人的帮助,写作水平未能得到提升。第三次写作过程中,虽然最初如风在叙事研究论文写作方面是零基础,但她充分发挥个人主体性,在导师的不懈指导和其他访学教师的带动和启发下,在叙事论文写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这与孟春国、陈莉萍、郑新民[1]的研究一致,说明教师个体是影响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如风学术写作行为的重要因素。访学为如风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写作环境。除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充足的科研时间外,还有各种可供获取的中介工具。如风的学术写作是否顺畅,写作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中介工具的获取和利用情况,以及这些工具是否有效发挥了中介作用。在第一次写作过程中,如风借助的主要中介工具包括文献资料和概念。访学之前,如风没有接受过任何专门的学术训练,写论文主要基于个人经验及对他人论文的模仿。如风对学术写作没有清晰系统的概念,她了解的概念是日常概念。在文献阅读与写作课上,卢老师通过介绍学术论文写作风格、写作策略等,用学术写作的科学概念中介了如风的思维,使如风关于学术写作的日常概念逐渐发展为系统抽象的科学概念。一旦掌握了科学概念,如风就可以利用这些概念来中介自己的思维及解决问题。在撰写期刊论文时,她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语步,写文献综述时也更注意评述。在第二次学术写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省级课题申报经验,如风急需得到他人的帮助以提升项目申报书的质量。然而,她仅仅借助了文献资料这一中介工具,造成写作效率低下,质量不高,最终草草收场。在第三次学术写作过程中,如风不再单打独斗,她开始借助社会关系中介寻求互动与交流,从而提升了写作水平和写作效率。

再次,如风的学术写作行为一定程度上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第三次学术写作过程中,如风处于一个目标驱动、工具中介下的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作用的活动系统中(见图1)。该活动体系能够揭示如风的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诠释如风的独特写作经历和体验。在该活动体系内,如风是活动的主体,其能动性在活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客体(如风的目标)是完成叙事论文写作。为实现这一目标,如风借助了博士研讨课、文献资料、社会关系等多种中介工具。同时,这一实践活动根植于由规则、共同体和劳动分工等要素所构成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规则包括导师要求、写作规范和论文发表趋势等。活动分工包括卢老师开展课程教学,指导访学教师;访学教师完成相关任务。共同体由卢老师和跟随老师访学的11位高校教师组成。

图1 第三次学术写作的活动体系

该体系内各要素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主体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多种中介工具的作用下,如风的学术写作认知得到发展,学术写作行为受到影响。规则中导师提出的要求给如风带来了压力,同时也推动如风努力学习叙事论文写作完成任务。此外,国内期刊重量化研究轻质性研究的发表趋势这一潜在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如风的写作动机,并进而影响其写作行为。加之学校论文发表要求所带来的压力,如风的能动性受到抑制,学术写作陷入停滞。直到质性研究培训中介了她的认知,她才开始全力以赴。师生之间的分工使如风的目标更加明确,参与课程为论文写作提供了知识储备,导师的指导提供了论文写作宏观方向的指引和微观方面的指点迷津。共同体的存在为如风提供了社会关系中介工具,使如风能够与共同体成员在探索中共同构建意义,围绕真问题进行对话式探究,促进其写作进程。这也印证了孟春国、郑新民、陈莉萍[5]的研究发现,说明团队合作对学术写作有促进作用。在活动体系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如风最终实现了目标,并将其转化为最终的结果:学术写作效率和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六、结语

本文以社会文化理论为视角,采用叙事研究方法追踪了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国内访学期间的学术写作行为轨迹。研究发现该教师经历了从使用单一中介工具到使用多种中介工具,从主要依赖文献资料和概念中介到转而寻求社会关系中介的转变。该教师的学术写作行为经历了从“单打独斗”到寻求“互动交流”的变化,其写作行为主要受个人、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从个人、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获取和利用文献资源、参会和培训、社会关系等各种中介工具提升自身的学术写作水平。第二,学校应该为英语教师的学术写作提供支持。例如,高校可购买多个外文数据库,为教师开展学术写作提供资源条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方法、课题申报、论文写作与发表等方面的专业指导;鼓励教师按照研究方向成立科研共同体,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第三,国内学术管理机构应该适当开拓质性成果发表与学术交流通道,推进中国外语研究与国际接轨,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学术写作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工具学术论文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