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华北乡村农产品商品化与农业生产变迁研究
2020-06-10张瑞静
张瑞静
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既有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又有国内手工业商业化发展的要求,同时面临着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华北地区作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农产品商品化的特点和表现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1860 年天津开埠后,作为经济腹地的华北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使得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地市场化、专业化。到20 世纪初,更是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华北农产品商品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社会中,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主要针对农户自身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而与市场的关联性不大,不会随着其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鸦片战争以后,国内市场被迫与国际接轨,国际市场需要农产品原料,而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大量输出,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而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入20 世纪以后,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更加明显地影响到国内的农业种植[1]。
在河北省的农业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在逐年增加。1860 年天津开埠以后,棉花成为国际市场需求的大宗商品之一,并且国内民族工业兴起后,国内的纱厂对于棉花的需求也猛增,因此,皮棉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直接推动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
在保定的定县,开埠之前的农产品种植以五谷和豆类居多,棉花的种植不多,但随着开埠后,尤其到了1920 年以后,由于国际市场皮棉需求量增多,棉价出现很大涨幅,因此好多农户都改种棉花,有的一顷地有一半都种上了棉花。全县除了供应本地需求外,每年输出皮棉达到300万斤之多[2]。邢台的南宫,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棉田的种植面积也出现了扩大的趋势,种植比例达到全县耕地面积的50%以上。据数据显示,1935 年河北省的棉花种植面积达631.59 万亩,皮棉的产量达到216.64 万担;1936 年棉花的种植面积相比于1900 年,增加了3 至5 倍[3]。
河北省的花生种植也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1860 年,天津开埠通商以后,受国际市场需求增大的影响,花生的市场价格在逐年上涨,因此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受利益驱动,大多数农户都在积极增加花生的种植。但花生种植还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河北的花生种植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的望都、藁城等地;东北部地区集中在玉田、丰润、滦县、卢龙、良乡等地。有的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都是依靠花生种植,因此积极鼓励农户种植和出口。例如,滦县的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1921 年,产量竟然达到14 万担,比1910 年以前的产量增加了40%。卢龙的花生种植已经成为本地的特产,年产量也达到4 万余担。在1914—1918 年间,河北省花生种植面积,年均种植面积都超过了200 万亩以上。进入1930 年代以后,更是超过了400 万亩[4]。
河北省的烟草种植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卷烟业的发展,市场对于烟草的需求量增大,也促使农户积极扩大烟草的种植规模。1914 年,全省烟草种植面积只有2 万亩左右。但到了1916 年,全省的烟草种植已经达到16 万亩左右。到了20 世纪30 年代以后,播种面积得到了明显的扩大,高峰期的1933 年,播种面积达到49.2 万亩,其总产量达到64.5 万担[5]P302。
表1 山东棉花种植面积与产量(1921-1937)[6]P203
山东省的农业种植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其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不断扩大。例如,棉花种植一直为山东所重视,其地理环境处于黄河流域下游区域,非常适合棉花种植。据统计,1915 年为135.4 万亩,1916 年为218.8 万亩,1919 年为298.0万亩,到1922 年更是上升到327.3 万亩[6]P9、203。据相关统计,1921—1937 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表1),全省每年平均植棉达到412.8 万亩,每亩均产32.9 市斤,总产量达到2360.2 万担。
从表1 中可以看出,从1921 年到1937 年的棉花生产,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总产量方面,都比民国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农业种植中棉花已成为全省种植首位的经济作物。
山东的花生种植在全国也占重要的位置。根据当时的统计,1910 年代山东花生年均播种面积为236.7 万亩,在全国17 个主要花生生产省份中,占比达到17.03%。只比四川(20.18%)低3个百分点。到1920 年代,年均播种面积为375.8万亩,超过四川,占比达到22.36%,年均总产量也上升到1497 万担,在17 个主要生产省份占比29.44%。到1930 年代,年均播种面积为439.5 万亩,占比为19.52%,年均总产量为1255.7 万担,占比23.34%[6]P9、214、202、195-197。
因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户种植利润更高的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使其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种植规模在逐年的扩大。
二、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
在传统社会,农产品种植的区域化和专业化主要是受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影响,其商品化的发展非常缓慢。近代以后,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农业生产结构愈来愈受国际市场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促使国内农业种植日趋专业化、区域化。
河北省的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冀中南、冀东和运河流域,冀中南包括完县、满城、清苑、阜城、定县、正定、藁城、栾城,晋县、高邑、元氏、束鹿、赵县、南宫、威县、清河、沙河、永年、曲周、邯郸、磁县、武安等县;冀东的丰润、滦县、武清、玉田等县;运河流域的吴桥、东光、南皮、宁津、景县等县。这些区域都是主要产棉区,比如西河棉、东河棉、御河棉等品种,但1920 年代以后,随着美棉品种的引进,并且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这些本地棉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棉花种植在山东较早,在明代就已经开始种植,到清代中期以后有三分之二的县都有种植棉花的记载。但大部分种植区域都是沿河流两岸,因其灌溉方便,土壤养分充足,如在运河和大清河两岸,都是棉花的种植区域。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国内相继建立了许多纱厂,北方的天津、石家庄、唐山、济南、青岛等地,对于纺纱原料皮棉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国际市场需求量也在增加。加之植棉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棉种的改良,使得植棉区域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临清的美棉种植从清末开始推广到1920 年代已经占到所有耕地的十分之六,在农作物种植比例中占首位[7]。随着棉花种植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山东已经形成了多个产棉县如高密、曹县、巨野、定陶、商河、单县、郓城、利津、菏泽、博兴、临清、邱县、馆陶、广饶、惠民、邹平、高唐、冠县、恩县、高苑、滨县、夏津、禹城、清平、堂邑、德县、蒲台、齐东等地。这其中棉田面积在一千顷以上的有14 个,占到全省植棉面积的85.2%;棉田面积在一百顷以上的县有28 个,占到全省植棉面积的97%[8]。这其中曹县是产棉大县,棉花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最高时达到73 万亩,而临清、夏津、高唐三县的棉花播种面积也分别达到了63 万亩、47 万亩、42 万亩[9]。这些全是产棉大县,不仅专业化程度高,皮棉质量也很优质。
花生喜沙质土壤,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和部分丘陵地带。如河南的开封、兰封、中牟等地,山东的临沂、新泰、莱芜、费县、武城、冠县等地。尤其是烟台开埠以后,由美国引进的花生品种,籽粒饱满,亩产量高,获利较厚,因此广大农户都在扩大花生的播种面积(表2)。
上表中三省的花生播种面积有民国初期的河北为165.8 万亩、山东为236.7 万亩、河南为67.5万亩。随着国际市场对花生需求量的增长,利润高涨,致使国内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除满足自身消费需要外,花生的种植已经受到市场的直接影响,因此其种植面也在年年扩大,并且区域化更加明显。
到了1930 年代,河北年均播种357.1 万亩、山东年均播种439.5 万亩、河南年均播种238.4 万亩。播种面积几乎都翻了一番,河南的花生种植面积甚至增长了三倍多。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得区域化种植更加明显,如山东的章邱、济阳两县,20 世纪初几乎农户没有种植花生的,但到了1924 年花生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县播种面积的50%和40%[1]P227。20 世纪以后,在京汉、津浦、胶济等铁路沿线也形成了花生种植的专业产区,以便利用交通的便利,能够及时的将农产品运往铁路枢纽和港口,再转运至海外市场。
烟草的专业化产区,如山东的临朐、益都、临淄、寿光、广饶、博兴一带,临朐县烟草种植在1920 年代只有2 万余亩,到1930 年代增加到近10 万亩,1935 年又增加了1 倍,达到20 万亩,此外潍县、临淄、单县、邹县等县也均在10 万亩以上[5]P310。
表2 冀鲁豫花生种植面积(1914-1937)[6]P195
农业专业化种植区域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社会以来自然形成的农业生产布局。农户的种植意愿更倾向于为市场种植,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体系,逐渐瓦解。农产品的生产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受利益的驱使,导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由于市场的优胜劣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在市场上是非常受欢迎的,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非常注重品种的改良、栽培和推广。此外,经济作物的种植对技术和管理都要求很高,这就需要与之相关的商业企业进行技术对接,以便于农户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精准掌握。这样的结果,更是直接促进新兴农业技术在近代乡村的普及和推广。
20 世纪前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欧美列强的国际资本侵入中国,并纷纷建厂牟利。而此时中国民族工业也在兴起和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的发展,对原棉的需求大量增长,但国内的棉花产量满足不了纱厂的需求,为提高棉花的产量,除进口国外皮棉外,也要提高国内棉花的产量。本地棉花品种由于纤维短、韧性差,不能满足现代化纱厂的纺纱要求,因此改良棉花品种和引进优良棉种成为首要任务。有鉴于此,将美棉引入中国试种,可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种植几年以后,其种籽出现退化。到1914 年,北洋政府在北京、正定、上海、武昌等相继开设了棉作试验场。后来又成立了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等机关,时任农商部长的张骞积极倡导并推广美棉。这些棉作试验场对引进的美棉品种进行了试验和改良,通过不断优选,先后获得了一些改良品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山东各地的棉业试验场首先试种这些改良品种,待改良品种趋于稳定之后,再进行推广。比如临清、齐东、李村、高密等棉业试验场,专注于纯系育种,获得纯系良种后先进行局部适应性测试,待种籽稳定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到1930年代,育种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国产优良品种如脱字47 号棉、脱字36 号棉、脱字57 号棉、齐细4 号棉、正大64 号棉等良种,被各地大量种植。并且在全省各地建立优良棉花品种的种植基地,为保证棉种的纯度,防止其退化,不与本地棉混杂种植。此外,从技术指导、资金借贷、交通运输和棉花收购形成了产业一条龙。
经过多年的推广以后,农户对改良美棉良种的认同度持续提高,其种植热情高涨,使得美棉良种的播种面积比例不断提高,产量也随之得到大幅提升。1931 年,山东的美棉产量有100 多万担,种植面积扩大到300 万亩,已经逐渐超过了中棉的产量,成为纺纱厂主要原料棉。从1933 年起到1936 年的四年间,全省推广种植优良棉种脱字36 号210 万公斤,播种面积达到了约70 万亩,产量方面非常可观,收获籽棉1250 万公斤[10]。
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向城镇,使得面粉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本地小麦的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口感也不如美麦。因此山东的齐鲁大学在1930 年代引种了美麦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借以改良,培育了1—195 号小麦,使得小麦的抗病虫害、抗倒伏能力增强,而且产量高、品质优,得到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在山东的历城、龙山、周村等地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播种。
此外,化学农药的使用在近代的被引进和推广。它不仅将历史上顽固的黑穗病、重大病虫害等农业顽疾有效抑制,而且使用农药后作物可减少损失5%至50%。1930 年金陵大学推广系在山东为4610 户的农户散发了280 袋化学农药,在14555 亩的农作物种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和获得更高的利润,许多作物的种植普遍使用了温室、地窖等设备,使得成熟期被提前。比如大棚蔬菜和花卉,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小来调节蔬菜的成熟期和花卉的花期,这样会在冬天也能购买到夏天才能见到的蔬菜和花卉,这种错季种植能为农户赚取更高的利润,当然投入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大。
综上所述,自天津开埠以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华北区域的农产品生产被迫卷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中,从而导致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成为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变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其农业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的种植受到重视,播种面积逐年上升,并形成了专业化的种植区域。农户受利益驱动,不断地改种农作物的优良品种,以增加市场的竞争力,市场成为了调节农业生产的重要机制。因此,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必将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使得农村的商品经济因素也在逐渐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