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味科普亟待加强
2020-06-10梁婧
文/梁婧
新闻事件:疫情笼罩下,革除滥食野味陋习已成大多数人的共识。近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新华社 姜克红 摄
远离野味诱惑,大众拍手称赞。然而,究竟哪些动物才算野味?一些人表示分不清。笔者专门与亲朋好友就此话题在微信群里展开讨论:笼里养的画眉,缸中养的乌龟、蟒蛇,度假村里供人围观的羊驼、鸵鸟、孔雀,客栈民宿里号称味道纯正的野猪、野兔等,究竟算不算野生动物?大家看法迥异。有媒体报道称,个别地方的市场监管人员在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工作中,将人们日常食用的禽类、海产品之类也列为查处整治对象,引发不满。
可见,无论是基于人们增强自律意识,“管住嘴”的考虑,还是为了确保职能部门人员严格规范执法需要,野味科普亟待加强。
推进野味科普,首先要有权威、系统的科普资料。目前,关于滥食野味的危害众所周知,相应的宣传内容不少,但对于野生动物的定义、分类与深入细致的辨识,以及如何科学保护野生动物之类的资料,尚不多见。为此,建议科普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顺应形势需要,尽快编写出版相关科普读物,帮助大众掌握正确科普“姿势”。
其次,广泛的科普宣传不可少。为了引导人们远离野味诱惑,百度日前发起“拒绝野味,守护健康”的倡议与行动,用户在百度搜索关键词“野味”,搜索结果首页置顶位置会出现“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的提示;百度地图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一批名称与“野味”相关的餐饮和市场地点信息,并在全国4.8万个农贸市场、海鲜市场等地点的信息详情中,增设“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拒绝野味,从我做起”的提醒。果壳、童游列车等也在运用自己的平台努力科普。在信息化时代,开展野味科普,一方面线下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需更多科技信息机构及知名博主集体线上发力。
再次,相关辟谣要及时。竭力纠正人们的认知误区,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这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些公开出版的科普读物,其内容陈旧落后,编辑出版时把关不严,导致出现关于野味的知识谬误;二是一些涉及野生动物的“偏方”,实际上来源不明,毫无科学根据,如若依葫芦画瓢,很可能不治病反倒致病。网络上,不少无良公号为博人眼球冲点击量,常常自创“偏方”,谣言讲得像模像样。所以,对于此类宣传与认知误区,需要旗帜鲜明地予以纠偏,以此帮助人们转变思想观念。
最后,科普宣传不能“热”在一时,唯有常抓不懈,方能久久为功。(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