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日园林设计趋向研究
——以波特兰日本花园与兰苏园为例
2020-06-10张剑文
张剑文
以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进入美国,发展至今,展现出不同的姿态。文章对中日园林在美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以位于波特兰的两座东方园林——波特兰日本花园与兰苏园为研究对象,从布局特点及造园手法对比其各自特点,并结合其他美国东方园林指出中日设计趋向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展示方式上的融合趋向与写仿趋向,造园目的上的游憩化趋向与宣教化趋向,造园文化上的感知化趋向与叙意化趋向。研究旨在为中国园林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波特兰日本花园;兰苏园;美国东方园林;融合;写仿
1 美国中日园林发展及现状
1.1 美国中式园林发展历程
1. 海外中国园林分布简表[2]
2. 1876年费城世博会日本集市花园[6]
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为杰出代表,从17世纪开始被西方世界所认识,并开始影响西方。西方造园家肯特设计的斯陀园、钱伯斯设计的邱园等,都在某些局部运用了中国园林的形态[1]。到目前为止,海外现存的有47座中式园林[2](图1)。中国园林传入美国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根据格雷戈里·肯尼斯(Gregory Kenneth)的研究,传入美国的第一座中式园林是在1890年,但具体名称已不可考。其后又有许多中式园林在美国修建,至今存有16座,其中有部分私人庭院景观,而中大型园林均出现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较有代表性的有位于波特兰市的兰苏园、位于纽约斯塔登岛的寄兴园、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位于加州圣马力诺的流芳园等共10座。这一时期海外中式园林的造园动机可以归纳为四种:
(1)基于美国各大博物馆的展示需求以及博览会需求[3];
(2)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往来[4];
(3)基于商业输出的文化标志;
(4)个人旨趣的自行筹建。改革开放之后直到今天,美国中式园林的建设目的基本集中在前三类,其中以第一类居多,比如明轩与流芳园,就分别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与圣马力诺亨廷顿博物馆邀请设计,纽约寄兴园是斯坦顿岛植物园邀请设计,纽约新华园是美国国家植物园邀请设计。而兰苏园则是因为苏州与波特兰是友好城市而建造,属于第二类园林的代表,同样第二类代表还有西雅图的西华园(由友好城市重庆市协商建园,未完工)。凤凰城中国花园作为第三类代表,是中粮集团海外投资项目的一部分。第四类的园林实例在改革开放后未在美国见到。在设计建造方式上,美国中式园林基本由中国机构进行设计施工,造园材料也基本由中国运输到美国,比如兰苏园就是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进行设计的,明轩则是组织了国内的“香山帮”前往美国进行建造[5]。
1.2 美国日式园林发展历程
相对于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并不广泛,但是在美国的分布数量远远大于中国园林,其传入美国的时间也早于中国园林,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传入。美国的第一个日式园林是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日本集市花园(图2),规模较小,但是基本将日本园林的重要要素,如竹子、水流、奇石、苔藓等涵盖入内。后至20世纪初,在旅美日本造园家小田武夫(Takeo Shiota)的影响下,日式园林开始大量在美国东北部出现,后扩展到美国西岸洛杉矶地区[6]。从学者的统计来看,现今美国遗存日式园林有205座之多,数量约是美国中式园林的10倍。在这数量繁多的日式园林中,有由日本设计师设计、日本机构施工的;有由美国设计师设计、美国机构施工的;有日美合作的,因此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
1.3 美国中日园林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研究者开始关注海外中式园林的状况,但大多以介绍为主,比如甘伟节先生的《文化使节——中国园林在海外》[7]、刘少宗的《中国园林设计优秀作品集锦》(海外篇)[8]就较为全面介绍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海外中式园林案例,其中美国中式园林包括明轩、寄兴园、流芳园等;同时在一些期刊报纸上出现了对美国中式园林的介绍,硕士论文也开始涉及。因为日本园林传入美国较早,因此其研究成果较中式园林丰富,一些英文书籍里已经有关注海外日式园林的章节出现。但是把海外中日园林相比较的研究却非常罕见,格雷戈里·肯尼斯的文章虽然将海外中日园林结合讨论,但更多是从社会经济文化角度探索两者数量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并没有从造园本身去进行比较[2]。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对中日园林在美国的设计趋势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为中式园林在美国甚至海外其他地方发展提供不同的设计思考。
3. 波特兰日本花园总平面图(根据波特兰日本花园导览图绘制)
4. 兰苏园的整体布局(根据兰苏园导览图绘制)
2 两座园林的布局特点及造园手法
位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是美国城市中罕见同时拥有典型日式园林(波特兰日本花园)与典型中式园林(兰苏园)的城市。波特兰日本花园位于波特兰城郊华盛顿公园内,最初由日本建筑师佐藤远野(Takuma Tono)进行规划设计,建于1963年,后在2010年由日本著名设计师畏研吾进行改造,并加建入口景观与文化村,占地面积22 000 m2。兰苏园位于波特兰市中心,建成于2000年,由苏州园林设计院设计,波特兰与苏州是友好城市,因此取波特兰的“兰”与苏州的“苏”各一字命名此园。园林占地成65 m×65 m的正方形[9],中央有一个700 m2的水池。相对于波特兰日本花园,兰苏园可以说是“平地起园林”,原有场地的环境已经消失不见,而被兰苏园所覆盖,从整体来看,兰苏园是苏州园林在波特兰的再现。
两座园林虽然造园时代不尽相同,但是其建设都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波特兰日本花园建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波特兰政府为了在文化上安抚日本裔居民的战争创伤,同时为本地居民提供游憩之所,因此决定修建日本园林[10];兰苏园则是中国在城市外交层面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两座园林基于相同的地理气候文化区位,且均为美国东方园林中最为知名的代表,因此分析其布局特点,可以发现美国中日园林的异同,再由此出发,以点带面,寻找中日园林在美国的设计趋向。
2.1 整体布局
波特兰日本花园由五个部分构成:入口园林、中央平庭、池瀑园、文化村、自然园。入口园林为现代风格,中央平庭为人工雕琢的日式古典园林,而池瀑园、自然园则与当地环境融合,保留日本传统味道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野趣(图3)。其中后三部分是波特兰日本花园的核心部分,在大的子园林中,又包含小型园林,比如包含在池瀑园的茶庭,包含在自然园中的枯山水等。整体布局自由,注重空间感觉的营造,各个部分互有联系,但是在视线上不通透,保持了其各自的神秘感。
兰苏园的布局可以分为三部分:入口前导空间、中央大庭院与东部文人书院。入口空间继承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空间感比较压抑,人在入口处无法看见中央大庭院,但是相对于拙政园与留园,其在空间层次上进行了简化。中央大庭院以水体为中心,各园林要素环绕布局,最东边是雨烟坊,西北是假山群及瀑布,北面是涵庐阁,都是模仿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建筑式样。西侧的亭桥、轩、廊依次排开,设置廊桥,将中央水体分为一大一小两个部分,小池用廊亭围合,并用小舟装饰,使其更具意趣。东部文人书院相对于中央大庭院面积较小,为一个两进院落,无水体装饰,设有花草树木,视觉核心为一太湖石,名“岁云”,其设置手法有留园“冠云”石的影子。东部封闭幽静的氛围与中央大庭院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高潮—低潮交互迭起的空间感觉与苏州园林一脉相承(图4)。
2.2 理水
波特兰日本花园水体的处理手法有两种:对原有自然水体的改造和新凿水体。自然水体的代表是自然园,其水体蜿蜒自然,保持了原有形态,在岸边稍加修饰即成独特景观(图5);池瀑园东侧是天然瀑布,日本古典园林中甚少见到瀑布造景要素,但是此处因地制宜,利用天然瀑布,并将水面拓宽,在瀑布旁利用红枫与一些景观小品进行点缀,使得高大粗犷的背景植物与天然的瀑布水体较为融洽地组合在一起。新凿水体的代表是池瀑园西侧,根据池瀑园东侧凿出相似大小的水池,并用小型溪流相连,西侧水体上建造木质步道,人可以在其上游赏观鱼。从中可以看出,波特兰日本花园在水体处理手法上,利用了自然水体与人工水体相结合的处理方法,使得整体园林的水体形式丰富多样,动静结合,取得了比较好的设计效果。
兰苏园的理水继承了苏州园林线面结合、均衡统一的特点,假山瀑布与其下的水流可以看作线状水流,中央大水池为大面积的面状理水(图6),廊桥东侧则为小面积的面状水域,这使得整个水域的形态更加富有层次。作为对比,留园的水域同样是线状水面、大型面状水面与小型面状水面的结合,因此可以看出兰苏园对其的借鉴。
2.3 叠山与小品配置
垒石与景观小品是处理现状环境要素与外来造园景观要素的重要缓冲物,在本土环境要素过于明显的地方(如高大乔木群),往往会利用日式景观小品来削弱其违和感;垒石则用于自然水面的处理,赋予自然水面日式园林的感觉(图7)。
兰苏园西北角布有假山群,并且设置了小瀑布(图8),其石之形态均仿太湖石之“瘦漏透皱”;岸边设垒石装饰,使得水体更加自然;在一些重要的景观节点,如文人园、入口锦云堂对面设置单独的姿态优美的石头进行点缀,使得兰苏园在垒石系统上形成点—线—面的综合体系。
2.4 植物配置
波特兰日本花园的植物布局充满野趣,有“森林公园”的意蕴,植物使用也较为多样。保留了场地原有的高大乔木,搭配日本造园常用的低矮植物,比如红枫、竹子和一些低矮灌木,配以苔藓,构成了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的多层次植物结构。此外,使用日本庭院常见造景植物的同时,增加了在日本传统庭院中不常见的杜鹃花等,构成更加多样化、自然化的景观。
5. 波特兰日本花园自然流水
6. 兰苏园的中央水池
7. 波特兰日本花园小品
8. 兰苏园假山
兰苏园的造园植物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兰苏园内有植物导览手册,上面记载了其间的植物种类与位置。从手册中看,兰苏园使用了栀子花、木兰花、芭蕉、玉簪花、星茉莉、木棉树、玫瑰、金钱草、石榴花、紫薇、百合、莲花、水百合等,这些植物中绝大部分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中的常用植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乔木,但是数量不多,为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普及中国园林的植物知识是兰苏园的重要目的。
2.5 小结
将波特兰日本花园与兰苏园进行对比(表1),可以发现两者展现出的姿态完全不同:波特兰日本花园虽然结合了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回游庭院,但是在其中游览的感受与在日本本土大相径庭,其差异体现在有现代元素,更加自然化等;而兰苏园的游览体验与苏州古典园林相差无几。可见波特兰日本花园做出了一些转变,使得中日园林在美国展现出不同的设计趋向。
3 美国中日园林设计趋向
3.1 园林形态:融合倾向与写仿趋向
3.1.1 日式园林的融合趋向
波特兰日本花园所反映的美国日式园林,表现出了一种自然化的融合倾向,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与在地环境的融合,与在地文化的融合。
(1)与在地环境的融合。波特兰日本花园建设之初,场地内已满布美国本土植物,公园建设并没有将这些本土植物移除,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设计,补充日本古典园林要素,达到日本古典园林要素与美国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日本学者统计了波特兰日本花园主要的118种植物,发现只有52种是传统日本庭院所使用的[11]。美国本土植物与日本古典园林植物共存、相互呼应,既节省成本、保护植被,也使得园林兼具东西方双重气质。同样的手法可见于伊利诺伊州的安德森日本花园,其与在地环境紧密融合,充分利用了从中穿过的河流形成的丰富水资源与本土植物资源,形成了别有特色的日式风景园。
(2)与在地文化的融合。波特兰是一座园林城市,拥有许多美国本土造园大师设计的园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劳伦斯·哈普林的设计。哈普林在波特兰的造园风格大开大合,擅长利用混凝土块等几何元素营造水体景观,同样的风格也可以从美国本土风景园中窥见,比如唐宁(A.J.Downing)的造园思想,追求宁静而贴合自然[12],由此可以发现美国本土的造景手法比较粗犷。波特兰日本花园所在的华盛顿公园是一座森林公园,充满野趣,而日本古典园林本身风格精细、充满匠气,因此它的设计既充分保留了当地文化中粗犷与自然的特质,又加入精细匠气的造园要素去融合,典型例子是其中的自然园,遵循本土文化的同时在尽头设置了枯山水主题的石水园,在局部取得了粗犷与精细、自然与匠气的融合。除波特兰日本花园外,安德森日本花园、亨廷顿日本花园、西雅图日本花园、圣地亚哥日本花园等都有美国风景园式的粗犷之感,这与日本国内大部分传统园林不同(图9)。可以看出,美国日式花园有与美国风景园相融合的趋势。
表1 波特兰日本花园与兰苏园对比
3.1.2 中式园林的写仿趋向
相对于波特兰日本花园的融合,兰苏园呈现出对中国古典园林写仿的特点。既有总体布局写仿,在造园要素的配置上也涵盖了苏州园林几乎所有的元素,水、假山、舫、廊桥、亭桥等一应俱全,同时运用了苏州园林的相关手法进行处理。
(1)总体布局写仿。兰苏园在布局上与留园较为相似,包括水体形态、水体分割的手法、环绕水体的景观要素布置、东部文人园及其中太湖石的设计与留园一脉相承。同样的写仿还出现在亨廷顿流芳园中,其总体布局与兰苏园几乎一样,均是以留园为原型进行设计。寄兴园的总体布局是对狮子林进行写仿,“明轩”则是写仿网师园中的“殿春簃”。
(2)造园手法写仿。兰苏园利用了借景的手法,其窗框均为精心设计,室内通过窗子借室外之景,形成一幅幅如画的景致。如文人园的主体建筑沁香仙馆,室外的植物、假山与窗框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图10)。室外东侧长廊、文人园的西侧墙壁,进行墙洞、窗洞设计,形成借景效果。在植物配置上,兰苏园的植物都是将苏州园林的造园植物移植到了波特兰,也可以视作一种写仿。
整体上看,美国中式园林是集中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写仿,这与园林的建设团队有关。这使得中国其他风格的园林,如北方园林、岭南园林风格等,很难在美国呈现,也反映出中式园林在美国的形态有一定的单调性。
3.2 造园目的:游憩化趋向与宣教化趋向
3.2.1 日式园林的游憩化趋向
园林形态不同趋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设计目的的不同。波特兰日本花园位于波特兰郊区的华盛顿森林公园,周围还有玫瑰园等一些花园,游客来此是希望得到游憩与放松,在日本花园文化村展馆中,写明了其设计理念:展示美(art of craft)、与自然融合(connection to nature)、宁静的体验(experience of peace)。可以看出,波兰特日本花园的设计对花园是否充分展现日本传统园林特色没有过多追求,而是着重于塑造游人的体验感。
基于此,波兰特日本花园融合了不少的现代元素,主要表现在入口庭院及其文化村的设计上,与日本花园整体古典、野逸的气质产生了鲜明对比,又相得益彰。入口的水池是几何式的叠落瀑布形式,建筑也同样为几何形,配以竹墙面,水体上方栽种了竹子,与建筑材质相吻合,整体风格简洁,与背后的山体园林形成对比。文化村位于入口庭院后方的山坡上,采用了与日本传统建筑相似的坡屋顶,但形式有所简化,立面同样采用了竹装饰,坡屋顶坡度陡峭,出檐深远,可以看出从日本传统建筑中提取了设计灵感,同时包含波特兰日本花园茶亭的形式语言[13]。
9. 圣地亚哥日本花园
10. 兰苏园的借景
3.2.2 中式园林的宣教化趋向
兰苏园的设计目的主要是将中国传统园林展示给美国民众,使其在游览中领略到真正的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尤其是苏州私家园林。相对于波特兰日本花园注重于融合与美的塑造,兰苏园更侧重于写仿的原因得以解释。某种意义上,兰苏园更像是一个博物馆,将中国园林的各个要素忠实地展现给游客。与日本花园的游憩目的不同,游客来到兰苏园主要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学习,例如在日本花园的游览不需要导游,可以漫步欣赏,而兰苏园如果没有讲解,则无法完全领略其设计意匠。基于此目的,兰苏园没有像波特兰日本花园那样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而是从入口开始就保持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形象。
关于中国园林的宣教化趋向,与兰苏园同属一个设计团队的流芳园,设计师在介绍时说道:“流芳园改变了亨廷顿的面貌,提供给大众一个新的游憩和学习的景点,无论是学者或学生,都能在这里一窥中国文化里艺术、书法、诗文、音乐、哲学的丰富和美妙。”[14]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在美国不仅仅只作为一个游憩场地,更是一个包含艺术、书法等多重维度文化的复合空间。同时也表明了美国日式园林侧重展示美,美国中式园林侧重展示文化。
3.3 造园意匠:感知化趋向与叙意化趋向
3.3.1 日式园林的感知化趋向
波特兰日本花园更多追求的是游人在其中对美的感知,包括工艺美、平静美,自然美,注重的是游客的游览体验。设计不求遵循日本传统园林的设计法则,而是将日本园林的元素撒在一片自然之中,比如入口景观、茶庭、枯山水、石塔等[15];景观元素设置也比较自由,以自然元素为主,极少垒山叠石,建筑物数量也较少,可以看做是自然园林。同样的倾向也表现在其他地区的日本园林中,比如亨廷顿日本花园[16]、安德森日本花园等。
3.3.2 中式园林的叙意化趋向
兰苏园追求的是一种意的文化,侧重于塑造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使其被游客体会,因此带来的设计结果就是兰苏园具有更强的人文内涵,是一个同苏州园林一样人可以在其中生活的园林。这种人文内涵也反映在了园林建筑的运用上,兰苏园的园林建筑运用较多,并且每一个建筑都有其名字,如“锦云堂”“沁香仙馆”等,忠实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题名文化。可以说,兰苏园在人文层次上的反映要多于波特兰日本花园。
同样的做法在流芳园、寄兴园等园林中出现,几乎所有园林要素均被题名。流芳园的设计负责人自述:“一期主厅‘玉茗堂’南步柱联‘入口百忧去,一笑大江横’、北檐柱联‘流水可为琴曲听,好山须作画图看’;‘爱莲榭’檐柱联‘污泥岂能染,香淡远益清’以及‘清芬斋’‘玉镜台’‘映芳湖’‘邀山台’‘落雁洲’‘迎鹤洲’‘浣花溪’等,不但内容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匾联题刻的制作也精益求精、古色古香。”[14]可以看出,以兰苏园为代表的美国中式园林将美国游客当做“中国人”,试图让其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园林的意蕴文化,但是大部分外国游人都表示“看不懂”中国园林表达的内涵,说明中国园林的意蕴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认知尚有隔阂[3]。
4 结语
由于美国日式园林的数量远远大于中式园林,波特兰日本花园是在大量造园蓝本上寻求的一次转型。与更早时期的美国日式园林对比,可以发现波特兰日本花园在布局上寻求变化的意图,这种变主要是体现在主动的融合,不着眼传统造园元素的体现,而是着重于塑造日本园林游览体验,因此设计师力图基于美国本土的环境现状实现这一目的,而非平地造园将日本园林本土的元素完全展现,形成“形不同而神同”的整体效果。不同于波特兰日本花园,兰苏园带有城市层面的外交目的,因此将原汁原味的中国园林展示给美国大众为第一要务。基于此目的,兰苏园平地起园,无论园林布局、造园手法、植物配置都是对苏州园林的模仿。
从历史层面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文化背景,相对于中国艺术,日本艺术传入美国较早,对美国文化影响较大,美国著名造园家托马斯·丘奇(Themas Church)就受到过日本园林的影响[17],20世纪中叶一些知名的美国建筑师也在设计中融入日本元素,比如赖特在芝加哥设计的威利茨住宅。日本艺术融入美国现代艺术有其历史渊源,波特兰日本花园正是基于这种艺术融合氛围下创作的。相对于日本文化艺术与美国的融合,中国艺术虽然也被美国大众所欣赏,但是始终没有像日本艺术那样融入到美国文化当中,中美文化融合的作品也就比较稀少。
波特兰的中日园林虽然同为东方园林,展现出来的姿态却各有不同,这既与造园目的有关,也有着其不同的历史渊源。未来美国中式园林发展之路,是继续尝试以宣教为目的的叙意式写仿园林,还是像美国日式园林一样寻求融合转变,是可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