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研究风景园林“怎么教”转向“怎么学”
——兼谈风景园林大学生的入学适应

2020-06-10

园林 2020年4期
关键词:质性入学建构主义

胡 玎 王 越

在风景园林教育研究领域,从研究“怎么教”到研究“怎么学”是一次研究视角的转换。本文倡导在风景园林教育中引入质性研究的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风景园林大学生应努力做到三点:一是优化自身学习环境,促进其建构知识和能力;二是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社会协商;三是参与实践,进行意义的建构。风景园林专业大学新生的“形象思维、艺术审美”有较大差别,部分新生出现专业学习不适应的情况,有“挫败感”和“迷茫”等本土概念。其原因在于“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好坏没有标准”和“形象思维的欠缺”等。

风景园林教育;质性研究;建构

随着我国的快速城镇化,社会对于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是人居环境学科群的三大支柱学科。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该目录中,“风景园林学”正式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列在工学门类,学科编号为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风景园林学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1]。作为一个多元交叉的特色学科,如何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也更加受到关注。

1 从研究风景园林“怎么教”转向“怎么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的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伴随着大学生学习观念的变化,大学教育将走向以学生为中心[2]。高等教育要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以往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转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与此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日益被重视,呈现出更加强调学习与教学之间的深度联系,更加关注基于真实情境改进的设计研究,更加关注学科领域中的特定学习规律的研究,更加关注更为广阔的学生学习经验研究的新趋势。

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研究一直以“怎么教”为主要研究视角,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风景园林教育总体发展研究、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研究、某类研究领域或某门课程的教学研究等。“怎么教”的研究往往是从事风景专业教育管理和教学的教师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建构。风景园林大学生的学习研究是一个相对涉及较少的研究领域。作为从事风景园林教育多年的教师,笔者对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开展了一定的研究,也建议学界就风景园林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开展探讨,将关注风景园林“怎么教”的研究视角扩展到“怎么学”。

2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模型

在“风景园林专业怎么学”的研究中,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模型,可以使研究系统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等必要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也可以说它们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3]。风景园林专业学习有如下特点:

(1)风景园林是一个多元、交叉性专业,在实际完成一个项目时,风景园林师要整合很多学科,所以需要多元的知识和能力;

(2)风景园林专业有自己的专业技术,同时对于社会实际的认知、理解非常重要,要将这种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风景园林是一个和广泛的人打交道的专业,在进行社会认知或工作中,需要与大众、专家、政府决策人等进行多轮次交流。因此,风景园林大学生需要有意识地养成建构主义学习观,有选择地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本文提出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模型如下(图1)。

在这一模型中,主体因素是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其中从入学到毕业的阶段是情境要素;机制因素包含专业学习要求、学习适应、学习态度等,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出风景园林学习机制的复杂性;有效学习是结果因素,说明上述这些要素最终追求的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要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正能量和正合力,提高风景园林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

3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质性研究

本文倡导和践行“一种方法”,即在风景园林教育研究中重视“质性研究”的方法,获得了学生视角的第一手资料和分析成果。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质性研究允许选取较小数量的样本。研究者可以集中精力对风景园林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案调查,更细致地探究他们的学习细节、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多彩的大学学习过程。

笔者曾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24名同济大学在读本科生和本科毕业生为样本,以深入访谈为主要手段,从“学生视角”对专业学习展开研究。然后从35万字的原始资料中总结了风景园林大学生专业学习中的系列“本土概念”,探究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大学生专业学习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结果既验证了专业学习理论,也梳理出新的本土概念和扎根理论,补充完善了原有的理论。同时结合建构主义等理论框架,使资料分析总结系统化,并在理论指引下挖掘资料中尚未显露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研究结论提示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大学生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 风景园林专业学习的模型

3.1 优化自身学习环境,促进建构知识和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是知识建构”的学习隐喻,应该开放地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创设和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新的认识论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正在不断地形成,以满足学习者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支持学习者对知识的积极建构[5]。这些学习环境要素与大学生的知识建构情况紧密相关。

从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入学适应关系着新生稳步的入门和积累;高年级的学习全面积累知识、能力、理论和方法;而毕业前是与社会衔接的重要阶段,通过毕业设计等环节对本科阶段所学进行检验,并对将要面对的职业环境、社会环境、深造环境有所了解和准备。

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有短期实用主义倾向、有热爱专业和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倾向等。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自身的成长环境差异很大,个人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如何设定自己在学习上的目标,借鉴和积累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大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命题。

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要对这些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协作要素进行理性分析。并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争取学习资源,优化自身的学习环境,促进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构建。

3.2 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社会协商

本科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会经历从入门到专业观、专业学习观形成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观点告诉我们:学生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必须要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文化,提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与团队的合作,努力组建富有自身特点的学习共同体。

在大学生活中,除师生的互动外,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影响学生思想和学术成长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同班同学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6]。也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显著影响。一般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可以分为两类,即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当教师持促进学习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并改变自己的观念时,学生就会倾向于采用意义导向和情景导向的学习方式,这将有助于学生专业学习质量的提高[7]。

为此,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团队合作,组建富有自身特点的学习共同体。要把社团、班级、课题小组、寝室等作为自身成长的重要基地,把教师、学长、同学、家人等都作为专业学习中互动的对象,在团队的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中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社会协商。

3.3 参与实践,进行意义建构

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的条件是:既要尊重“外在世界”与“内在人”的分离,又要掌握一种能使它们组合或相容的方法[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是社会参与”的隐喻表明,将“实践共同体”作为学习场所,学习者要在该共同体中通过互动参与获得学习的意义建构,其中心问题是学生要努力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习场。在实习场中,学生在把握自己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找到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选择学习中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和建构素养。

就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学习而言,“意义”实质上是一种专业性知识建构,强调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养成。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学”与“用”的结合比一般的专业要求更高,“用”不仅是“学”的成果,往往还是“学”的循环性起点[9]。一方面,知道在社会环境中要运用到哪些知识和能力,采取怎样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学;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选取实际课题,初期假题假做、真题假做,后期真题真做,与实践紧密结合,学习提高更快[10]。

所以,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实践,加入到不同类型、层级和特点的“实践共同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在这一学习场中构建“意义”的质量和效率[11]。

4 风景园林大学生的入学适应

本文重点论述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既探讨这个对风景园林大学生学习至关重要的阶段,也以点带面交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研究表述和部分成果。

在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历届学生中,一直存在少数学生学习不适应,甚至因不适应而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通过访谈资料分析,这些学生均是各省市保送或高分考入的,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从入学不适应开始的,之后的学习过程举步维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从高中熟悉的学习环境进入到大学的陌生环境,新生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达成与大学环境的平衡,其中主要有文化、心理、教育和学习节奏与方式、学科专业等方面的适应[12]。大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师生关系的松散化等,对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高中毕业生而言是一种较大的变化和需要应对的挑战。

与很多学科相比,风景园林专业一年级学生在专业学习适应上,面临更大挑战。因为同济大学在这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有一条从入学贯穿至毕业的规划设计课程的主线,入学之初就开始高强度设计训练。规划设计课程的课题布置后,每次上课时,教师都会和学生交流探讨如何优化阶段性方案。课后,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规划设计,拿出新的阶段性方案,如此循环前进。有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花在规划设计课程上的时间,占据了他们整个大学学习时间的二分之一,而且从入学之初就高强度开始。部分同学入学初期的压力、困惑、不适应,往往源自无法自如地应对规划设计课程的专业学习。

通过深度访谈搜集资料,总结扎根理论,提出以下几个关于新生学习不适应的本土概念并予以分析。同时也从海量访谈资料中选登点滴,便于读者理解这次质性研究。

4.1 部分新生专业学习“不适应”的本土概念及分析

本土概念:“挫败感”“迷茫”。一方面,这些概念和“优越感”“成功感”是相对应的。能考入同济的学生高中时成绩基本都是名列前茅的,因此一旦在专业学习中处于明显落后状态时,会产生心理的巨大落差。另一方面,这种感觉来自投入和回报的反差。新生入学后在专业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多、强度大,专业设计课又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学生最看重的课程。设计课在一个学期中有多个课题,每个课题都会获得老师阶段性方案评价和如何优化的指导意见,并不断推进。学生获得的专业评价可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课题阶段性方案的评价;每个课题的最终评价和成绩评定;学生整个学期的多课题综合成绩评定。当这三个层次的评价结果不理想时,自身的巨大投入和外部的否定评价共同造成了这种“挫败感”和“迷茫”。

4.2 部分新生专业学习“不适应”产生原因的本土概念及分析

(1)“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

这体现了新生对于专业和课程整体设置要求的领会不足。入学之初,大部分同济新生对于这个专业的认识是很浅的。高强度设计基础训练,形态、色彩训练课程,甚至包括专业方向,都不太清楚。所以,新生的压力在于认识上难以明晰这个多元专业本身,以及其丰富的学习内容,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心存迷惑。

(2)“好坏没有标准”

这体现了新生对于教师专业评价标准的领会不足。形态训练、色彩训练、建筑和景观设计中,因为涉及到艺术和美学等,评价的答案基本不是唯一的。很多时候,老师会说诸如“感觉不好”等评价语,使学生处于困惑中。所以,即便风景园林专业有其特殊性,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将其中的艺术逻辑、美学逻辑,以及评价的基本原则尽可能清晰地告诉学生,以便让他们更好地领会专业学习要求。

(3)“形象思维的欠缺”

涉及到艺术和美学方面的设计,对于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这种能力在高考中并不会完全体现出来。所以,在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群体中,形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潜力是有较大差别的,这是大学生专业学习“不适应”产生的主观源头之一。

4.3 新生应对专业学习“不适应”的办法的本土概念及分析

(1)“按部就班”

领会和适应,最终是学习者本人的深刻理解,需要时间和过程。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入学就进入高强度的专业学习,新生要在入学之初就把所有东西都想清楚了再做,不现实,那么就按部就班跟着走,有些问题自然而然地会想清楚。

(2)“慢慢来”

形态训练、色彩训练、美术训练、设计、规划是一个持续积累提升的过程。很多新生是没有积累的,慢慢也会知道这些方面也不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全部和唯一。那么放平心态,慢慢来,把形态色彩等能力作为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来稳步积累,对每一个课题不要纠缠过深,适当降低学习强度,减轻心理压力,为自己的每一点收获点赞,循序渐进。

(3)“寻找启蒙性引导”

除了学习者主动的应对策略,外部的引导也很重要,尤其是新生。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包含了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所以对于逻辑和形象思维强的大学生而言就有了用武之地。而新生入学适应期,形象思维和能力训练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师宜因材施教,多鼓励学生,并支持他们主动向外部学习环境寻求引导和帮助。新生还可以多与高年级同学交流,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曾采用过由高年级本科生担任新生小班班主任等方式,便于沟通交流。

5 结语

当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去研究风景园林“怎么学?”时,会发现很多全新的问题和思考。本文访谈来自大学生自身学习的体会和感悟,打破了以往从教的角度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识,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点非常多。学生是风景园林的未来,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很多元,覆盖面也很广,不同特点和能力的人才,都能够有很好的发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主动探索“风景园林怎么学”,克服自身发展道路中的困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专业之路,是本文希冀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质性入学建构主义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入学面试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入学第一天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