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说文解字》禾部字看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

2020-06-10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字义禾苗

梁 欢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形体结构中蕴含着造字之初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看法,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一系列在结构上有联系的汉字,了解这些字的造字意图与使用意义,并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从而揭示这些汉字的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作者许慎,这是中国第一部按照部首对汉字进行编排的字典。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将9 353字分为540部,每一部首之间的排序原则是“据形系联”,以“一”为始,以“亥”为终,许慎用这样的方法将字义相近或特点相似的字排列在一起,《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释义也包含了对文化的解说,因此,通过对《说文解字》中各部字的分析,能够了解到与之相关的文化内容,如酒文化、服饰文化、祭祀文化、饮食文化等。

《说文解字》中有多部字与农业生产有关,如禾部字与农业生产中的农作物有关、水部字与农业生产中土地灌溉有关、田部字与农业生产中人们对于土地的认识有关,以禾部字为例,在现有的研究《说文·禾部》的文献资料中,论述禾部字时,大多仅列举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字作为例证,论述重点在于对禾部字进行释义,归类模糊,并未对禾部所收87字进行详尽的归类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

本文选取《说文解字》禾部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许慎对禾部字的解说,参之以禾部字在典籍中的意义及相应注疏的解释,加之对汉字构形的分析,探求其所蕴含的古代农业文化方面的信息。从字义角度分析,《说文解字》禾部字可做如下表所示分类,本文将以字义角度的分类为线索对禾部字进行文化阐述,第一部分着重分析粮食作物的名称与种类,第二部分阐述田间耕种管理的相关措施,第三部分描述关于粮食作物的收获与贮藏措施,第四部分则涉及到与农业有关的经济生活,如计量单位、农业租税等。

表1 禾字部字义分类

一、粮食作物的名称与种类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业种植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禾部字详细地记载了古代粮食作物的名称与种类,其中包括粮食作物的总称、专称,以及不同部位的名称,如禾茎名称、禾穗名称、禾芒名称。关于粮食作物的种类,在《说文·禾部》中,又可以按照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分为四类,即谷类作物、麦类作物、稻类作物、黍类作物。

(一)粮食作物的名称

1.“禾”的名称

禾部字中涉及到“禾”的名称共有8字,粮食作物总称为“禾”,“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①为尊重作者及原文,本文所引用许慎《说文解字》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禾部字皆为繁体字。段注:“民食莫重於禾,故謂之嘉穀。”[1]339许慎在禾部字中对于谷的定义为:“穀,續也。百穀之緫名。”段注:“詩書言百穀種類繁多。”[1]346因此,“禾”并不单指谷类作物,应为已种植或可以食用的粮食作物的总称,此外,“禾”的专名还有、穆、私、䆃、秦。

穆,禾也。從禾䆃聲。

私,禾也。從禾厶聲。

䆃,禾也。從禾道聲。

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

“私”最初的字义是小禾,即种植不久尚未成熟的粮食作物。“䆃禾,一莖六穗也。”[2]938“䆃”是一种一茎六穗的禾。

“秦,伯益之後所封國。地宜禾。從禾舂省。一曰秦,禾名。”“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地名,一个是禾名。《文汇报》1997年10月3日以《史前关中出稻谷》为题报道了陕西泉护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出土了己碳化的米,为黄河流域首次发现。”[3]3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证实,关中地区有种植水稻的历史,“地宜禾”从侧面说明今陕西关中地区是最早农作物起源地之一。随着语言词汇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秦”保留了作为“国名”这一字义,禾名的意义并没有得到保留。

按照种植时间的早晚和成熟期的长短,粮食作物又有不同的名称,早种的粮食作物称作“稙”,晚种的粮食作物称作“稑”,“稙,早穜也。”段注:“此謂凡穀皆有早種者。”[2]340凡是早种的粮食作物皆称为“稙”,稑为早熟的农作物,“稑,疾孰也。”孰今写作熟,成熟之义。

2.禾的部位名称

单株粮食作物的部位名称在禾部字中记录共有7字。禾穗为颖,禾芒为穬,芒尖为秒,禾茎为稈与稾,禾茎外皮为䆃,去皮后干净的禾茎为秸。

禾穗为“颖”,“穎,禾末也。”段注:“穎之言莖也,頸也,近於及貫於者皆是也。”[1]343是说粮食作物成熟收获,可见颖为禾成熟之后穗苞的名称,如麦子的麦穗,谷类作物的谷穗,或者水稻的稻穗。

禾芒为“穬”,“穬,芒粟也。”“芒粟謂之穬者,穬之言剛也,謂其芒剛銳可刺傷人也。”[4]46穬是稻麦等作物的芒,长而尖锐,芒尖称作秒,“秒,禾芒也。”段注:“禾芒曰秒。”[1]343在粮食作物成熟收获之际,禾芒最为尖锐,即“謂其時禾乃有芒也”[1]347,秒表示禾芒尖端一点,非常细微。 禾茎部分名称分别是“稈”和“稾”。“稈,禾莖也。”“稾,稈也。”稈与稾说的都是禾茎这一事物的不同名称。此外,禾茎外皮为“䆃”,“䆃,禾皮也。”去皮后的禾茎为“秸”,“秸,禾稾去其皮,祭天以爲席。”在祭天活动中,去皮后干净的秸相连编织成苇席,供人们祭拜时使用。

禾部收录粮食作物的名称较多,除了粮食作物总称为“禾”之外,还有不同种类的“禾”,如、穆、私、䆃、秦,人们对农作物观察细致,因为农业种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禾穗可以食用,禾茎能够作为生火的燃料,去皮后的禾茎名秸,是祭天所用苇席的主要原料。秒是禾芒尖端,忽是不到一毫的长度单位,“秒”与“忽”构成“秒忽”一词,表示细微之意,“秒”在古代一度被用作计量长度的单位,祖冲之在验证量器“新莽嘉量”①西汉王莽新政时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度量制度改革,此次改革制定了新的度量衡标准,“新莽嘉量”是这次改革中新制定的一种量器。的准确性时,以“秒”与“忽”作为测量单位,“以圓率考之,此斛當徑一尺四寸三分六厘一毫九秒二忽,庣旁一分九毫有奇。”[5]1774天文年历又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依据推算秒长,“秒”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时间计算单位。

(二)粮食作物的种类

禾部字中与粮食作物种类有关的字共28个,这28个字可以细致的分为谷、麦、稻、黍四类。

1.谷类作物

禾部字中与谷类作物有关的共11字,包括谷物的名称“榖”,黏性较大的谷物“秫”,质量优等的谷物“稞”与劣等的谷物“秕”,容易捣碎的谷物“秳”与不易捣碎的谷物“”,谷皮的名称“稃”,“”、“穅”。

“榖,續也。百穀之緫名。”段注:“詩書言百榖種類繁多。”[1]346谷类作物种类非常多,泛称为“榖”,别称还有“稷”和“”,“稷,也,五榖之长。”,稷也。“稷”与“”同义,黏稷为“秫”,“秫,稷之黏者。”段注:“秫爲黏稷,今俗称秫谷,又称黏谷。”[1]341

谷类作物按照质量优劣又有“稞”与“秕”,“稞,榖之善者。”段注:“榖之善者,謂凡榖顆粒俱佳者。”[1]345稞是品质好的谷子,“秕,不成粟也。”秕则是颗粒不饱满的谷子。按照是否易捣碎谷类作物又分为“秳”和“”。“秳,舂不漬也。”段注:“舂粟不潰者,謂無散於臼外者也。”[1]345将谷物放在石臼里,舂谷时容易被捣掉皮壳、颗粒不外散的谷子是“秳”,比较坚硬、不易捣碎的谷子是“”,“,也。”“今關中謂麥屑堅者爲亦此字也。”[6]608清代,在关中地区,外壳坚硬的谷子被称作“”。此外,谷类作物的外壳也有详细的名称,“稃,也。”“,穅也。”“穅,榖皮也。”由上述可知,稃、、穅都是指谷皮。

2.麦类作物

禾部字中与麦类作物有关的共2字,麦类作物泛称“䆃”,麦茎名“䆃”,“䆃,齊謂麥䆃也。”齐地称麦为“䆃”,段注:“來之本義訓麥,然則加禾旁作䆃。”[1]343这属于不同地区对麦类作物的不同称呼,“䆃,麥莖也。從禾肙聲。”这从侧面反映出,在早期农业社会中,自然条件对于农作物种植影响比较大,麦类作物分布区域可能仅存在于在山东一带,且品种比较单一。

3.稻类作物

禾部字收录的粮食作物中与稻类作物有关的共9字,稻类作物有四种:䆃、秏、秜、秧。

䆃,稻紫莖不黏也。秏,稻屬。

秏,稻屬。從禾毛聲。

秜,稻今秊落,來秊自生,謂之秜。

秧,禾若秧穰也,從禾央聲。

䆃是一种茎秆为紫色的水稻,秏是古书上记载的一种稻,秜是一年一熟的稻,秧是初生的稻,“今俗謂稻之初生者曰秧。”[1]345

在原始农业中,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类作物中有黏性稻与不黏稻,有黏性的稻类作物有稻、稌、稬、秔,无黏性的稻类作物则有稴。“稻,稌也,從禾舀聲。”“蓋稻屬,非其稻也,黏者爲稻。”[6]604“稻”在古代并非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水稻,而是有黏性的稻类作物的统称,“稌,稻也,從禾餘聲。” “稬,黏稻也。”[2]926“秔,稻屬。從禾亢聲。”稌、稬、秔皆为黏稻的专称,段注:“稻有至粘者,稬是也。有次粘者,稉(秔)是也,有不黏者,稴是也。”[1]342由此推测,稌与稬是黏性较大的稻类作物,秔是黏性较小的稻,稴是无黏性的稻类作物。

4.黍类作物

“䆃,䆃䆃,穀名。”“䆃,䆃䆃也。”段注:“䆃䆃,穄也。二字迭韻。”[1]346䆃䆃二字叠韵,指同一种黍类作物,“穄,也。”段注:“此謂黍之不粘者也。”[1]341䆃䆃与穄皆是不黏的黍类作物,“穄,關西謂之糜。”[1]343糜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糜子,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可食用。在糜子收获之后,将其去壳碾成黄米,黄米能够酿酒,用来宴请宾客。此外,还有黑黍名秠,“秠,一稃二米。”段注:“黑黍,一殼二米。”[1]343

谚语有云:“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粮食作物对人们生存的重要性,《说文解字》中,有关粮食作物的字共计52个,其中禾部收录28字[7]。粮食作物的种类,在禾部字中所占比重,如表2所示。

表2 粮食作物种类在禾部字中所占比重

在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古人逐渐形成了北人食谷南人食稻的饮食局面,反映在禾部字中,具体表现在与谷类作物相关的字较多, 在粮食作物种类中所占百分比为39.29%,而南方的稻类作物记载则相对较少,百分比为32.14%。受自然气候差异影响,虽然种植粮食作物的种类逐渐变得丰富,由单一的谷类作物发展到谷麦稻黍等多种粮食作物相结合,但仍然是以谷类作物为主。

二、田间耕种管理

禾部字中收录有关农业种植的字15个,这些字分别描述了田间耕种管理的措施,具体又可以细化为种植过程、生长过程、粮食作物在田里的生长状态、田间杂草与锄草方式、管理培土与整理禾苗,这些字表现出了田间耕种管理的一些情况。

(一)种植过程

“穜”、“種”皆为种植粮食作物之意。“穜,埶也。”埶同“艺”,即种植之意,“種,先穜後孰也。”段注:“種者以榖播于土。”[1]340在这里凡是可以种植的粮食作物都称为“榖”,种植粮食作物的过程称为“種”。

(二)生长过程

粮食作物幼苗称为“稺”,“稺,幼禾也。”段注:“許不言後種者,後種固小於先種,卽先種者當其未長亦稺也。先種而中有遟長者亦稺也。”[1]340稺即禾的幼苗,指萌芽时期的禾苗。禾苗初出穗称为“䆃”,“䆃,禾舉出苗也”。禾苗缓慢生长的过程则为“稍”,“稍,出物有漸也。”“稍在禾部而云出物有漸,借言出穀有漸也。”[4]55“稍”本义表示禾末逐渐长出谷物颗粒缓慢的过程,后来引申出微小、略微之意。

(三)生长状态

田间禾苗过于密集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过于稀疏又会影响来年的产量,稹、稠、穊这三个字描述的正是禾苗在田间的密集状态。“稹,穜穊也。”段注:“此与鬒为稠发同也。引伸为凡密致之偁。”[1]340以发根类比禾苗密集的状态,以此显示禾苗数量之多。“稠,多也。”“穊,稠也。”可见,穊与稠意义相同,说的也是禾苗在田里密集的状态,与之相对,稀描述的是禾苗在田间的稀疏状态,段注:“稀與穊爲反對之辭,所謂立苗欲疏也,引申爲凡疏之稱。”[1]340“移,禾相倚移也。從禾多聲。”“移”表示禾苗在田里相互依扶的状态,“秨,禾搖皃。從禾乍聲。”“秨”表示禾苗在田里摆动的状态。

古人对粮食作物在田间的生长状态观察仔细,这表明农业生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稀、稠、移、秨本来是表示禾类作物形状的词,后来都成为泛指其他事物类似形状的词,可见其意义具有普遍性,而禾具有代表性。

(四)田间杂草与锄草方式

在禾苗的生长过程中,田间杂草称作“稗”,“稗,禾別也。”“似禾而別也,害稼者也。”[8]142稗即庄稼中的杂草。

既然有田间杂草,那么必然有锄草的方式,在禾部字中,表示锄草方式的字有“穮”和“䆃”,“穮,耕禾間也。”段注:“穮,槈鉏田也。槈,薅器也。鉏,立薅斫也,薅者,披田草也,或槈其田,或鉏其田,皆曰穮。”[1]344穮表人用锄在田间锄草之意,䆃应为人坐在低矮的车子上用手拔草,“䆃,轢禾也。”段注:“轢車所踐也。今人坐上以手斷去草,如此令地軟,易鋤。”[1]344轹车是一种依靠人手推动可以在田间行进的比较低矮的车子。以案车拔草的方式说明当时在平原地区的农业耕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用锄锄草的方式至今仍应用于偏远地区小规模的农业种植中。

(五)管理培土与整理禾苗

在禾苗的管理措施中,有培土以及整理禾苗的动作,“秄,壅禾本。从禾子声。”“秄”描述的是给禾苗根部培土这一动作,通过给禾苗的根部培土,防止禾苗倒伏,对禾苗培土之余,也要将散乱的禾苗归置整齐。“稣”为整理禾的动作,“穌,把取禾若也。”段注:“杷取禾若也。杷各本作把,今正。禾若散亂,杷而取之,不當言把也。”[1]346

有关田间耕种管理措施的字中,以描述禾苗在田间状态的字数量最多,这与来年农业收成有关。

三、粮食作物的收获与贮藏措施

在粮食作物成熟之后,要进行收割、贮藏等一系列处理措施。在禾部字中,与粮食作物成熟收获以及贮藏措施有关的字共18个,这些字具体描述了粮食作物成熟时的状态、采摘方法、贮藏措施。

(一)粮食作物的成熟与收获

1.粮食作物的成熟

禾部中描述粮食作物成熟收获有18字,但侧重点不同。

稼、穟、稔皆为描述粮食作物成熟,但是并没有涉及到粮食作物成熟时的具体状态,“稼,禾之秀實爲稼,莖節爲禾。”段注:“既言秀又言實者,論語說也,謂禾之成曰稼也。”[1]340禾穗成熟为“稼”,在庄稼成熟之后,为收获采摘的动作,“穟,禾之皃。”“稔,穀孰也。”

“穖”重在表述粮食作物颗粒饱满。“穖,禾穖也。”“禾成實,離離若聚珠相聯貫者,謂之穖。”“穖”描述禾穗紧密,禾籽如珠玑相连成串。

2.粮食作物的收获

粮食作物可以收获的状态称为“穑”,“穡,榖可收曰穡。”段注:“謂在野成熟,不言禾,言榖者,蓋百榖言之,不獨謂禾也。”[1]340麦在夏收,稻类作物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而谷类作物是在秋季成熟,穑应是指收获谷类作物,为秋收之名。

禾穗成熟收获也称为“秋”,“秋,禾穀孰也。”段注:“其時萬物皆老,而莫貴于禾穀。故從禾,言禾複言榖者,蓋百穀也。”[1]346禾谷成熟是在秋季,“秋”引申出季节的含义。

(二)饥荒

(三)粮食作物的贮藏措施

在收割粮食作物之后,需要对粮食作物进行晾晒与贮藏,收割后没有成束的庄稼称为“穧”,“穧,獲刈也。”段注:“謂巳刈而遺于田未斂者也。”[1]344自收割始,有捆束谷物、对谷物进行脱粒、堆积谷物等措施,收割之后要用绳束捆扎粮食作物,“稇”表示捆扎这一动作,“稇,絭束也。”段注:“絭束謂以繩束之。”[1]345

描述堆积谷物的字有“䆃”与“積”,“䆃,積禾也。”“䆃,堆積巳刈之禾也。”[8]142“積,聚也。”已经收割的粮食作物堆积起来是为“䆃”,段注:“禾与粟皆得偁積,引申为凡聚之称。”[1]344描述谷物堆积有次序为“秩”,“秩,積也。”段注:“積之必有次敘成文理,是曰秩。”[1]344“人君御穀物之秩”这句话中即用“秩”之本义,表示次序。

在禾部字中,与粮食作物成熟收获以及贮藏措施有关的字共18个,其中有17个字描述了粮食作物成熟收获以及贮藏措施,只有“”字表示饥荒,颗粒无所获。这表明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随着粮食作物种类的增多以及种植方法的改进,农业生产逐渐趋向于自给自足,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存的威胁性已减少。

四、农业经济生活

农业生产交易离不开一定的计量单位,而赋税又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农业社会,赋税以田租和田税为主,缴纳谷物为租,缴纳部分田地收入为税,在禾部字中,收录的有关计量单位与田赋租税的字共11个,可以说,粮食作物与农业经济联系密切。

(一)计量单位

最初的计量单位,计重或计数以一定重量或一定数量的粮食作物为标准,在禾部字中,收录有关计量单位共8字,度量标准有“程”与“科”,计重单位“稱”与“䆃”,计数单位“稯”“秭”“秅”及计时单位“稘”,禾部字收录的有关计量单位的字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生产中计量单位提供了依据。

1.度量标准

度量标准有“程”与“科”,“程,品也。十發爲程,十程爲分,十分爲寸。”段注:“程者,物之准也。”[1]347“程,權衡鬥斛律曆也。”[8]143可见,程是权衡度量的标准,在计算长度时,往往以程为标准,与程同为度量标准的还有“科”,“科,程也。從禾從斗,斗者,量也。”“科爲諸率取數於禾者,從而區分其別差等,故從禾從斗,斗以量而區分之也。”[4]56虽然科与程都是度量标准,但程更倾向于区分不同的度量等级。

2.计重单位

禾部中提及到计重单位有“稱”与“䆃”,“稱,銓也。從禾爯聲。”段注:“銓者,衡也。”[1]346“衡不同於輕重。”[9]1046称是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䆃,百二十斤也。稻一䆃爲粟二十升,禾黍一䆃爲粟十六升大半升。”段注:“古多假石爲䆃。”[1]348,在今天,䆃写作“石”,因此,“䆃”应为容量单位“石”的本字。

3.计数单位

禾部中提及到的计数单位有稯、秭,秅。“稯,布之八十縷爲稯。”段注:“稯,猶束也。”[1]347“稯在禾部,自当以于禾取义者为本义,布之八十缕为别义。稯之言总也,总者聚束也。”[4]57稯是一种计数单位,相当于今天的“束”。

“秭,五稯为秭。” 段注: “禾二百秉也。”[1]328“秅,二秭爲秅。從禾乇聲。”段注:“禾四百秉也。”[1]328秭与秅同为计数单位,二百秉禾为秭,四百秉禾为秅,秅的数量要大于秭,“秅亦聚束之名也。”[8]144秅既是一种计数单位,也有可能是“多束禾”的名称。

稯、秭、秅都是以一定数量的禾束作为基本单位来计算数量,可以看出,在早期农业生产中,禾束是作为一种计数单位存在于农业经济中。

4.计时单位

除了关于粮食作物的计重单位与计数单位之外,禾部字中还有关于时间的计量单位。“稘,複其時也。”“稘”是时间单位,段注:“今皆假期爲之,期行而稘廢矣。”[1]348“稘”即“期”,指一个周期的时间,“稘字從禾,許訓複其時,亦謂周而復始,禾至是時又生也。”[4]58这是以禾类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作为一个时间周期。

“秒”在禾部中两个字义,一为禾芒名称,一为长度测量单位。“秒”在天文历书中也作为时间单位出现,在天文年历中,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依据推算秒长,后来,“秒”逐渐演变成时、分、秒中基本的计时单位。

(二)田赋租税

国家征收一定量的粮食作物称为“租”,“租,田赋也。从禾且声。”租仅为缴纳部分粮食,并没有涉及到农田收入,征收部分农业生产中的收入为“税”,“稅,租也。從禾兌聲。”“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10]1022在汉代,缴纳公田十分之一的收入称为“税”,“税,凡赋取者皆曰税。”[11]753在唐代,税有了不同的名目,凡是一切需要缴纳的赋税都称为“税”。可以看出,“租”与“税”在起初是分开的,“租”为缴纳的粮食,“税”为缴纳农业生产中的部分收入,后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租税”并称,泛指农业生产中一切需要缴纳的田税租赋。

五、小结

本文根据《说文解字》中禾部字的释义,辅之以相应的典籍注释,对禾部字进行了系统地归类分析,主要从粮食作物的名称与种类,田间耕种管理、粮食作物收获与贮藏措施、农业经济生活四个方面阐述了禾部字中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信息。禾部字中粮食作物种类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饮食格局,田间耕种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在粮食作物成熟收获之后,人们会对其进行贮藏,而多余的粮食可以作为商品交换或者出售,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农业经济中,一定数量的禾苗作为计数单位,一定重量的粮食作为计重单位,而赋税制度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说文·禾部》中可以看到农耕文化的变迁。

从《说文解字》全书来看,还存在一些与禾部字字形结构相似或者意义有关联的字并未被收入禾部,如秝、黍、香等字,“秝”形似二禾并立,许慎将其收录在秝部,从字形来看,“秝”虽然与禾有关,但侧重在于表述二禾并立的字义。从各部字的特点来看,“黍”在黍部,黍部字重在展示只有黍类作物黏性大这一现象,“香”在香部,香部字皆为表示气味芳香之意。而禾部字汇总了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联系密切的字,因此,根据字义以及各部字的特点,许慎并未将以上与禾部字字形结构相似或意义有关联的字归于禾部。

在字义演变过程中,禾部字中一部分字出现了新的字义,“秦”在今天仅作为地名或朝代名使用,“秒”是时间单位、“秋”是季节的专称、“秊”写作“年”,是物候单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字在其本义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影响汉字字义演变的原因,从而探究禾部字中出现的字义演变现象。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字义禾苗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禾苗上的露珠
查字典如何选择字义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浅析《北溪字义》“根原”范畴所存在的差别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有趣的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