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颈动脉超声影像分析
2020-06-10张秀玲
张秀玲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180)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约占全球的1/4,其中2 型糖尿病约占95%,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2]。中医学历史悠久,其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等优势对西医诊疗方面的不足有一定补充。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老年2 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其与超声图像特征的关系,了解其规律,从而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量化指标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9 年6月收治的52 例老年2 型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中男19 例,女33 例;年龄61~89 岁,平均(77.04±8.38)岁;平均病程(11.12±7.06)年。纳入标准:①年龄>60 岁;②确诊2 型糖尿病(参考1999年WHO 的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3]);③超声证实颈动脉有硬化斑块形成。排除标准:①与纳入标准不相符、拒绝调研;②正参加其他临床研究;③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精神异常。
1.2 超声检查 应用GE Vivide 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有9L 线阵探头,频率5~13 MHz。记录相应血管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部位和性质及狭窄情况等。斑块判断标准:增厚,1.2 mm <颈动脉IMT<1.5 mm;斑块,IMT≥1.5 mm。
1.3 中医辨证分型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消渴病的分型标准[4],由同一医师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1.4 实验室检查指标 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超敏C 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BG)。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独立样本行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一般资料(表1) 52 例中气阴两虚型占比最大,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00,P<0.001)。3 组证型间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P=0.003;F=3.68,P=0.03),病程长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1,P=0.45)。
表1 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超声检查情况(表2) 52例的颈动脉IMT 平均值是(1.12±0.11)mm,3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P>0.05)。52 例中合并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共38 条,其中气阴两虚型最多,3 种证型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0,P<0.001)。52 例共144 个斑块,其中阴虚热盛型和气阴两虚型各检出62 个斑块,阴阳两虚型检出20 个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含分叉处)最多,为88 个(61.1%)(图1);不同证型间斑块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P=0.86)。144 个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P=0.46)。不同中医证型间硬斑、软斑、混合斑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0,46.00,116.00;均P<0.001)。
表2 不同中医证型的IMT 均值、狭窄血管条数、斑块部位及性质
2.3 不同中医证型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表3) CRP水平仅阴虚热盛型与阴阳两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种证型FBG、HbAlc、TG、TC、LDL和HDL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中医学将糖尿病纳入消渴病的范畴,国内学者[5]普遍认为糖尿病的病程分为早中晚期,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并发症,贯穿整个病变病程。研究[6]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75%~80%的2 型糖尿病患者因大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而死亡。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发部位,对于预测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7]。2 型糖尿病患者因长期血糖、血脂紊乱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随着病程发展,其并发症多在中老年后发生。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8-9]类似,气阴两虚型病程长、年龄大、并发症多,主要与胰岛功能衰竭有关,为糖尿病的晚期阶段。
表3 不同中医证型的实验室检查指标(mmol/L,±s)
表3 不同中医证型的实验室检查指标(mmol/L,±s)
注:FB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CRP,超敏C 反应蛋白。▲与阴阳两虚型,比较t=2.26,P=0.035。
颈动脉因其解剖结构关系,在分叉处的管腔形成弯道,血流方向和速度发生改变,产生的涡流对此处的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易形成脂质沉积,随病程进展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本研究也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颈总动脉(含分叉处)发生率最高,约占61.1%,因此被认为好发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依回声类型分为软斑块、混合性斑块、硬斑块;软斑块因发展快,易出血破溃脱落,被认为易损斑块,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病理改变,中医证型以阴虚热盛型及气阴两虚型为主,多为2 型糖尿病的早期-中期阶段;硬斑块因脂质成分少,主要由钙质及纤维成分组成,病理过程相对较长,斑块不易脱落、相对稳定。不同中医证型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点,可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化的影像指标。本研究144 个斑块以混合斑、硬斑为主,软斑相对较少,主要与患者年龄有关,本研究多为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且病程较长;不同中医证型间硬斑、软斑、混合斑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00,46.00,116.00;均P<0.001);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0,P<0.001),尤 以气阴两虚型最多(20/38,52.6%)。
研究[11]表明,2 型糖尿病的血糖、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代谢异常可抑制纤维酶原激活,通过影响血流黏滞度进而导致血栓、斑块的形成。有学者[11-13]认为CRP 是一种血管炎性因子,其水平与糖尿病及并发症相关。本研究中阴虚热盛型CRP 高于其他证型,可能与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并发症相关,如发生糖尿病肾病,这与相关研究[14-15]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能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化的量化指标。不足是样本量较小,存在一定的地区局限性,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图1 男,83 岁,气阴两虚型 图1a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多发斑块二维图(A、B、C) 图1b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多发斑块彩色血流图(A、B、C)(LCCA,左侧颈总动脉;ICA,颈内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