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中效果
2020-06-10宋爱梅
宋爱梅
(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泰兴 22541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病情危急、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情的持续进展,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1]。病情急性发作后,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急诊救治。由于病情进展迅速,需要争分夺秒的进行急诊救治。为了更加高效的开展急诊救治工作,需要加强对诊疗过程的全面控制,优化工作流程,实施精细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确保急诊救治工作安全、顺利的完成[2]。本研究通过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治情况的观察,探讨优化护理的具体措施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8年4月~2019年7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急诊救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4/19,年龄范围为52~84岁,平均年龄(58.14±4.73)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3/20,年龄范围为51~86岁,平均年龄(57.75±4.54)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按照常规流程,开展急诊救治及相关护理工作;观察组(优化护理),具体如下:
①优化急救和护理流程:根据既往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情况,选取实际发生的风险事件,分析其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明确预检分诊、临床诊断、转运、急救等不同阶段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急救和护理流程。②急救前准备:在接诊后,需要迅速出诊,并在电话中指导现场人员进行急救。到达现场后,展开病情评估和院前急救工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及时安排转运。转运期间,相关医护人员需要与急诊保持联系,反馈患者的情况。急诊根据病情准备好诊疗所需的仪器、设备、药物及开放绿色通道,准备好急救室。③急诊救治:在患者到达医院后,快速展开预检分诊,佩戴“优先治疗”的标识。预检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意识、体征状态及症状表现,初步判断病情。立即心电图及血液检查,明确心梗者,立即服用双抗药物。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抚工作。5分钟内,心内科医生到达会诊。生命体征稳定且需要转入心内科或需要行PCI者,专职护士在转运过程中需要做好除颤、心电监护、气管插管准备以及填写转运交接单、患者心理疏导等工作。而登记、缴费等工作,可以在完成急诊救治后进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情况
观察组(n=43),急诊接诊时间/min(2.25±0.23),急诊救治时间/min(27.25±4.07),首份心电图时间/min(3.25±1.12);对照组(n=43),急诊接诊时间/min(3.67±0.82),急诊救治时间/min(44.16±5.26),首份心电图时间/min(6.27±2.26)。观察组急诊接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相对对照组更短(P<0.05)。
2.2 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
对比优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效果的影响,见于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救治2小时后效果[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缺血引发的病症,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会对患者的心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存在猝死的风险。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为急诊救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急救成功率,帮助患者尽快脱离危险[3]。时间就是心肌、生命。优化护理的开展,能够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特点,明确急诊护理工作的侧重点,确保急诊救治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同时,能够缩短急诊接诊时间和急诊救治时间,提高急诊救治和护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及早的控制病情稳定,疾病的危险程度也会随之降低。将既往的护理经验为参考,评估急诊救治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优化急救和护理流程,以病情危急者为优先,预先做好诊疗准备,为急诊救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本组研究显示,经过优化护理后的观察组,胸痛症状缓解、ST段回落、心肌酶谱改善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6.05%、83.72%、62.79%,比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更高。在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期间,急诊接诊、急诊救治及首份心电图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充分反映出优化护理在其急诊救治效果方面的优势作用。
综上所述,经过急诊救治和优化护理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利于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