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助产护理在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2020-06-10曾彩丽
曾彩丽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当产妇将胎儿成功娩出后,会有子宫出血现象,若24小时内的出血量大于500毫升,就是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一般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所以当产妇分娩结束后,需留产房观察两小时。少部分会在24小时候发生晚期产后出血。在临床上,产妇产后出血是分娩时的严重并发症[1],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并且居于首位。因此,为了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病率,优化分娩结局,本文对产房助产护理在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产妇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选择的90例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4-36岁,孕38-41周, 32例初产妇,13例经产妇,9例产妇是高中及以下文化,36例是高中以上文化。实验组产妇年龄23-35岁,孕38-41周,29例初产妇,16例经产妇,10例产妇是高中及以下文化,35例是高中以上文化。两组产妇经比较,年龄、孕周、文化水平和产次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不纯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予以临床常规护理,如胎心监测、宫口检查、吸氧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产妇助产护理,从产后预防出血和出血护理两个方面进行:
产后出血预防 为提高产妇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产妇和家属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并对待产妇进行全面检查,查找引起产后出血的一切危险因素,并及时进行治疗排除。重点关注高危产妇,对所有待产妇进行饮食和睡眠指导,避免分娩时体力不足,影响分娩结局。在产妇出现分娩迹象后,进行严密监控,并将生产所需器械准备好。产妇生产过程中,对产妇吸氧,以保证胎儿氧气供应,全程给予胎心监护,以保证胎儿状态良好。胎儿娩出后的胎盘剥离要最大程度保护产妇子宫,同时监测产妇的血压等生命体征,降低产后出血的可能。
产后出血护理 产妇分娩结束后,在分娩室留观两小时,无特殊情况送回病房继续监护出血量。倘若发生产后出血,则根据出血原因制定不同的救治措施。若是因为宫缩乏力引起,按摩腹部,并注射宫缩药物以促进排血[2];若是因为凝血功能不良引起,进行相关药物的治疗,必要时予以输血,避免产妇因失血过多出现休克等不良现象。产妇待生产后,身份的突然转换使其非常不适应,易出现紧张抗拒等负面情绪,非常不利于产后恢复。与产妇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消除产妇负面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妈妈新的角色。
1.3 观察指标
并将两组产妇的出血量和出血率及产后出血的控制有效率进行对比。
按照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对产妇产后出血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比较。
显效:产妇分娩后出血完全停止并且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有效:产妇分娩后出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有比较稳定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无效:产妇分娩后出血情况得不到改善并且产程较长,产妇的生理、心理及依从性差。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SPSS21.33对此次研究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并采用卡方检验,t值检验组间数据,例数则采用n表示。百分比采用%表示,P值<0.05,表示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实验组的出血率和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一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2.2 实验组产妇的出血控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和44.4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二 两组产妇产后的出血控制情况比较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常规的产后出血护理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产妇需求。而产房助产护理方法,是根据产妇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护理的一种护理模式。它根据产妇的不同特点在临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产妇产前、产时和产后制定不同的护理方案,将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最大程度的排除。并根据产妇出血原因的进行对症处理。
为了研究产房助产护理在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我院94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可见,实验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和出血量及产后出血控制有效率上优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分娩结局也优于对照组,各项数据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产房助产护理在产妇产后出血总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可以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提高出血控制有效率,还可以优化分娩结局,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其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综上所述,产房助产士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此护理方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