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图书编辑加工中的应用和总结
2020-06-10
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生活中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有计算机带给人们的方便。图书编辑也不例外,社会对文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编辑越来越需要借助计算机对文字的质量进行把关。本文列举的3 个计算机应用实例,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消除错误并规范表达,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编辑加工的质量和水平。
1 人名排序软件
编辑在图书加工中经常会遇到编委会的人名排序问题,特别是当人名较多、笔画数复杂时,极易出错,影响整本书的质量。按姓氏笔画排序的编委会名单,其基本排序规则是按姓氏笔画数由少到多排[1]。若姓的笔画数相同时,则需按笔顺代码的原则排序。笔顺排列代码:横(如一,代码为1),竖(如丨,代码为2),撇(如丿,代码为3),点(如丶,代码为4),折(如乛,代码为5)。例如,姓氏“纪”和“毕”的笔画总数相同,笔顺代码分别为551515和153512,故“毕”姓的人名排在“纪”姓前。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推荐使用软件《贝特之姓氏笔画排序》。该软件下载安装方便、界面友好,只需按窗口提示把人名输入软件,根据使用要求勾选适合党代会、政协会、出版机构的姓氏笔画排序,或者适合人代会的姓名笔画排序,就能迅速得到正确的排序,如图1 所示。
在此需提醒的是,编辑应对软件的排序结果简单的人工校核,避免因输入空格等问题造成排序的错误。
2 黑马校对软件
黑马校对软件作为一款专业的文字校对软件,主要用于错别字、英文拼写等检查和校对[2]。据黑马校对软件官网信息统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累计使用黑马校对软件云校对字数近亿字。可见,黑马校对软件在文字工作者中应用非常普遍。
图1 《贝特之姓氏笔画排序》软件应用示例
根据稿件的出版流程,笔者建议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黑马校对界面。如在收到作者的原稿电子版后,可以利用嵌入在Word 软件中的黑马校对模块,校对后对于个别用词采用查找和替换,可以大幅提高编辑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如图2所示。针对初校样,编辑可以利用S2 版界面直接校对方正排版软件等发排的S2、S72、MPS、S92、PS2、NPS、S10 等大样文件,直观显示稿件校对内容,如图3 所示。
图2 黑马校对软件的word界面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黑马校对软件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校对工具。随着文字的书写进入“键盘时代”,科技图书的作者一般文化层次较高,常见的错别字等出现较少,主要的问题是采用拼音输入法引起的错别字和用词的不规范。例如,原稿中出现“对容易变形的构件应要求水果单位作强度和稳定性验算”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问题。很明显,作者在采用拼音输入法时将“施工单位”写成了“水果单位”。像这样的因读音相同而产生的错别字,黑马软件一般是校对不出来的,还是需要编辑人员在看稿子时多“走心”。针对稿件中专业用词不规范问题,笔者在工作中总结积累了若干专业相关的常见不规范用词,并嵌入黑马软件的专有名词库中,辅助自己编辑加工。
3 参考文献著录平台
核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是否准确和详细是编辑加工工作的一部分,包括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著录信息源、著录符号等,应尽可能与国家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3]。
笔者在工作中常借助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导出参考文献格式”功能。该平台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已按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2015)处理。编辑在使用中只用复制并查找文献名称,并统一导出至“参考文献格式栏”,即可快速准确处理参考文献的著录问题,如图4 所示。
图4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由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暂未收录图书及部分电子资源信息,因此,编辑在使用该平台时应注意将图书和电子资源类的参考文献剔除,采用人工核对文献著录信息。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编辑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借助于计算机,编辑的劳动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得以解放。然而计算机不是万能的。正像机器人只能代替人类从事某些工作,但绝对不能替代人类一样;黑马校对软件的智能化程度再高,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取代人工校对[4]。编辑在图书加工过程中,应基于人工校对的基础上,再辅以计算机来消除人工不足留下的差错,切不可过分依赖校对软件。
总之,在计算机用于出版领域智能化程度有限的条件下,编辑在应用计算机时应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同时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