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平行世界·爱情故事》的叙事逻辑
2020-06-10陈建黄忠
陈 建 黄 忠
(河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00)
在大众传媒领域,如何将一个完整故事容纳在有限时长的画面中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对于悬疑电影来说,震撼人心的故事与独特的叙事技巧是影片成功的关键。甚至有时如何讲故事比讲什么故事更加重要,因为形式的新奇独特很可能带来最为直观的心理体验。影片《平行世界·爱情故事》以双线叙述为起点,将观众与主人公置于同等未知视角,观众将冒险欲望叠加于主角之上,接受主体与艺术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相辅相成。
一、双线叙述:陷入困境
《平行世界·爱情故事》其名具有双关含义——“平行”这一概念对应片中相向行驶的电车轨迹,同时象征着男主人公的两种矛盾“经历”,即愿望型经历与记忆型经历。两条叙述线索同时进行,一条按照男主人公的愿望在现实中发展,另一条线索则隐藏在记忆深处,时而在梦境中显现,双线动态叙述结构下包含的开放式特征在双线对垒中以另一种更为隐性的方式体现出来,那便是记忆错乱。当愿望型叙述与记忆型叙述不再平行,开始产生交集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错误的产生,这种开放式的错误促使主人公寻找真正的现实。
(一)记忆型叙述模式
男女主人公在相向而驶的两列电车上注视彼此,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透露出暗恋的意味,终于在最后一次乘坐电车时他决定踏上相反方向寻找女主麻由子。这一情节通过几帧快速闪过的模糊镜头和一个长镜头组成。快闪镜头是麻由子急切寻找某人的侧脸聚焦,展现出人物心情的急迫与混乱;长镜头则从敦贺登上电车到离开电车为止,人为化地将真实时间流逝处理为蒙太奇效果,仿若一别万年。处于平行轨道上的两人在彼此的路途中再次错过,导演通过不同的镜头处理方式暗示分离。
颇具文艺格调的电车相遇之后是日常气息浓厚的生活场景,快速切换的风格产生一种间隔效果,使观众思考其间真实性。下一个场景中,敦贺与女伴在餐厅等待发小三轮,却意外发现三轮的女友便是自己暗恋的女孩。
这条叙述线索来自敦贺潜意识中的记忆,由于神经细胞被机器扰乱,这条符合现实情况的线索反而被主人公视为梦境,甚至在梦醒后连基本情节都记不清。随着情节发展,记忆型线索开始凸显,甚至不再以模糊不清的梦境形式出现,而是以更加确定性的记忆片段形式出现——三人在目黑餐厅聚会,三轮用手揽住女友麻由子的肩膀,真实得如同曾经发生过一般的场景在敦贺头脑中一闪而过。混乱的、与当下现实不符的记忆片段将敦贺的理智推向崩溃边缘,由此他开始正视这条曾被自己视为虚幻的记忆型线索。
(二)愿望型叙述模式
弗洛伊德曾在《梦的解析》中说道:“梦是欲望的满足。”森义隆在《平行世界·爱情故事》中倾向于挖掘愿望与记忆的关系,梦境反倒成了一个不甚重要的载体。
导演以三轮之口传达自己对愿望与记忆的理解:当久远的记忆模糊不清,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潜意识中的愿望便开始作用于已然不够完整的记忆,从而篡改记忆,使之符合主体愿望。这也就能解释双线叙事存在的合理性,真实记忆不可能完全被愿望所代替,当现实与被篡改记忆发生冲突时,记忆型线索便如同洪水猛兽突然出现;而大多数时候,愿望型记忆不会与现实产生冲突,便能够一直存在于主体大脑中。
敦贺的愿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爱情,二是事业。而这两方面恰巧都与发小三轮密切相关。关于爱情的愿望可以从影片开端情节窥见一二:他喜欢麻由子,内心深处潜藏着争抢三轮女友的欲望,却因为麻由子的拒绝和道德原则而被压抑。关于事业的愿望自始至终都居于次要地位,是敦贺内心自己都难以察觉的隐形愿望:两人同为天才,但三轮的研究项目却获得极大认可,这让一直优秀的敦贺产生细微的嫉妒之情。在愿望型叙述模式中,存储这两部分记忆的神经细胞被机器改变,于是另一个与真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欲望世界被构造出来——一年前的四人聚会被篡改为三人,麻由子瞻仰的论文作者从三轮变为敦贺自己,而三轮成了介绍二者相识的“媒人”,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有情人终成眷属,朋友之情亦更为牢固,这一场景的修改既是对爱情愿望的追求,也是对事业愿望的补足;目黑餐厅的聚会同样经历了人数的下降和位置的变化,三人相聚被篡改为男女主人公的二人约会,镜头聚焦的一瞬间快速晃过,回到敦贺所处的现实场景,暗示着这一回忆的虚假性。为了满足敦贺在事业方面的欲望,三轮在愿望叙述模式中被安排到洛杉矶工作,相隔一整个太平洋的距离足够让敦贺感到安心,三轮的事业成就由于物理距离的拉长被淡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两人的竞争关系。
相比于第一阶段双线叙述逻辑的新奇性,影片在后两个阶段采用的叙述逻辑趋于常态,这当然不仅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更是为适应故事情节而积极转变的策略性措施。“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存在一个叙事视角的问题,它决定着叙述者和人物从什么角度来呈现小说故事。”第二阶段根据正常时间顺序展开,观众被赋予有限视角,与男主人公一同寻找真相,提升了参与感。第三阶段在隐约的顺叙时间线条中添加插叙与倒叙,形成点状情节网络,导演意在通过此种方式阐释前段剧情中的种种疑问,从而弥合缺失之处。
二、顺叙展开:寻找真相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导演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个似虚似实的情节进行过渡,即敦贺在电车轨道之下的桥洞里的一系列行为。敦贺第一次出现在桥洞里时已经对梦里的情节产生疑惑,但此时他尚且未曾将梦境与现实记忆相勾连,因此展现的仍是一派从容步态。缓步行走的他迎面撞上一个头发花白、单腿微瘸的老人,老人的行色匆匆与敦贺的从容缓慢形成鲜明对比,镜头在此时聚焦于老人匆匆离开的背影和敦贺若有所思的脸庞,电车驶过的轰隆噪声自上而下传达,仿若幻景之中的音效。这一情节究竟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敦贺的梦境,抑或只是他一瞬间的幻觉?此时导演尚未给出答案,留待观众沉思。
在这一看似断裂且莫名其妙的情节之后,敦贺开始真正觉醒,曾经记不清的梦境开始成为幻觉,不经意地向大脑袭来,于是他不得不正视这些与当下生活完全矛盾的片段,走上寻求答案的旅途。这一寻觅过程通过两个支点展开:消失的三轮到底身在何处?麻由子到底是谁的女友?
令男主人公产生怀疑的起点是麻由子的怪异,这也是向观众抛出的一个提示:麻由子必定身负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继而敦贺从上司处得知三轮被派往公司总部洛杉矶工作,上司无意中的一句话“当初大家还以为三轮和麻由子在交往呢,没想到原来是介绍给敦贺的女朋友”令他再次沉思。收到三轮回信,敦贺的怀疑进一步加深:信中的“三轮”提到自己觉得当地的生蚝尤其美味,但敦贺记忆中的好友却从不喜欢生蚝。前文中埋下的伏笔在这一刻被激活,导演通过这个极易被忽视的个人习惯小细节揭露了真相——回信的并非三轮,也就是说消失的三轮被人刻意隐藏。紧接着一个偶遇情节使影片走向高潮,敦贺在街上碰到一位相熟的女性友人,一番寒暄后发现两人的记忆完全对立:友人称一年前的四人聚会上三轮介绍了自己的女朋友,而敦贺的记忆中却是三轮将麻由子介绍给自己。本就对自己记忆产生怀疑的敦贺在这一刻受到冲击,无数回忆片段汹涌而来,由于现实介入,愿望型叙述逻辑与记忆型叙述逻辑偏离各自轨道、产生交集点,至此,愿望型叙述逻辑被彻底打破,等待记忆型逻辑的重建。这一系列情节通过快镜头展示,与敦贺寻求真相的急切心态相吻合,在快速切换的镜头中敦贺来到目黑餐厅,找出三人合拍的照片确定了真相,记忆型逻辑由此得以重新建构,愿望型叙述逻辑则从主体大脑中彻底驱除。最后,敦贺回到家中质问麻由子,却并未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因此他通过不完整的部分记忆推断出两个问题的答案:消失的三轮被自己杀死;麻由子是三轮女友,被自己横刀夺爱。
当然,此刻处于未知视角的观众与男主人公都沉浸在这个所谓“真相”中无法自拔,导演最为精妙的安排便是将最大的反转情节留在影片结尾,层层递进的抽丝剥茧令观众沉迷在浓厚悬疑氛围中。
三、点状分布:情节扣合
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导演同样将敦贺放置在桥洞这一封闭空间中,相比于前一情节中的从容缓慢,在这个过渡环节中的主人公由于获得了更多信息而显得惊慌失措、神志恍惚,因此当那个单腿微瘸的老人再次出现并向他表示关怀时,丧失思考能力的敦贺并未察觉到异常。电车驶过的噪声再次出现在这个黑暗空间之中,在这一瞬间镜头下的老人轮廓被映照得更为清晰:及肩的微卷头发、稍显臃肿的体态与一瘸一拐的走姿,这些特征不正是三轮所具有的吗?导演刻意在这一阶段中赋予观众全知的第三视角,叙述视角是作者观察生活、表达事件或抒发情感时的特殊眼光和角度。通俗一点讲,就是作者在一个文本中的叙述口吻。主人公忽视的细节反而在观众的有意识捕捉下被放大——桥洞中的老人实际便是老年的三轮。那么三轮变成这副模样,且一直在封闭黑暗的桥洞中来回走动?带着这种诡异的疑问,影片继续向前发展。
此时情节正式过渡至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导演将一直背景化的麻由子与上司须贺推向前景,通过他们的叙述将所有看似断裂的情节连接起来,这些被叙述而出的片段大多通过插叙与倒叙的形式出现,由此产生一种“解惑答疑”的效果。
三轮消失的真相是他为特殊实验献身,使自己进入沉睡状态,从而找出解除沉睡状态的方法。这一情节不仅回应了贯穿影片全过程的悬疑点,同时也推翻了敦贺自己得出的“杀死好友”的结论,使得整个情节网络趋于完整。麻由子在敦贺找回记忆后撕掉两人的所有照片,令观众匪夷所思的行为实际是对自己违背道德原则背叛三轮的自我惩罚,同时也为后面情节埋下伏笔,即撕合照象征着麻由子决定放弃这段时间的记忆,忘记敦贺与三轮,重新开始新的旅程。承上启下的情节点使得影片结构在封闭性中获得圆满。桥洞中的老年三轮究竟是真是假也在这一阶段揭晓答案——既然三轮陷入沉睡状态,便意味着他不可能进入桥洞并且两次遇到敦贺,那么这个片段必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第一次进入桥洞的敦贺神志清醒,必然不是梦境,第二次进入桥洞的敦贺尽管有些恍惚,却紧接着便独自走到公司实验室,说明这也并非梦境。最后,在影片进行过程中男主的记忆通过幻觉形式一再出现,那么这一片段记忆属于敦贺产生的幻觉便无可争议了。
电影《平行世界·爱情故事》根据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一以贯之的悬疑氛围、烧脑情节与道德困境被森义隆注入新的生命力。双重世界的设置、三角恋的情感模式、科幻元素的加持、镜头剪辑的现代性等特征在叙事逻辑的串联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使观众沉浸于导演特制的悬疑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