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

2020-06-09唐朝

南腔北调 2020年5期
关键词:朱自清抒情散文

唐朝

中国现代文坛,散文名家多如繁星。然而曾作为诗人的朱自清却以独特的文笔,清丽隽永、醇情简约的风格著称于世。

朱自清被同代人称为“积极的狷者”。所谓狷者,即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朱自清先生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性格:温和、庄重、矜持。这些在他的散文中多有体现。而在具体创作中,朱自清无疑是优秀的。他善于描写,在描写中常常能做到自由地抒发感情。在抒情方式上,朱自清有其独特的方式。因此,他的散文不同于鲁迅的冷拔、许地山的空灵、冰心的柔婉、郭沫若的豪放,而是有着自己的风格。他的抒情总是和景物或实或虚地联在一起,平稳而纤细,微沁浴人。笔者以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以景结情式,托物寄意式,怀人抒情式,琐屑中的典型式。

一.以景结情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来文章家都十分重视“情景交融”。或曰“以景结情”“以情寓景”,或曰“移情于景”。尽管说法不一,角度各异,但原则是一样的。朱自清让景语和情语水乳交融,有时甚至不露痕迹。如《荷塘月色》的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开头点出文眼“心里颇不宁静”,接下来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而出。作者不藻饰,平平常常地写出听不见墙外孩子们的笑声,妻在屋里拍着闰儿,着力渲染了浓郁的黄昏静谧气氛。而在这气氛的背后,却另有一番情味。黄昏之景是静谧的,但作者的心却颇不宁静,以“静”鲜明地衬出“不宁静”。尽管月色如此可爱,迷迷糊糊的眠歌催人入睡,可心中那种郁闷却难以疏泄。于是只好寄情月下荷塘,去寻觅更静的世界。“悄悄”一词,更为传神,刻画了郁闷者微妙的心理和孤独者的形象。虽字里行间未露半点痕迹,但所渲染的那种气氛却传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情。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良辰美景中的这般内心独白,看似随意,实则有较高的自然天成品味。作者踽踽独行于荷塘月色的世界,有暂时离开污秽现实社会的感觉,尽情倾吐憎恶现实而又无力济世的痛苦。正因为现实社会是个大牢笼,故作者才得以舒心地咀嚼这独处的自由;也正因为厌烦白天里强打精神去应付的俗务,所以更爱这独处的自由,更钟情此刻的美景。这些思想,表现了作者“狷者”的性格,在当时破碎的时代里不甘于同流合污、又济世无方的心境。“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激愤之情溢于言表,表现了作者狷者的高洁风貌。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隐藏着他那关注现实人生的心境,达到了“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的高度。如《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欢快的,积极进取的。《绿》则是一曲明快的对大自然的颂歌。《荷塘月色》是苦闷的、彷徨的,是破碎时代知识分子不甘于同流合污的心境。这些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深挚感情的真实流露。

二.托物寄意

朱自清的托物寄意类抒情散文,很少对物件进行浓墨重彩的眷恋刻画,往往如同国画大手笔,只轻意淡点。然而他文中所出现的一些似乎并不引人注目的生活情理中偶然提到的“物”,却于有限的物象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感。

如《灯影浆声中的秦淮河》中这样写大中桥:“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但是桥上造着房子,毕竟使我们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这也慰情聊胜于无了。”

首先简单地点出大中桥历史的悠久,接着凭借想象,幻描出往日的繁华富丽。可眼下却是黑沉沉的,多年烟熏的遗迹遮没了当年的华丽,除了这古旧的房子外,岁月已无法寻出繁华的历史见证——竟是一片死寂无语的旧屋,幻灭的思绪油然而生。凭悼历史的悠悠思情全在这物的描绘上透了出来。这时的“物”,便是一个情感的载体了。

《背影》中,作者选用了两件极平凡的事物:紫毛大衣和桔子。两物是常见的,但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在家中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在如此窘迫的境遇中还费力筹措了大衣,掏钱买了“几个朱红的桔子”。从这平常的事物中,我们看出了“父亲”对生活充满自信和热爱,感到其中所含的辛酸,以及凝聚其中的深厚的父子之情。父亲对儿子的爱意,无微不至的关怀,全在这物中体现出来了。

又如《给亡妇》中写妻子艰辛地保存书籍,“在浙江的时候,逃过两回兵难。我都在北平,真的亏你领着母亲和一大群孩子,东藏西躲的,来一回还要走多少里路,翻一道土岭,这两回差不多只靠你一个人,你不但带了母亲和孩子们,还带了我一箱箱的书。你知道我是最爱书的,别人说你是傻子,你有你的想头,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

朴实无华的语言,凝聚了深厚的怀妻念旧之情。这里写书,实则是写妻,写妻的贤慧和情爱,颠簸的生活,却没有磨掉妻子对生活的信心,没有损掉妻子对丈夫的真挚情爱。对兵荒马乱之日仅仅携带这些书的做法,别人不解,可妻是这样说的:“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玩意儿。” 可见妻子是如何地关心丈夫,了解丈夫。不难看出,这里的书,便是妻之美好的写照。

借物遣怀,原是古典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手法。朱自清因物生情,同时又在典型化的物中描上浓重的情感色彩。让无言的“物”倾吐了千言万语,散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物象是有限的,但“象”外的容量是无限的。在朱自清的不少散文中,往往把“无限”的情感或其他内容艺术地融入“有限”的事物中。

三.怀人抒情

朱自清曾明确表示,他的散文创作着意“写人生”。“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他“写人生”,不单是仅仅揭示社会痛苦,更多的是写自己,写家庭,在他的一系列自叙性散文中,如《背影》《给亡妇》《儿女》《择偶记》《笑的历史》,都是以融抒情于叙事见长的。这类散文宛如冬夜围炉而坐,促膝交谈,随意倾吐家常便事,毫无文饰,只是自然而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似的。然而读之是那样的动听,感人是那样的深切,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境界。

上面提及的一组文章,皆是写亲情的但又都是写“世态”的。《背影》刻画了追思慈父的拳拳挚情,同时也映现了当时社会一个处于落魄困境之中的知識分子家庭的窘顿之状。《给亡妇》描绘了作者缅怀良侣的绵绵情怀,讲出了体弱多病之妻勉力支撑多口之家的劳累和艰辛,美好的心灵从侧面映衬了当时社会千孔百疮的“容貌”。《儿女》抒诉了自己面对骨肉儿女的惴惴怅惘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哺育“幼小老”左支右绌又不能“悚然自勉”的心境。《择偶记》《笑的历史》则揭露了牺牲于旧式婚姻枷锁下的青年男女的无限辛酸,这一系列篇章构成了家庭的各个方面。当然作者写家境的惨淡和生活的坎坷,目的在于描绘“只为家贫成聚散”的窘苦处境,反映灰沉的世态,展示日暮途穷的社会哀愁。通过对自己及其家庭的凄酸委屈的描写,尽情倾吐了自己由祖母在烟榻、牌桌上为其择偶的积忿,追忆了“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最终劳累而死的爱妻,倾诉了自己儿女成群如同“蜗牛背了壳”的痛苦。这组怀人自叙散文,猛一看只是些家常琐事,但它又不局限于家庭伦理、喜怒哀乐的狭隘,更多的是蕴含着探讨现实生活的课题,令人产生严肃的思索,从而加厚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如《背影》里提到父亲老境颓唐:“家庭琐屑往往触他之怒”“待成渐渐不同往日”“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在《给亡妇》《儿女》中,朱自清也一再提到身处逆境往往迁怒于妻子,烦燥地责打儿女:“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地,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的身上了。”“我大抵仍旧要用老法子来判断的。”又如《背影》里写流泪就达4次之多。《给亡妇》《儿女》中也多次提及夫妇流泪叹气,凄然恻然,这不仅是因为家累活重,儿女累赘,更主要的是难心,忍受生活的艰辛。“人生苦”味,来自于阴暗的社会,沉重的气氛。这种残酷的环境,咬噬着没落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被灰尘与昏晕笼罩的家庭,实则是套着重辄步履艰难的社会缩影。因此说,作者暴露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本质上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可见,朱自清散文叙事的情意化,不仅仅是其抒情特色,更是宣泄个人郁闷时对多难时代的愤慨。

四.琐屑中的典型

具体地说,朱自清常常凭借琐屑的见闻,概括出一种典型化的情绪。这是一种较特异的抒情方法。让琐屑的见闻入题,但形散神聚。一种典型化的情绪往往在这随意述写的过程中产生。如《回来杂记》,写的是抗战胜利后作者刚回北平的所见所闻,主要内容也不过是夕阳里的紫禁城,像涨水一样上涨的物价,卖旧货的地摊,乘电车,报纸的副刊,古董、玩器,茶座食店,拉洋车生涯,路劫车祸,警案打人……然而就是这些“杂散”的见闻,忽东忽西的生活片断共同拼绘出一幅不景气的“惨胜图”。虽然抗战胜利了,但京城毫无新鲜和生机,作者反馈的讽世之情便自然地显现出来。又如《灯影浆声中的秦淮河》,作者乘舟再游秦淮,行墨亦如游舟,着意描绘了秦淮河灯红酒绿的夜景:桥、船、歌妓、歌声、灯、水……耳闻目睹之景,随意地“汇”在一起。特定的环境之中,作者思古惮古,思今念今,一种幻灭的思想便派生出来。这无疑是一种技巧,典型的铺垫和概括,从读者的心理角度来看,是易接受和思索的。

还有许多琐记式的小品,都体现了朱自清的“琐屑中的典型”特色。作者能够天然地将零碎的生活片断拢到一起,然后齐力而发,产生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情结,即是作者正视社会和人生的印记。

从以上可以看出,朱自清尽管是倾情无限,但他的情绪表达有其独特的风格。他的抒情并非狂飙般一泄千里,而是看似平淡实则深醇,不同于周作人那沉浸于苦茶的淡淡忧郁,而是执着人生、咀嚼人生。沉默而坚持,情动而辞发,朴素而真挚。朴素统领作者的抒情,给人一种独特的享受。正如高尔基说:“真正的美,正如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并且是人人理解的。”朱自清在做人为文上做到了这点。“其中真能把那种朴素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上以及做人的态度上,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了。”(冯至语)

朱自清的散文是现代白话美文的精品,数年来被后世作为典范学习。而他多样的抒情方式,高超的抒情技巧又是他精美散文的组成部分。学习他的散文,不能不了解他的散文的抒情艺术。

猜你喜欢

朱自清抒情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会抒情的灰绿
约会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那一抹诱人的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