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城市废旧工业厂房区的景观化改造

2020-06-09王学成

建筑与装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工业遗产

王学成

摘 要 中山岐江公园原为粤中造船厂,在设计过程中尊崇场所精神并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在地活化,属国内首次尝试工业遗产景的观化改造方式。本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该案例,探讨中山岐江公园在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化改造中的方法、闪光点和瑕疵,为今后废旧工业厂房的景观化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场所精神;景观化改造;工业遗产

1岐江公园概况简介

公园的前身为粤中造船厂,是中山人曾经最为骄傲的国有企业,它从 1953至1999 年由发展壮大到消亡,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对城市文明的延续和历史的凝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船厂倒闭后,政府决定把这一区域改建成城市公园。公园占地11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了35%且与岐江河相通,场地较为平坦,江岸生长着许多大榕树。原场地内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如船坞、厂棚、铁路、机器等,体现了工业化时代的特色,使船厂具有强烈的场所意义和历史文脉感[1]。

2中山岐江船厂场地存在的问题

2.1 水体与变动的水位问题

受到海潮影响的石岐河与公园水面相通,日均水位变化达1.1米,成为设计的第一大挑战,如何利用原有水面,设计一个生态、美丽而亲人的湖岸。水位情况给亲水与生态的设计带来了众多难点,如何在湖岸不稳、水位多变的情况下打造生态化亲水边界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理想状态值得重点考虑。

2.2 古树与防洪问题

河岸边成群的古榕是公园中动人的风景线,但考虑到有关部门的防洪要求提出水面宽度需要从60米扩成80 米,意味着所有古榕面临破坏的风险,由此成为公园设计的第二大挑战,如何保护古榕进行景观配置的同时满足过洪断面的指标要求。

2.3 厂房,机器等工业品的去留问题

公园遗存了铁轨、龙门吊、变压器等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构筑物,往往被视作无价值的“文物”、不美观的“景观”、被淘汰的“废铁”,但残存于断墙之上火红的标语仍反映着奋斗的热烈。由此提出了第三大挑战,如何创新设计手法并活化利用现有厂房及机械设备,在凸显场所精神的同时成为公园的艺术亮点[2]。

3改造手法

3.1 主题

将公园主题定为“足下文化,野草之美”,歌颂日常文化以及如野草般普通而勤恳的人民群众。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植物的使用搭配,厂区内原生成片的野草不仅在生态系统起到一定的作用且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

3.2 空间

(1)南北分区——公园北区以具有几何感的直线步行道为主,呼应城市肌理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功能性,打破了公园设计曲线园路的传统思维;南区以水景、草地和树林为主,整体空间安静私密,适宜静坐停留,给居民的休憩提供生态化的空间。

(2)人性空间——在公园中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多处人性化的空间。例如北部草坪种植了一组三米高且相互垂直的绿篱,与当时原厂职工宿舍面积相仿,形成一个个自然的、引人遐思的小空间。与此同时,直线型的园路有意设计穿过绿篱,即方便管理人员的巡查又可以制造出相互窥探的趣味感,使空间变灵动起来。

3.3 生态

(1)岐江公园设计中对水体的处理有两处亮点:一是挖渠留岛。公园沿江生长着众多古榕,但有关部门的要求公园水面需要改造并达到 80m的宽度,对此设计师提出了“挖渠留岛”,把榕树保留并解决了排洪的问题,且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安静空间,同时形成视线上的“隔江望江”。二是栈桥式的水岸。为了解决水位不稳定带来的河岸不稳、淤泥堆积等问题,设计师在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之间做 3~4 面不同高度的墙,并在墙上架空高低起伏的栈桥步道,伴随着水位变化时隐时现,解决淤泥沉积问题的同时使人更好的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2)将岐江公园多处水塔、龙门吊、船只、机械、烟囱等翻新、改装并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成为别具特色的风景。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原物搬运及景观小品建造的成本,也促進了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原有构筑物场景的营造能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的场景,使得公园整体风格和中心思想很好地体现出来[3]。

4岐江公园设计中获得的启示

岐江公园的设计实验表明自然与工业的关系取决于我们的态度与处理方式,如何用“旧瓶装新酒”,完好衔接新旧建筑元素值得更多的尝试和探讨,此次公园设计的研究中以下几点感悟:

(1)再利用是目前废旧工业厂房更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废旧工业厂房景观化改造最终目的。废旧工业厂房不是城市的垃圾,更不是影响城市进步的绊脚石,若盲目拆除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人文价值损失和景观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2)场所精神是废旧工业厂房景观化改造的基本,废旧工业厂房带给人们的是对历史的回忆,体现出那个时代无数的青春和汗水营造出的艰苦奋斗的历史氛围。

(3)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设计师把“人”理解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处处强调人在公园中的参与性,人在公园中与景观是互动的[4]。

(4)时间并置。不同年代的工业水平,造型工艺、材质肌理通过近距离的“并置”,实现了公园主题的升华,储藏着时光的印记,怀念那已逝的过往岁月。

参考文献

[1] 王历波,刘峥,吕洁.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浅析工业废弃地景观修复[J].现代园艺,2015,(16):79.

[2] 徐璐,陈雪竹.标志性景观对城市文脉传承的设计体现——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14,(18):80.

[3] 卢美婷. 场所精神在中山岐江公园的表现[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4.

[4] 俞孔坚.珍惜足下文化  追寻时间之美——中山歧江公园设计[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2(1):54-57.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工业遗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
对克拉玛依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