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思考
2020-06-09冯秋芬潘红艳
冯秋芬 潘红艳
摘要: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一种全新趋势,那就是将课程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展开文化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内外兼修,均衡发展。对于高校数学课程来讲,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进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让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充实。因此,本文首先针对数学文化的内涵展开分析,然后反思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与具体原则,最后提出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方法,希望可以给业界同仁提供参考,推动数学教學活动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渗透原则 措施方法
高校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课程专业性强,知识难度高。尤其是数学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极强,是很多学生在高校学习中的一个难关。对于数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之中,需要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来,让课堂教学摆脱单一理论的局面,推动教学活动的进步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就应当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内容,要对其实现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抓住其中关键,将数学文化渗透到高校数学课程教学当中,从而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在新时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解析
数学本身就属于一种文化,不过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却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舍弃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是应该关注的趋势。而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不同的角度予以辨析。
(一)狭义上的数学文化
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数学文化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少,主要设计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语言、数学精神,以及这些思想、方法、观点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比如说数学思想,比较常见的就有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类比思想等等。再比如数学语言,在数学上有一些专门的语言,用来表征数学关系或是数学逻辑。对于这些数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非常需要学生形成掌握,尤其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掌握这些方法思想,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取得显著的效果,可以顺利突破学习中的很多难关。
(二)广义上的数学文化
对于数学文化的理解,除了狭义上的内容之外,还有广义上的内容。比如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以及数学发展中与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关联,这些都可以归入数学文化的范畴。比如数学家,很多数学观念和理论都来自于数学家,这些数学家的个人思想品质与精神,对于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推动学生的素养发展。再比如数学美,通过揭示数学中蕴含的美学元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在广义角度上,数学文化包含的内容就相当丰富。
总的来说,数学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内涵相当充实。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毕竟课堂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融入其他内容。因此,就需要有所抉择,选择其中的重点,尤其是对学生有积极作用的数学文化,将其融入教学,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与学生的进步。
二、当前高校数学教学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数学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来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活动未能达到理想中的水平,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不是很好。根据教学实践与业界同仁的相关研究来看,目前高校数学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活动缺乏趣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开展来看,趣味性并不是很高,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解,就是局限于课本教材之中,以理论知识讲解作为核心要点,没有在内容或是方法上引入趣味化的元素,这就导致课堂比较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比较低了,从而与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忽视数学文化的融入。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课程文化教学,这是当前新时期教育活动的一个趋势。对于数学教学而言,也应该将数学文化融入进来,由此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对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足,没能理解到数学文化的内涵,也未能在数学课程中将数学文化融入进来,导致数学教学还是局限于传统模式之中,这也就阻碍了数学教学自身的发展。
第三,教学活动局限课内,未能向课外形成拓展。从高校教育活动来讲,学生学习除了课堂之外,也需要在课外进行学习。因为高校中的时间相对宽松一些,课程安排也不算紧密,学生有不少的课外时间。对于这些课外时间,就应该利用起来展开学习。不过,在数学教学中,重点还是放在了课内,在课外并未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就难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水平和知识掌握情况。
三、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与原则
(一)意义
对于高校数学教学而言,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来,其具备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这也是展开数学文化教育的基础。首先,数学文化的渗透,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实,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融入数学思想、方法、观念或是历史等内容,能够降低教学活动的枯燥性,让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其次,数学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课程所对应的主要素养,也是学生需要形成掌握的。数学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就和数学核心素养保持了对应,比如一些数学思想,就和数学核心素养保持了一致。所以,将数学文化渗透到高校数学教学之中,这样可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最后,数学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认识,理解到数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从而端正自身的数学学习态度,并且逐步形成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从而实现整体进步发展。
(二)原则
要对数学文化教育进行渗透,并不是简单的将其引入课堂就能取得效果,需要关注到一些重要原则,立足这些原则来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第一,分清主次。数学教学和数学文化教育,二者相互关联,但是却有主次之分。从教学活动的本质来讲,数学教学处于主体地位,数学文化教育只是客体辅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分清主次,把握数学教学这个主体,不能出现主客颠倒的问题。第二,保持契合。数学文化的内容丰富,在课堂上要渗透什么数学文化,这是有选择性的。在选择过程中,就要让数学文化和教学内容之间保持契合对应,这样才能产生积极效果。如果选择的数学文化和教学内容不对应,那么反而可能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三,方式多样。在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能单一局限,要秉持多样化的原则,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将数学文化和数学教学结合起来,这样让教学活动始终保持新颖,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四、数学文化教育渗透进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立足内容拓展渗透数学文化
在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拓展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使用起来较为簡单。因此,就可以立足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比如,在教学泰勒公式的时候,这个公式可以在数学和物理领域得到应用,在解决一些专业化问题的过程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泰勒公式是由英国数学家布鲁克·泰勒所提出,因此命名为泰勒公式。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将泰勒的个人事迹和发现公式的过程等相关数学史引入进来,在课堂上予以拓展。通过让学生认识到泰勒发现公式的艰难过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前人在数学研究中的努力付出,从而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认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从泰勒公式的展开出发,将不同的展开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出发,渗透其他不同的数学文化,让课堂教学活动精彩起来。
(二)创设课堂实践渗透数学文化
对于数学文化的渗透,除了在理论知识讲解环节进行渗透之外,还可以从课堂实践这个角度出发,以数学文化为依托,创设课堂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培养。比如数形结合这一思想,在函数问题的解决中就比较实用,将图像与函数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准确清楚地看出函数特点,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条件。所以,在课堂上,就可以创设一些函数实践练习,让学生针对这些函数问题,画出对应的图像,并且依据图像来解决函数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练习,就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且让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对数形结合思想形成掌握与应用。除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之外,也可以在其他教学中融入其他的数学思想,比如化归思想、多元思想等等。在不同教学内容中,渗透进不同的数学文化,这样可以刺激学生形成相关的素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取得实效。
(三)打造课外活动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并不只是课堂教学,课外也应该利用起来,为数学文化渗透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全面渗透。因此,就可以立足课外,打造课外活动,将数学文化渗透进来。比如,模型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一个部分,在课外就可以立足模型思想,构建数学建模竞赛,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数学建模活动,在竞赛中对模型思想形成掌握。再比如对于数学家、数学史这些方面的数学文化,还可以创设数学知识竞赛活动,以这些非理论知识的数学文化知识为主题构建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了解基本的数学文化常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内涵。
结束语: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对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数学教师要形成认识,立足数学文化内容,对教学活动从课内到课外全面创新,实现数学文化和数学课程的深度结合,让高校数学教学步入到全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几点思考[J]. 数学之友,2014(8):1-2.
[2]侯晓磊.浅析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8):56.
[3]郑淑智.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 科技资讯,2019,017(007):119-120.
[4]乔占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考[J]. 教育现代化,2017(10):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