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探索
2020-06-09王宇鹏
王宇鹏
摘要:通过分析应用型民办高校建设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提出高校在建设该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和立体化两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得到应用型民办高校需分别着眼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以及课程评价三方面,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结论。通过建设科学完善的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可为高校深入落实该专业实践教学及实现教学成效的全面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民办高校 金融学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引言:在教育改革逐步推进下,应用型民办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需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育其形成良好核心素养作为根本目标。为此,高校有必要重视加强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研究旨在为应用型民办高校优化建设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提供相关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帮助。
一、高校建设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分析
(一)深化落实教学改革
应用型民办高校建设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落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该课程体系中不仅包括各种本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同时还涉及其他与金融学相关的学科的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全面,尤其是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实践”作为重点,通过开设多种多样的校内实践课程与校外实践课程,将我国金融行业及社会发展与地方经济有机联系。学生可以对金融学形成深入认知,深化对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记忆,有效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夯实专业知识技能。进而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学习成效的同时,更好地实现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目标。
(二)培育人才促进就业
应用型民办高校紧跟教育改革潮流,积极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学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也具有一定促进意义。我国金融领域在新一轮改革浪潮下,金融知识及相关产品、技术等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其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并要求其应当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应用型民办高校在继续践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下,围绕技术核心,积极加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并主动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利用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参与各种金融学专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金融行业发展情况、岗位工作等形成整体认知。以此指导实践,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最终成长为高素质、专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校建设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随着金融领域的逐渐发展,金融创新速度愈发加快,要求金融学专业的高校学子除了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各项基础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当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内容有所涉及,并具备现代人才应当具有的能力与素养,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以此为依据,本文认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全面性原则。即一方面该课程体系需要将所有与金融领域相关的行业如保险业、银行业等一并纳入其中,依托真实的金融机构设计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掌握各项金融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操作方式等,以此强化高校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而学生在全程参与各项金融业务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对金融行业、相关岗位工作等形成正确认知,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全面性原则下的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与通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利用其所学金融学专业知识技能,自主完成问题分析与解决,顺利完成相关任务。同时教师还需要围绕学生人际交往、文字与信息分析处理等应用型人才必备技能,展开相应实践训练,将学生真正打造成金融学专业领域中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二)立体化原则
虽然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开展金融学专业教学时,能够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识地增加本专业的实践课程数量、延长其教学时间,同时积极采用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但其尚未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现有的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也大多呈现出平面化的特点,因此本文认为应用型民办高校在建设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需要坚持立体化原则,保障实践课程体系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有效性。高校中的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当同时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教学实践与素质实践、岗位实习与模拟实践等进行有机整合。将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根本核心,并将其贯穿于整个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利用包括模拟实训、综合设计、技能比拼等在内的多元化实践形式,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渗透其中,从而使得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及其课程体系的应有效用能夠得到充分发挥。
三、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分析
(一)校内实践课程体系
1.分层设计实践课程。从校内实践角度出发,应用型民办高校在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在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特点,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按照具体学年阶段分层设置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例如针对第一学年与第二学年,需以夯实学生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为基础,因此实训课程内容应当以包括会鸡血和统计学等在内的各项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识基础课程为主。教师通过积极围绕金融学专业相关教学内容,在课内开展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活动,依托真实的金融案例、经济发展实例等,要求学生运用金融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处理、问题分析与解决等能力。而在第三学年与第四学年,学校则需要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实践课程主要目标。为此在建设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教师需要以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为核心,依次设置相应的实践实训模块,如银行柜台业务办理实践、证券投资与理财的分析和咨询等实践课程。
2.综合实践“课程群”。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应用型民办高校还应当在构建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主动遵循立体化原则,将原本分散的各个独立实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群,为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后续践行创造便利。虽然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从事的与金融行业有关的岗位多种多样,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其均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熟练运作资本以及准确分析宏观经济的能力。基于此,高校可将其当前开设的统计学与金融学等课程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群,即金融经济学课程群,并专门设置宏观经济分析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资本运作能力时,可对证券投资分析、理财咨询等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同时将其他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一并融入其中,形成立体化、全面化的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从而将学生培养成金融学专业领域所需的综合型、应用型优质人才。
(二)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1.定性结合定量评价。实践课程评价同样也是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相较于以往完全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以笔试考核为主要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式。本文认为在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标出发,在运用定性分析方式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定量分析法,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可以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通识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等作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层层设置二级、三级指标。如在专业核心能力指标下,可围绕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实践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分别用以对学生银行业务操作能力、金融理财规划与营销能力、保险业务处理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价。
2.校內结合校外评价。实践课程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之外,学生本人、实习单位领导等同样需要加入其中。从而使得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评价能够有效实现校内与校外评价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保障实践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例如在对毕业顶岗实习课程进行评价时,顶岗单位中的负责人与指导教师全程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学负责与跟踪管理,由企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具体表现、实践操作结果,同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分别从学生职业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指标入手进行打分,再进行汇总得出最终的学生实习成绩。而在校内实践课程的评价中,教师则需要同时从学生作业、课堂表现、随堂测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最终确定学生成绩。
结束语:应用型民办高校建设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落实,同时对于培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等也具有积极效用。因此高校应当在坚持全面性与立体化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平台与模块相结合的形式,搭建校内与校外实践平台,并围绕金融学专业设置综合性的模块化实践课程内容。在采用校内外结合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践课程评价方式下,使得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得以进一步优化完善。
基金:2019年度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项目编号HMXL-20190666)
2018年度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DJG-2018-ZD16)
参考文献:
[1]鲁钊阳.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下金融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时代金融,2019(11):74-76+80.
[2]孙莹.成人高校金融专业实验课程的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35.
[3]林欣,钟夏平.基于整合思维的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6):91-96.
[4]房德东.浅析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才智,2018(2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