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先贤对话 向至圣学习

2020-06-09滕檄卿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闻斯行西华从政

滕檄卿

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反思“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不断扎实教学基本功,丰富教学技能,勤于反思改进;使自己在教学中体会责任感、成就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弟子一起畅谈理想的鲜活情景。时隔两千年后,依然令人神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围绕夫子问志、弟子述志和夫子评志展开,线索清晰,笔法传神,是一篇最富生动性和文学性的作品。讲好这篇文章能启迪学生与先贤对话,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提高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用现代眼光评价古代贤人的举止,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教后反思,可与共勉。

一、学习孔子孜孜于教:了解学生、关爱学生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和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侍坐》开篇简明扼要地写出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场景。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这样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谈话环境。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了如指掌。他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子路答问时是“率尔”,他自告奋勇,抢先回答老师的问题,刻画出子路的神态和性格。“夫子哂之”可以说是用一个神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所哂者是“其言不让”,对子路的为政能力则是赞赏有加的。

《论语·雍也》篇季康子問:“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是鲁国有大局观的权臣,让鲁国在吴、齐等强国的夹缝中顺利生存,但是季康子目无国君,因此孔子没用肯定之词回答,但说三个弟子各有所长,并不做推荐,听其自己决定。但是老师对学生的为政能力了如指掌。

《论语·公冶长》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孔子说子路可以为大国治理兵赋,治国安邦带兵打仗,子路能做得到,做得还很好。冉求,可以让他去做一个卿大夫的家臣。大夫就比国要下一个等级,他可以做家臣。一般来讲,大夫有千室之邑,邑是他的封地,这一个地方有一千户人家;有百乘,一百辆兵车。这样才叫家。所以在春秋时代讲的家,跟我们现在讲的家是不一样,那个家是大夫的封地采邑。“为之宰”,就是做家臣,就是做地方最高长官,冉求可以做得很好。公西赤,穿着整齐的礼服在朝廷之上。可让他用外交辞令接待宾客。孔子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较详细地介绍了这几个弟子的才能。子路刚毅果敢,可以负责千乘之国的兵役和军政;冉有多才多艺,可以做邑县的长官;公西华擅长外交辞令,可以做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和礼仪主持人。

孔子认为:子路具有治理“千乘之国”的能力,冉有能做好地方长官,公西华能做好傧相。孔子非常了解弟子的才能,他对孟武伯的回答与弟子们在《侍坐》中所表达的志向是一致的。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里说“夫子盖许其能,特哂其不逊。点以冉求亦欲为国而不见哂,故微问之。而夫子之答无贬辞,盖亦许之。”解释了孔子的笑是善意的笑,因为孔子知道子路好勇,要压制其性格。由此可见,孔子不愧是万古良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并给予恰如其分的点拨。

所以老师一定要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亲近学生,注意方法,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老师倾诉,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学习孔子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它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学生的谈话。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孔子听过以后,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只是微微一笑,有的不置可否,有的大加赞赏。按照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弟子的看法做出臧否和评价,这就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论语·先进》篇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同样的问题:听到以后是否去实践?子路得到的答案是:有父亲和兄长在世,怎么能够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它呢?暗示他多听一听父兄的建议。冉有的答案是:听到以后就去实践。公西华对老师给出的不同答案疑惑不解,向老师寻求答案。老师的解释是:冉求退缩不前,因此教导他勇于进取;仲由勇猛过人,因此教导他谦退,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再思而行。

《论语·雍也》篇载: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这是孔子对冉有行动力不足的批评。他强调要积极行动,不能以“力不足”为借口而放弃实践。

作为老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全面了解弟子的兴趣爱好,全然接受弟子的优点和缺点,做到对症下药、随其个性、保留本色、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生命意义得到发挥。

三、学习孔子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

孔子在日常谈话中,引导学生立志,“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关心国家大事,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教育学生要有理想、有抱负,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孔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能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子路自信而率直。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千乘之国,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冉有是个谦虚的人,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公西华也是谦虚谨慎的人,可以说他比较内敛,这可以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至于曾皙相当从容有礼,他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是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理想。所以老师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因此作为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这不仅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

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是敢顶撞孔子的人,同时也是孔子忠实的“粉丝”,孔子思想的坚定维护者。他向老师学会了处理政事。也用自己的行动,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儒家对勇敢的阐释“有勇知方”。公元前四百八十年,卫国公室发生内乱,在这场内乱中,子路为拯救主人危难而结缨遇难,为后人留下了殉道尽忠、有勇知方的悲壮之歌。

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卫灵公的太子蒯聩得罪灵公宠姬南子,蒯聩害怕南子报复而出逃。出逃期间,灵公去世,蒯聩的儿子蒯辄继位,就是卫出公。蒯聩在姐姐的帮助下,回国胁迫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卫出公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止这场政变,表现了他的忠勇;他烧掉了蒯聩的高台,在道义上压倒对方,表现了他的智勇;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他从容结缨正冠慷慨赴死。他为忠、勇、礼而死。

有一种人永远不会掩饰自己,不会伪装自己。因为不会伪装,所以敢说、敢做、敢于担当。因为直率,所以可爱,不能使人忘怀。子路就是一个不能使人忘怀的人。子路为儒家的信仰而死,儒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已经融进他的血液里。今天,我们依然要用孔子的思想来指导我们人际交往、树立人生理想、加强个人修养。

猜你喜欢

闻斯行西华从政
百家争鸣
西华大学成果展示
解读《论语》
西华大学油画作品选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闻斯行诸
子路问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从政德为本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